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疝气的艾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130种古医籍中用艾灸治疗疝气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病多灸任脉穴、肝经穴、脾经穴和经外奇穴;多灸足趾部穴和患部穴,也有人灸对侧的穴位;除常规灸法外,还可采用隔盐灸、醋熏灸、太乙神针、熨法等方法,而刺激量必须要足够。  相似文献   

2.
浅议梅花二十四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梅花针灸学派吹灸疗法、点灸笔灸、灸架熏灸、通脉温阳灸、脐腹灸、胸阳灸、头颈灸、按摩灸、肢体灸、管灸、足灸、温针灸、化脓灸、隔物灸等14种单式灸法的命名原则、治疗器械、操作方法、适应病症、理论依据,以及在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的指导下,两种或多种单式灸法相互配合应用的10种组合灸法,提出将灸法分为化脓灸和温和灸、隔物灸和非隔物灸,将灸疗器械分为治疗性艾灸器械和辅助性艾灸器械.  相似文献   

3.
运动灸法是我科马兆勤主任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灸疗方法。取净艾条三支,红棉布70X10cm2,先用陈醋(各地产均可)250g浸泡红花液(红花、片姜黄、丝瓜络、葛根各9g)30分钟,然后将红棉布浸润在药液里,浸透取出晾干,把布6折,呈长方形。点燃净艾条一端对准穴位,施旋转揉按,以穴处感到温热胀麻为度,再换另一支燃着的艾条,如此施灸,每灸1次为1壮。手法为施术者拇食指捏住包紧的红布艾条,对准穴位或患处,重力约1kg左右,逆时针旋动,每穴3—5壮为泻;顺时针旋动,每穴4-6壮为补,每穴一般灸3-6分钟,10次为一疗程。特点:(1…  相似文献   

4.
灸法治疗胃下垂21例: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关元、神阙、膻中、足三里、三阴交。脊部俞穴用黄豆粒大小艾炷,每次每穴灸10炷,三日一次。中脘、神阙、关元艾条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共观察22例,治愈10例,显效1...  相似文献   

5.
疮疡的艾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130种古医籍中用艾灸治疗外科疮疡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多灸患部穴、关节部穴和上背部穴;多灸经外奇穴,选灸大肠经穴与膀胱经穴;常用直接灸,也采用隔药灸,选用的药物有大蒜、豆豉、附子、硫磺、薤菜、巴豆、鸡子白、苦瓠、蛴螬等,还采用熏灸法,包括神灯照、桑木灸、青布熏、信石熏等。  相似文献   

6.
苟荣光 《中国针灸》1997,17(1):45-46
艾灸治疗急症举隅苟荣光(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中医诊疗所,612462)主题词急症/针灸疗法,灸法,穴,涌泉笔者近年来采用文灸涌泉,神阙穴等为主,治疗各种急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部分案例及体会介绍如下。1病案举例1.l鼻衄、吐血:灸双足涌泉穴各5~9壮,...  相似文献   

7.
灸法配合耳针治疗小儿遗尿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皆为门诊患者,共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3~9周岁。病程短者1年,长者可达4年以上。2治疗方法 治则:温阳益气、固本止遗。 灸法:取气海、关元穴。采用温灸膏贴敷穴位处,每日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针:肾、膀胱、脑、缘中、尿道区、三焦、皮质下等穴,患儿如食欲不振可加脾、胃穴。 操作:耳廓常规消毒,用耳穴探测仪探准相关的穴位。耳穴表面贴敷王不留行籽。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处数次,每次按压以局部胀、热、痛感为度。双耳交替进行,隔日更换王不留行籽1次,5次为1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灸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穴位注射配合冠心灸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穴位注射取心俞、足三里、丰隆穴,灸法治疗取膻中、至阳穴。结果 120例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硝酸甘油减停率评定,总有效率为98.3%;治疗后心电图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97.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灸法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20例遗精患者,年龄18~35岁,病程1~8年,每月遗精5~15次,伴有眩晕,健忘,倦怠等症状。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者12例,肾虚挟湿者8例。治疗方法艾炙:用清艾条施行温和灸法。取穴以关元为主穴,肾俞、次髎为配穴。操作:将艾条点燃后用熏灸架固定,置穴位上施行温和灸,热力以舒适可耐受为度。主穴每次必灸,配穴交替选用,每日灸1次,每次每穴灸20~30分钟,15天为1疗程,间隔5天再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灸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防治疾病.结果:灸法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和益寿延年之作用.结论:灸法防治疾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1.
<正>灸法的科学定量是提高灸法疗效的关键[1]。每次灸疗的充足剂量即最佳剂量也是直接影响灸法疗效的提高。由于灸疗的充足剂量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每次施灸如何使每穴达到个体化的最佳灸  相似文献   

