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血液的宏观、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组进行比较,观察疾病发生及治疗过程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均得到改善。结论: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是导致出现微循环障碍及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变形性的恶化,都提示我们在体内肯定存在着诱发病灶,促使我们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诱因,改善异常的血液粘度学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布氏高分辨可调投射显微镜观察各组血细胞流变学,同时应用WQJ-Ⅵ型血液粘度计测定常规血流变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梗阻性黄疽组红细胞聚集性增强(P=0.0018),异形红细胞比率增高(P<0.01);白细胞数量增高(P<0.01),变形性降低(P=0.011);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红细胞压积降低(P均<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存在严重的血液流变性障碍;布氏高分辨可调投射显微镜是细胞流变学研究的一种直观、快速、简便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驻极体改善烫伤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用自制模型造成大鼠局部烫伤,用锥板粘度计测定大鼠烫伤早期和应用驻极体治疗后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并对红细胞的聚集和变形性能等参量作了相应的讨论。结果表明,烫伤后大鼠的全血表现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呈显著性升高(P<0.001),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应用驻极体治疗后,烫伤动物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均较烫伤后有明显下降(P<0.00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聚集性能得到改善,驻极体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头痛症药物治疗前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221例头痛症患者“微斯卡胶囊”治疗前后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头痛症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治疗前或未经治疗组,另一组为药物“微斯卡胶囊”治疗21天或42天组;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直径,微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等。结果:未经治疗组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如微血管收缩,血流变慢,红细胞发生聚集,血液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微斯卡”治疗以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有了很大改善,上述指标恢复如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微斯卡胶囊”治疗头痛是有效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疗效观察有积极和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活性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DN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杏丁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OD、GSH-Px、MDA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杏丁注射液治疗后SOD、GSH-Px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P<0.01);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高切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下降不明显;红细胞变形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杏丁注射液通过升高SOD、GSH-Px活性减缓肾组织细胞过氧化,从而达到迟发性肾小球硬化症的效果,改善血液流变性,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心病血液高粘滞的成因及自体血液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输回对肺心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37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及血液的凝固性等19项指标综合观测与健康人群对照. 并对肺心病患者用自体血液体外照射充氧后回输治疗. 结果: 发现肺心病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卡森屈服值. 均较健康组有明显差异(P<0.05~0.01). 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自身血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治疗, 住院后每周作一次, 最多连作三次, 至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每次自血光疗前后及停止自血光疗后第二或第三周均作血液流变学和血气分析, 最后一次结果与治疗前作自身对照. 发现,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极明显(P<0.001), 卡森屈服值、血浆粘度下降非常显著(P<0.01).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显著(P<0.05). 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肺心病诊断、病性判断、疗效监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肺心病患者自体血液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回输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凝固性、红细胞聚集性,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提示: 自体血体外紫外线照射充氧的再回输治疗慢性肺心病血液高粘滞血症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高原不同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及血液粘度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原不同人群血液流变性特点 ,探讨低氧环境下人体血液粘度调节机制。方法 :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简称高红症 )患者及不同居住时间和不同种族人群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 :高红症患者、汉族久居高原人群和藏族世居人群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组织供氧指数、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下 ,人体通过改变红细胞功能和形态等方式 ,代偿性调节因红细胞压积增高引起的血液粘度的过度升高 ,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正常供氧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相关指标在中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进一步研究脑梗死及脑出血中风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方面最有诊断意义的指标。方法在质量控制的条件下,对100例中风病人(其中脑梗死患者78例,脑出血患者22例)和30例正常人群作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患者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胆固醇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外,脑出血患者除上述5项指标外,尚有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对比资料研究显示,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患者的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中,血液流变学中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助于这两类中风原因的分析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药物治疗前、治疗 8周后分别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及 PANSS量表评定。对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ANSS评分作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红细胞电泳时间低于正常标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 ,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液流变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无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液粘度与电阻率关系的微观流变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将以前我们用毛细管血液粘度和常规电导仪测量所得到的,血粘度(η)与其电阻率(ρ)之间的关系、推广到用旋转式血粘度计与自行研制的电阻抗法红细胞流变特性仪所测得的η-ρ曲线的动态函数关系。即考虑到切变流场中(切变率γ变化范围0-300s~(-1))血液粘度与其电阻率的关系。为了深入理解血液粘度的微观流变特性,我们利用Fricke的悬浮液电导理论以及本文作者对血液电流变特性研究的一些结果,建立了宏观流变学量──血液粘度与血球压积和切变流场中红细胞聚集一解聚、取向、变形等流变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提示出血液粘度的微观流变学机理。  相似文献   

