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笔者认为,针刺治疗中风既是一个系统,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据此提出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必将促进研究的深化并导致研究的质的飞跃。1.系统分类——确定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类,首先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针刺治疗中风作为一个系统也不例外。在这个大系统中,由中风的性质、部位、病变数目和范围程度、发病次数、发病节气、发病前的机体功能状态以及性别、年龄等因素组成的中风机体功能状态系统,显然属于自然系统;中风针刺的病程、病期、季节、日…  相似文献   

2.
影响针刺治疗中风病疗效的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10年的影响针刺治疗中风病疗效的诸因素的研究作了述评,冀以提示各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和控制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研究的重要性。并认为,把针刺治疗中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开展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明确因素间的主次地位,优选最佳疗效方案,应是今后针刺治疗中风病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影响因素的研究集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静 《中医药学刊》2002,20(5):652-653
对近10年文献中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主要包括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对这些影响扬长避短,指导临床制订出最佳的针刺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机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近 10年文献中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提示 ,在临床上存在多种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产生影响 ,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腧穴、刺激量等几方面。文章将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旨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扬长避短 ,指导临床制订出最佳的针刺治疗方案 ,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效果 ,同时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脑与五脏生理、病理及经络相关理论,探讨针刺五脏俞治疗中风病的机理和方法。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性为五脏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脑病与脏腑病可相互论治。针刺五脏俞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刺预处理防治中风病的案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但是在现代中风病的临床防治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总结针刺预处理在临床中风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在治疗中风先兆、治疗中风病危险因素和预防中风复发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后续研究应该扩大样本量,规范选穴、操作手法,并补充机制研究,为针刺预处理的临床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7.
概述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疾病因素、针刺因素的优选现状,其中疾病因素包括疾病亚型、病情程度、患者人口学特点、中医证型及体质类型,针刺因素包括穴位、刺激参数、针刺工具。认为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相关研究虽已优选了一部分影响指标,但总体仍需进一步系统和深入挖掘。提出应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多因素分析方法以指导优选研究,合理选择针刺治疗效应评价指标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重视针刺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方案的优化研究,以促进临床疗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鲁海  张春红 《新中医》2018,50(6):230-233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针刺量学定律贯穿整个中风病的治疗过程。笔者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病有关针刺治疗介入时机、针刺时刻、取穴、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及疗程等量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就量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石学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星 《中国针灸》2008,28(10):743
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和现代解剖知识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石学敏院士对治疗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的穴位制定了科学、严谨的针刺方法和相应的量学要求,它包括医患的体位、针刺的角度、手法、得气的量等。正确掌握这些穴位的刺法是学习、理解《石学敏针灸学》以及"醒脑开窍"针法和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的关键。本文就石学敏院士穴位针刺的部分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介绍许能贵教授提出的"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阐发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及机制研究。笔者认为通督调神针刺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疗效显著,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特色和优势已被广泛认同,但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较多,其中时间因素中针刺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本文就留针时间在针刺治疗中风病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内容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关系符合循证医学对现代针灸临床标准化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笔者认为气机紊乱实则为中风病发生的核心病机。因此,本研究从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探析中风病的发生过程链,并运用现代化的脉诊技术"系统辨证脉学"精准判别中风病的气机紊乱状态,把控中风病发生的关键节点,指导临床加强对中风病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调节,恢复机体气血调和状态,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3.
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文章通过对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现有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腹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学说及临床进展.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今后应加强对相关机制的研究,以进一步深化腹针的理论体系,提高腹针治疗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007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5年针刺治疗中风的文献研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进行综述.结果:肯定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效果,并提出现阶段针灸治疗中风治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篇中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之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专篇讨论中风,此中风已包括现代的脑血管疾病。针刺治疗中风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针灸医家根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制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相关报道,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意见。1历代医家对针刺治疗中风病的认识自《内经》始,医家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就有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述了古今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确实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特性,找出中风病病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主要病机及阶段病机特点,是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治风活血法治疗中风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沿革、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究,对治风活血法的治疗机制、风药的分类及中风病治风活血法代表方进行探讨,认为从“治风活血法”的治法理论高度认识风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可能为中风病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提供切人点,对提高中风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为"醒脑开窍"针刺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该针刺法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文章旨在对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近年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做一总结,以期吾辈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针灸治疗中风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选穴配方以及针刺的手法量学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风病的总病机是“窍闭神匿“,治疗上多选取阴经穴如人中、内关、三阴交等为主,制定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并且从腧穴部位、针刺方向、进针深度、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等进行了量学规范,对针灸治疗中风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