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彭玲  宋建顺  张明德 《心脏杂志》2003,15(2):158-158
在美国 Sideris教授指导下 ,我院成功地经导管钮扣式补片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 ) ,然而这项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超声监测 ,本研究旨在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该介入治疗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  PDA患者 12例 ,年龄 3~ 4 5 (14± 11)岁。采用美国 Hp Sonos 2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2~ 2 .5 MHz,12例 PDA患者均为左向右分流 ,直径为 4~ 10 (6 .6± 2 .4 ) mm。先经胸超声心动图确定 PDA形状 ,并测量直径、长度。行主动脉造影及心血管数字减影 (DSA)观察显影部位、PDA形状、测量其直径及长度。根据 PDA…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经食道超声 ( TEE)监测下成人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 Amplatzer闭合术的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经胸壁超声心动图 ( TTE)和 TEE检查确诊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中央型 ASD 11例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2 1~ 40( 3 5± 8)岁。肺动脉收缩压 2 7.9± 7.7m m Hg。均为单一缺口。1.2 仪器应用 HPSONOS新 1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经胸壁探头频率 2 .5 MHz,TEE探头频率 5 .0 MHz。1.3 检查和监测方法常规进行 TTE检查筛选病人 ,然后行 TEE检查 ,分别在水平扫描四腔心切面和纵切扫描二房和上下腔静脉切面…  相似文献   

3.
经皮心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2月以来 ,我院实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CHD)动脉导管未闭 (PDA)经皮封堵术 4 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 6例 PDA中 ,男 17例 ,女 2 9例 ;年龄 1岁 5个月~ 12岁 ;体重 7~ 2 8kg。术前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左心造影确诊为 PDA漏斗型或管型 ,PDA直径为 1.5~6 mm。手术分别穿刺股动、静脉 ,放置左右心导管 ,造影检查确定 PDA的形态及管径 ;经心导管放置及释放封堵装置 ,听诊和造影核实封堵情况。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 4~ 6 h,麻醉前 0 .5 h肌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0 .0 1mg/ kg。入手术室后开放一条外周静脉 ,静注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进行PDA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患儿共102例,术前均常规行TTE检查明确诊断,在胸骨旁和胸骨上窝切面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中显示PDA全貌,并精确测量PDA大小.本研究分为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中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CDE筛选155例中老年PDA,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测量PDA肺动脉端直径进行统计学相关检验,观察CDFI估测PDA直径的准确性,所有患者均行经皮穿刺封堵术介入治疗,术后再用CDE观察介入治疗效果。结果根据CDE特征对所有中老年PDA患者全部做出正确诊断,根据CDE筛选155例中老年PDA实施介入治疗全部获得成功。中老年PDA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1)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93.5%)、左心室(51.6%)内径不同程度增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2)所有患者CDFI均显示过动脉导管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3)根据CDFI测量PDA肺动脉端分流束血流信号宽度判断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照,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01)。(4)中老年PDA合并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明显增多,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78.7%)、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1.3%)、三尖瓣关闭不全(34.8%)、肺动脉瓣关闭不全(30.3%)。(5)中老年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多(46.5%)。(6)中老年PDA患者女性(83.9%)明显多于男性(16.1%)。结论中老年PDA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CDE在中老年PDA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伴发肺动脉高压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动脉压力的测定 ,以往均是用有创的心导管来进行。自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应用于临床以后 ,肺动脉压可由连续多普勒技术 (CW)无创测定。本文进行了回顾性对 12 4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 ,用 CW检测肺动脉压力 ,比较分流压差、三尖瓣反流压差及肺动脉瓣反流压差估测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患者 12 4例 (己剔除合并肺动脉口狭窄、三尖瓣病变及一周岁以下的患者 )。其中男 41例 ,女 83例 ,年龄 1岁 2个月至 5 4岁 ,平均 8.5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比较经导管五种方法堵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1989年3月-1999年7月,超声心动图分别观察采用海绵塞(Porstman)、双面伞堵闭器(Rashkind0、纽扣式补片(Sideris)、弹簧圈闭(Coil)和蘑菇伞堵闭塞(Amplatzer)堵闭282例PDA患儿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在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闭器的位置及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5组患儿术后1天左室舒张末径(LVDD)和左房径(LA)明显缩小(P<0.001),6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天残余分流17%、3个月下降至6.4%。6个月无进一步下降。结论 Amplatzer和Coil闭法分别闭对小于或等于8.1mm和2.5mm的PDA远期疗效确切,已基本能替3代手术结扎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丽 《内科》2007,2(2):281-28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动脉导管是胎儿期正常的血流通道,出生后会自动闭合,7个月婴儿95%以上导管闭锁成动脉韧带。PDA早期由于主动脉压力始终高于肺动脉压力,所以胸骨左缘1、2肋间触及震颤及连续粗糙的杂音为其特征,由于导管位置异常或肺动脉压力升高,使杂音不典型,另外主动脉瓣脱垂伴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裂、主动脉一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动静脉瘘等亦可闻及类似杂音,造成鉴别诊断上的困难,普通X光、心电图又无特异,过去确诊仍需依靠逆行升主动脉造影及右心导管造影。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行一步发展,特别是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为PDA诊断提供了简便、无损伤、正确可靠的诊断方法。下面简述各种超声心动图对PDA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已有 30余年的历史 ,随着封堵装置的不断更新换代 ,这一疗法的适应症越来越广 ,但对一些特殊类型 PDA的介入治疗报道较少。我们对 7例特殊类型的 PDA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PDA患儿 7例 ,男 3例、女 4例 ,年龄 1 3个月至 8岁。