11.
镍钛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镍钛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集成年新鲜膝关节标本6具,制成髌骨骨折,用NiTi-PC和AO张力带固定,并测定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二种内固定在生物力学性能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镍钛抓髌器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特性,手术操作简单,避免髌骨的部分切除,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游离面纤毛密集而整齐,生殖周期中未见明显的去纤毛,复纤毛的变化;细胞内线粒体丰富,核上区线粒体的电子密度较其它部位高,在动情间期,细胞内线粒体电子密度明显降低;细胞内线粒体退变地动情期,于动情后期加剧;溶酶体始见于动情期,动情后期及动情间期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选生后一周未睁眼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摘除右侧眼球、左侧眼球、双侧眼球及正常对照四组,各组10只.对胼胝体正中矢状断面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胼胝体由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组成;2.胼胝体各部均有轴-轴突触存在;3.胼胝体发育受视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人尺骨静态弹性范围内力学性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30~35岁年龄组,男性坚固无损的干燥尺骨与35岁男性死后仅12小时冷藏新鲜尺骨,均截取相同的部位,制成整体试件,分12组,分别在ZDM-1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Y型杠杆引伸仪或用应变片在YJ-5型电阻应变仪上进行测定, 描绘出应力应变曲线:且将干燥尺骨与新鲜尺骨的测试结果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腹壁淋巴管对物质转运的功能与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此实验,取成年Wistar大鼠1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动物以4mg环磷酰胺/100g体重的剂量隔日腹腔注射一次。B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于第三次注射后,开始以1ml/100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40%印度墨水,每日一次,连续注射两天。动物经环磷酰处理后,腹壁引流淋巴管对腹腔的碳粒清除速度下降,碳粒滞留于腹腔内,但其一旦进入淋巴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胚(13~19天)心房肽样免疫反应物质在心室肌细胞的定位,并在电镜下观察了大鼠胚心室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心房肽类物质不仅存在于心房肌,亦在心室肌细胞内。含心房肽样免疫反应物质的细胞主要位于左心室,尤其是靠内膜侧的小梁状或网格状结构内。左右心室壁内这种细胞很少。心室肌细胞内所含心房肽样免疫反应颗粒的数量较同期心房肌细胞少。在电子显微镜下,见部分心室肌细胞含有与心房特殊颗粒(含心房肽类物质)相似的电子致密颗粒,它们大多靠近高尔基复合体。部分细胞不含这种颗粒,前者可能为心房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后者可能为阴性细胞。  相似文献   

17.
邹伟  叶家明 《解剖学杂志》1994,17(3):265-270
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肾神经的家免肾脏生后发育中的作用,对90只生后不同发育的家兔左侧肾神经两周后,肾脏的重量、肾脏的形态、肾单位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以及碱性磷酸酶(AKP)组织化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生后12-14天以前去肾神经对肾脏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左、右两则肾重差异明显(P<0.01),左侧肾脏重量也明显低低于对照组(P<0.01),肾单位内部呈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8.
阿苯达唑对体外培养猪囊虫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阿苯达唑作用体外培养猪囊虫的氨基酸含量。比较体外培养72h的囊虫组织和囊液的用药组与对照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囊组织的17种氨基酸中,12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3种有显著性差异;囊液则在检出14种游离氨基酸中,1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3种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阿苯达唑首先作用于囊虫组织。比较阿苯达唑作用72h和96h的囊虫组织中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示后者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减少,其中4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种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氨基酸含量也减少。  相似文献   

19.
家兔胚胎两种冻存方法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蓉  刘斌 《解剖学报》1990,21(2):220-224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不同年龄组雄性SD大鼠红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格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红核神经无核周体中脂褐素在幼年组已开始出现,并随增龄增多,其附近线粒体的形态有所改变,该周体中其他细胞器随增龄也有一定程度的形态改变;(2)红核神经元细胞核随增龄出现核膜内折现象;(3)在老年级红核神经处观察到微丝缠绕线粒体群的现象.上述结果说明红核神经元随增龄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