12.
发泡灸法的临床应用研究264001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魏晓日发泡灸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灸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灸和薰灸。自1993年始,笔者临床应用本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患者数百例,证实其具有卓越的功效和...  相似文献   

13.
大灸疗法是一种一次选用较多穴位的灸法,于一般针灸书中未见述及。本法是高怀医师(河北丰润县人,1867~?)遗留下来的家传秘法,惜未能广泛用于临床。笔者用此法治病,却能起大症,故录于此,仅供同道参考。治疗方法:将腌好的红辣萝卜切成二分厚一寸方块(病人中指同身寸);将紫皮大蒜捣如泥,平摊在萝卜片上,中间按一凹,让蒜泥形成一圆圈;把艾绒做成艾球如花生米大;备草版纸一条,长21寸,宽1寸。先灸背部:让患者伏卧好,将草版纸条由大椎穴贴至长强穴,这条线不灸,把做好的咸萝卜蒜泥片由两侧大抒穴排至白环俞穴。再在…  相似文献   

14.
一穴治多病,多病用一穴,也是熏灸治病的特点。之所以未被充分认识,原因有二:一是手持移动,穴位位置相对不稳定。二是熏灸时间短,一般针灸书记载,只有10~20分钟,未能发挥熏灸的最佳功效。兹举阴交一穴的熏灸与治症,提高人们对熏灸的认识,并应用到疾病的灸治之中。  相似文献   

15.
《神应经》是一本针灸学著作,其对灸法的论述比较广泛,该书中灸字共出现273次,而且在许多篇章中对疾病的治疗都用到了灸法,书中《八穴灸法》 《灸四花穴法》《妇人部》《穴位图》等章节,对灸法的运用做了深刻的阐述.席弘重用灸法,既有严谨认真地继承传播,又有不落窠臼的神来之笔.探究该书中灸法的治疗特点,窥一斑而知全豹,并深刻领略大师风采,以期更好的提取精华,更好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骑竹马灸法最早出现于宋代《卫济宝书》,操作为病人跨坐于竹马之上,联合应用竹量法与手指同身寸法定位取穴施灸。骑竹马灸法对痈疽类外科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穴位于背俞穴附近,灸此可流通气血、凉血理气,并且艾灸配合病人骑竹马出现的急性短暂性心理应激反应,能共同提高人体免疫力。骑竹马灸穴既能单穴使用治疗痈疽,又可与腧穴配伍治疗变证,更有与配伍汤药巩固治疗。骑竹马灸法操作简单风险低,扶正祛邪,配合现代手术治疗与抗生素治疗,能有更好的预后效果,望其成为治疗痈疽的术前治疗、术后保健的要穴。  相似文献   

17.
熏灸法是熏法与灸法的综合,烟熏的同时亦有温和灸的作用,兼具熏法、灸法二者的功效,可灵活选用中药作为燃物,具有散阴还阳的作用.熏灸法能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使痈肿以及日久不敛的阴疮阴散阳还,进而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灸法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源流考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灸”原本是指用火艾直接烧灼,其他的火热治法,张仲景称作“火法”、而后世对于灸法与火法的区分并不严格,标准也不统一,以至于将一些原本属于熨法、熏法、烁法、法等“火法”也称作“灸’”,于是便有“隔物灸...  相似文献   

19.
灸法治疗疖病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本组124例患者中,男86例,女3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全部患者均为全身散发性疖肿,皮肤红肿热痛,部分已化脓,此愈彼起。2 治疗方法取手三里穴、尺骨小头后缘(即阳谷穴后约0.5寸,尺骨茎突后缘外侧处),双侧施灸,用泻法。取艾条1根,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2~3cm,进行熏灸,同时疾吹艾条,促使艾条速燃,使所灸穴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以穴位皮肤温热为度,切勿过热,避免灼伤。每次每穴灸6~8分钟,每日熏灸2次,1周为一疗程。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治愈:疖肿消散或溃后愈合,全部症状消失;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控制;无效:疖…  相似文献   

20.
常宇 《科学养生》2007,(2):51-52
以前对灸法知之甚少,而且总是把灸法和针刺联系在一起,大概就是在细若发丝的银针的末尾处用艾条顺便熏一熏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针灸大家程莘农和谢锡亮介绍灸法的文章,意识到灸法的效力非凡,才对艾灸刮目相看。而且才知道灸法并不是扎针时附带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技术,而是自有其章法,什么直接灸、隔物灸、回旋灸、雀啄灸等等。当时自己正是多疾缠身,虚实夹杂,药吃得多的乱了套,陷于气急烦躁、沮丧无奈之中,听说了灸法后,就像抓到了一棵救命的稻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