均经病史询问、查体、超声心动图及降主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动脉导管 ( DA)内径超过 1 0 mm的大型 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2例 ,特长漏斗型 1例 ,动脉瘤型 1例 ,窗型 1例 ,PDA结扎术后再通 1例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残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选择老年PDA患者2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比判断其准确性;连续波多普勒测量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峰值,与心导管对比判断其准确性。结果 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100%)、左心室(88.0%)内径不同程度增大,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所有患者CDFI均显示过动脉导管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呈正相关(r=0.71,P<0.01);连续波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呈正相关(r=0.63,P<0.01)。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占88.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占80.0%、三尖瓣关闭不全占60.0%、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占28.0%。老年PDA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多,占60.0%。女性(96.0%)明显多于男性(4.0%)。结论老年PDA患者的CDE特征明显,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确定可控弹簧圈经皮导管封堵小儿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方法 :70例小儿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内径≤ 4mm)实施逆行经皮导管可控弹簧圈封堵术。男 2 5例 ,女 45例 ,年龄 0 .5~ 11(3.35± 3.0 )岁 ,体重 6 .0~ 2 9(13.4± 6 .8)kg ,心血管造影测定的最小动脉导管内径1.5~ 4.0 (2 .7±0 .9)mm ,1例并发室间隔缺损 ,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 ,3例并发肺动脉瓣狭窄 ,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 3例。结果 :术后即刻采用心脏听诊 ,重复心血管造影 ,术后 10min重复造影 5 2例 ,12例有残余分流 ,再行置入 1~ 2个可控弹簧圈 ,直至残瘘消失 ;未重复造影 18例 ,4例发生机械性溶血 ,第 2天再行可控弹簧圈置入 ,溶血和残瘘终止。术后多普勒超声随访仅 1例至今尚有少数收缩期湍流频谱 ,正侧位胸部摄片可控弹簧圈位置无移动 ,平均可控弹簧圈 /PDA内径比值为 2 .6± 0 .4,平均术后 3d出院。结论 :逆行经导管应用可控弹簧圈封堵小儿中、小型PDA ,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易行 ,疗效满意 ,完全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结扎 ,避免了外科创伤 ,并可缩短住院日和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 ( 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近 2 0多年来经导管封堵 PDA取得很大进展。我院自 1 998年起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于 2 0 0 0年 1月始尝试以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测量值为最终依据选择封堵器大小治疗 PDA患者 30例 ,1 0 0 %封堵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1 3例 ,女 1 7例 ;年龄 1 .5~ 42 ( 1 3.2± 1 2 .3)岁 ,其中 1 .5~ 1 2岁 1 5例 ,1 3~ 42岁 1 5例 ;体重 1 1~ 66( 31 .5± 1 9.7) kg。全组患者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均可闻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例动脉导管未闭,病变最窄处直径为3~12(5.35±3.26)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有无PDA再通。结果12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4.10±2.67)mmHg]降为正常[(20.30±3.10)mmHg]。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即刻彩超检查无分流,操作透视时间7.50~12.30(8.96±2.30)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0.052吋Gianturco 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例PDA患者在基础和骶管麻醉下 ,用心内膜心肌活检钳控制和传递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 ,顺行经导管封堵PDA。结果 :8例 1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1例 3枚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完全封堵成功 ,1例因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未能回收至传递鞘内改行手术结扎。结论 :用 0 0 5 2Gianturcocoil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 3 0~ 4 0mm直径的PDA ,是安全、可靠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小儿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病人 ,男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6 6± 2 9岁 (2~ 11岁 ) ,平均体重 18 6± 5 9公斤 (10~ 30公斤 ) ,均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经动脉途径进行堵闭。结果 残余分流PDA最小直径平均为 1 75± 0 6 2mm (0 8~ 3 0mm) ,漏斗形 8例 ,管形 2例 ;10例均用单个Cook可控弹簧圈一次堵闭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仅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 ;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0± 3 5分钟 (40~ 5 0分钟 )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 1± 1 8分钟 (4~ 10分钟 ) ;平均 32 2月随访残余分流均完全堵闭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导管弹簧圈法是关闭小儿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适宜 ,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管型PDA患儿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窗型PDA用Amplatzer房间隔双伞封堵器堵闭。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封堵器,术后10分钟,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小时、1、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患儿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均消失,术后10分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为窗型PDA。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上述2例仍有微量分流。术后24小时、1、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2例有分流的患儿术后均出现急性溶血,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其余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对窗型PDA可试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堵闭。对术后发生急性溶血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旨在评价国产磨菇伞型封堵器治疗 PDA的疗效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均为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施行经皮穿刺 PDA封堵术的患者。其中男 5例 ,女 1 3例 ;平均年龄 (1 8.6± 1 2 .4)岁。经查体、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PDA,其中 1例为外科术后动脉导管再通。并排除下列情况 :1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右向左分流 ;2伴有需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3体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