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最主要途径.婴儿喂养方式对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生存状况.该文从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的选择意愿、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生存状况、母乳喂养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及对人工喂养安全性评价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喂养方面研究的进展,为基层向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传递婴儿喂养方面的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是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一种方式,其传播率为5%~20%,占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1/3~1/2.婴儿摄入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的母乳后,其消化道粘膜是最可能发生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的部位.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可能发生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但目前研究还不能确定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艾滋病病毒传播时间之间的精确关系.影响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母亲和婴儿这两方面的因素,因此预防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和/或婴儿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以及其它与婴儿喂养行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AIDS)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艾滋病病毒(HIV)传染给其孩子(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并导致孩子感染的过程,也称为艾滋病病毒的垂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大途径之一。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3个环节,即:孕期(艾滋病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接触母亲的血液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和产后(病毒通过母乳喂养传播)。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靖市满18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住院分娩的婴幼儿(HIV暴露儿童)保健服务情况,寻求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降低母婴传播率。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12年12月云南省曲靖市HIV暴露儿童38例,分析其满12月后的HIV抗体检测与提供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指导、按频次的随访及HIV感染母亲的心理关怀的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2005~2012年HIV暴露儿童死亡、失访逐年减少,抗病毒药物服用、按频次随访、人工喂养及满12或18个月抗体检测等服务质量逐年上升。结论:多个保健服务均能影响满18个月HIV抗体检测结果,工作中仍需增加与HIV阳性母亲的沟通和关怀,以提高随访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及母乳喂养在艾滋病垂直传播中的危险性。方法:对铜山区1998年~2008年29例因受血感染艾滋病母亲感染期间生育史和所生儿童HIV感染状况做回顾性调查。结果:29例HIV阳性母亲所生33例婴幼儿中有6例感染HIV,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8.18%,其中18例是产后输血感染HIV,其所生育的18例活产婴幼儿有2例感染HIV,单纯因母乳喂养造成的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1.11%。结论:徐州铜山地区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接近于发达国家报道水平。单纯母乳喂养因素造成的垂直传播发生率低于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晰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健康信息传播模式对婴幼儿母亲母乳喂养认知的影响,为提高该类地区妇女的婴幼儿喂养认知,从而改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分别于2014年、2019年在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地区,选取24月龄及以下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健康信息传播模式、科学喂养认知等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健康信息传播模式对婴幼儿母亲的科学喂养认知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 284对(2014年)、1 049对(2019年)母婴。2019年婴幼儿母亲早开奶知晓率(72.64%)、纯母乳喂养知晓率(31.36%)均分别显著高于2014年(65.73%,25.30%)(均 P < 0.05)。在信息传播模式中,70.54%的婴幼儿母亲主要通过基层医务工作者获取喂养信息。回归分析显示,基层医务工作者结合信息传播材料传递母乳喂养信息( OR = 2.23, 95% CI 1.03~4.85)促进了婴幼儿母亲的早开奶认知;基层医务工作者传播母乳喂养信息( OR = 1.57, 95% CI 1.04~2.38)、基层医务工作者与亲友协同传播母乳喂养信息的交互作用( OR = 2.39, 95% CI 1.48~3.87)促进了婴幼儿母亲纯母乳喂养认知。 结论 以基层医务工作者为核心的母乳喂养信息传播模式促进了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母亲早开奶、纯母乳喂养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30名HIV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阳性孕产妇进行追踪随访管理。其中引产1人,孕期实施母婴阻断的26人,产时阻断的4人。住院分娩的30名(1例双胎)婴幼儿进行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措施,并对其中30名婴儿进行了早期诊断和HIV抗体检测。结果30名婴儿中有2名早期诊断为阳性并感染HIV病毒死亡,母婴传播率0.06%。其余28名婴幼儿两次早期诊断均为阴性,14名满18个月的儿童HIV试验结果确证是阴性。结论有效的随访和管理可以提高随访依从性,更好地监测母婴阻断的效果,提高受艾滋病影响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防治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rrjk》2017,(8)
目的:探讨我院通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取得的成效。方法:对2013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IV感染孕妇分娩的婴幼儿85例,按规范服药、人工喂养、儿童体检随访、早期干血斑检测、HIV抗体检验等为指标,全程跟踪随访,观察到婴儿满12个月或满18个月,母婴同时随访。随访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综合干预措施后的效果。结果:HIV感染孕妇分娩的85例婴幼儿人工喂养率100%;婴幼儿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率为100%;18月龄婴幼儿随访率为100%;婴幼儿阻断成功率100%。结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规范服药及母亲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9.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因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发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1~3岁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母亲给幼儿的喂养方式不当,往往会使幼儿形成口腔不良习惯,导致幼儿龋病、错[牙合]畸形、乳牙发育异常等口腔疾病的发生。为了解兰州市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预防幼儿口腔疾病的发生,我所于2009年8~9月对兰州市1~3岁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Pors AG 《World hospitals》1991,27(2):18-28
Hospitals all over Europe must get ready to face the important challenge of 1993 at all levels: micro-economic, macro-economic, local, regional and European. Despite the liberalization trends which will inevitably appear with the increased freedom of exchange and movement, hospitals must strive to remain havens of peace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整体护理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有系统的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否见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职业素质。从我院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工作成效分析,在学习新模式,转变传统护理观念的同时,同样要重视护士职业礼仪的教育,这样既提高整体护理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is is alarming because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t young age is related to obesity at adult age. Consequently, the 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from childhood onwar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part from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orthopaedic complications, respiratory problems, fertility problem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in the form of a negative self-imag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ural factor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for prevention. Most prevention programm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s. Prevention programmes aimed at stimulating breast feeding an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laying outsid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sweetened drinks and watching TV are very promising. With such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s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