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州地区存在的绝大部分血管圆线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均与陈氏(1935)Otsuru(19T9)及Bhaibulaya(1979)等所描述的广州血管圆线虫相符,但部分成虫形态较特殊,与广州血管圆线虫相比:(1)虫体较长,雌虫长达45mm,雄虫26mm;(2)雄虫交后伞的腹肋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成虫进行了全面的观察。证实在其头部顶面有一个口腔,周围有二圈感觉乳突,每圈6个,但外圈的已因退化而不很明显。在内圈侧乳突的外侧,有一对头感器开口。体壁表面有环纹,二环纹间有纵行皱襞。雄虫尾部的二根交合刺的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成虫进行了全面观察。该虫头部顶面有一个口腔,周围有两圈感觉乳突,每圈6个,但外圈的已退化而不很明显。在内圈侧乳突的外侧,有一对头感器开口。体壁表面有环状横纹,两横纹间有纵行皱襞。雄虫尾部两根交合刺的形态结构明显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我们分别称之为管状交合刺及槽状交合刺。当管状交合刺被包于槽状交合刺中时,外观似为一根:而当其从槽中脱出时,则外观为两根。此外,对雄虫的交合伞及雌虫尾部的结构也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卵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观察和测量1,500个广州管圆线虫卵的结果:本卵为椭圆形,其中15.33%为宽椭圆形(长:宽<1.5:1),74.07%为一般椭圆形(长:宽=1.5~1.99:1),10.60%为长椭圆形(长:宽>2:1)。卵壳薄而透明。大小为33~64×54~97μm,平均44×75μm。取自雌成虫阴道内的虫卵,几乎都是单细胞期,偶然可见双细胞期。取自鼠肺内虫卵,可见单细胞期、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以至桑椹期、蝌蚪期和幼虫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告了云南河口县发现广州血管圆线虫及其动物宿主。采集10种软体动物中,4种陆生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褐云玛瑙螺阳性率37.6%;复套足壁蛞蝓阳性率21%,玉溪复套蛞蝓阳性率21%,拟阿勇蛞蝓科未定种阳性率12%,捕鼠46只,其中一只室外褐家鼠鼠肺中寄生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将中间宿主体内分离到的第三期幼虫感染  相似文献   

6.
1.解剖本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10,034只,发现本虫感染共164只,感染率1.6%。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比较,以越秀区的自然感染最高(2.3%),荔湾区次之(1.2%),海珠区最低(0.3%)。2.检查本虫的中间宿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广州血管圆线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1年2月至1982年9月在广州地区对广州血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褐家鼠,中间宿主——螺蛳、蛞蝓以及运转宿主——蟾蜍、淡水虾的调查结果。褐家鼠感染率占1.6%,以越秀区感染最高(2.3%),荔湾区次之(1.2%),海珠区最低。褐云玛瑙螺带有广州血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感染率达29.7%。足襞蛞蝓不仅感染率较高(49.2%)且感染度较重。黑眶蟾蜍170只,仅发现两只阳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镜对广州血管圆线虫各期幼虫和幼龄成虫的体表结构进行了观察.它的口腔在第1、2期幼虫时呈闭合的“Y”形,到幼龄成虫时才发育成熟。口腔周围有内外两圈乳突。每圈各6个;随着虫体的发育,外圈乳突逐渐退化,至成虫时已不易见到。第4期幼虫才明显看到。头感器开口两个,位于内侧乳突的外缘。在虫体前端腹面有一个排泄孔开口,仅在第3期幼虫观察到。雄虫的交合伞自第3期幼虫开始形成,到第25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本文对交合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雌虫的生殖孔在第1期幼虫即能见到,但要到第4期幼虫才开始出现肛孔,两者到第11d的幼龄成虫才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9.
结膜吸吮线虫可引起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眼部,亦可寄生于人体眼部。近年来,国内对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报道较多,但对该虫的卵及幼虫形态少有报道。为初步了解寄生在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虫卵及其发育各期幼虫形态,作者等从患者眼中检获的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进行短时间(24h)培养,制成压片、镜检,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广州血管圆线虫对实验动物致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广州血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大鼠、、金色仓鼠及小鼠,结果52.1%的大鼠在感染后第24~35天死亡。主要由于幼龄成虫从脑向肺转移引起脑血管损伤,造成严重出血,加上虫体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感染后第31天起,虫卵沉着于肺组织,第36天起幼虫移行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和机休反应,导致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病变广泛时可引起呼吸衰竭,并发感染加速其死亡。  相似文献   

11.
用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切制成 4 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广州血管圆线虫大鼠血清的抗体,结果在感染后 2 wk的 50份鼠血清中,呈阳性反应46份,阳性率为 92.0%;在感染后 4 wk的 19份鼠血清中,呈阳性反应 19份,阳性率为 100%;对照的阴性血清及盐水均呈阴性反应。本法检出率高,且感染早期出现阳性反应,可作广州血管圆线虫病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is paper reported on the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serum antibodies in rats with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fection by immunoenzyme staining of adult frozen section. 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antibodies in rats 2 and 4 weeks after infection were 80% and 93.3%,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of healthy control rats was negative.  相似文献   

13.
福建广州管圆线虫形态及实验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福建省各地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广东及其它国家的虫体进行比较,我们对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感染。成虫取自于福州,莆田和厦门三地区褐家鼠的心脏及肺部,一期幼虫和虫卵由实验感染的动物中获得;三期幼虫由福州郊区捕捉的福寿螺或实验感染解剖消化后取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福建省各地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广东及其它国家的虫体进行比较,我们对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感染。成虫取自于福州、莆田和厦门三地区褐家鼠的心脏及肺部,一期幼虫和虫卵由实验感染的动物中获得;三期幼虫由福州郊区捕捉的福寿螺或实验感染解剖消化后取得。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三地区获取的成虫为一相同的虫种,与广东观察的广州管圆线虫基本相似,但也有特异性的地方,可能有地理株存在。实验感染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大小与感染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5.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广州血管圆线虫大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广州血管圆线虫成虫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广州血管线虫大鼠血清的抗体,结果在感染后2wk的50份鼠血清中,呈阳性反应46份,阳性率为92。0%;在感染后4wk的19份鼠血清中,呈阳性反应19份,阳性率为100%;对照的明性血清及盐水均呈阴性反应。本法检出率高,且感染早期出现阳性反应,可作广州血管圆线虫病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在抗蛲虫药物研究中,我们很难知道所用药物能否同时杀死蛲虫的虫卵,以阻断蛲虫病的进一步扩散。人体试验是不可能的,而且人蛲虫又不能传播给实验动物。文献报告鼠管状线虫(Syphaciaobvelata)与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ormi-cularis)在多方面非常相似,熟悉鼠管状线虫虫卵孵化过程就可以与药物处理组相比较,并可进行动  相似文献   

17.
自Chen氏(1935)在鼠体内发现广州血管圆线虫后,在太平洋岛屿、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非洲等地陆续发现人和鼠有感染,而在美洲尚未有过记载。本文报道古巴的13例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其中5例以上推测是由于广州血管圆线虫引起。患者是1973~1980年因患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而住入哈瓦那某医院就诊的古巴儿童。入院后作全面的神经学检查,做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告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检测感染该虫的大鼠血清抗体的结果发现感染后2wk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0%(28/35),感染后4wk为93.3%(5/9),对照健康鼠血清为阴性。  相似文献   

20.
第一期幼虫:圆柱形,后部向腹面弯曲,体两侧 各有一条长而宽的翼膜。体表被有环纹上皮、顶部有一三角形口部,具3块唇片,口周有两排感觉乳突,每排6个,可见头感器孔,尾部尖细,表面粗糙有横行环纹。第三期幼虫:较一期幼虫粗大,翼膜较前者窄而厚。头部有两对感觉乳突,似稍缩小,尾部表面有许多小泡状结构,末端似矛头状。成虫:雌雄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