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患者 男,64岁.1天前因饮酒后突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同时伴返酸,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并出现黑便两次,呈柏油样,总量约800 ml,便后自觉头晕,心悸,乏力,无腹胀,无皮肤巩膜黄染.胃镜示胃底体交界处一巨大黏膜隆起肿物,大小约10 cm×7.0 cm,表面光滑,见两处圆形溃疡,表面被污苔及新鲜血,诊断为胃底固有肌层肿物.超声内镜示低回声肿块位于胃壁第三层,大小约10 cm×7.0 cm,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欠规则.  相似文献   

2.
食管颗粒细胞瘤行套扎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绵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5):657-657
病人,男,35岁。上腹部不适、烧心、反酸半年,加重半个月。外院胃镜示:食管肿物性质待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胃镜示:距门齿33cm处见一约0.9cm×0.9cm大小黏膜隆起,表面糜烂、粗糙,质较脆。胃镜诊断:食管息肉。病理示:颗粒细胞瘤。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乙肝6项均阴性。幽门螺杆菌测定320( )。食管超声内镜示距门齿33cm处可见略向管腔内突起达黏膜层的0.9cm×0.9cm低回声团块,边缘整齐,内回声均质。入院后在胃镜下行食管颗粒细胞瘤套扎治疗。术前准备与…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8岁.消瘦1年,伴上腹部不适、暖气半年.胃镜示:胃底、胃体胃角黏膜不规则粗大、僵硬、表面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大小不等结节样隆起.病理诊断: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内大量淋巴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呕吐酸酵宿食5个月入院。有胰腺炎病史。查体:腹平坦,上腹部未见胃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5次/min,可闻及振水音。既往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壶腹部溃疡;病理活检为胃窦黏膜慢性中度浅表性炎,壶腹部黏膜慢性炎。4个月后复查胃镜,见胃底、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幽门周围黏膜水肿隆起,幽门口阻塞,出口狭窄,不能进镜;病理所  相似文献   

5.
<正>病人,男,57岁。间断腹胀腹痛2个月。胃镜示胃窦部见2 cm×1.5 cm大小浅表溃疡,触之易出血。病理报告:黏膜重度慢性炎,另见少许异型细胞,不除外低分化腺癌。术中发现胃窦大弯侧见一大小约2.5 cm×2 cm边缘稍隆起的浅表溃疡。大小弯侧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肉眼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9岁。主诉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2月余,于2011-12-13来我院就诊。查体示:胸骨后呈阵发性隐隐作痛,吞咽有异物感,其他临床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食管造影:中段食管可见一偏心性结节样充盈缺损,边缘欠光滑,黏膜破坏中断,病变范围长约3 cm,其上食管轻度扩张。CT示:食管中段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食管造影及CT均考虑食管癌可能。胃镜提示:距门齿20 cm处见一隆起,表面不光整,糜烂,有多个出血点。手术及病理:肿物位于黏膜下层,紫褐色,表面不规整,遂采用食管部分切除及食管胃弓下吻合术。镜下所见:瘤细胞呈类  相似文献   

7.
邱清  罗锐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40-1240
病例资料 患者,女,50岁.因吞咽梗阻3年,拟诊为食管肿瘤入院.两次纤维胃镜取材活检诊断为食管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X线钡餐检查示钡剂在食管中上段通过缓慢,其内可见一巨大充盈缺损,长约8~10cm,呈偏心性椭圆形充盈缺损,钡剂沿其周边缓慢下流,食管管壁柔软,未见黏膜破坏,贲门及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3岁.间断性上腹痛2个月.胃镜所见:胃角可见一2 cm×1.5 cm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中央无溃疡形成,中心部可见开口,有黏膜桥形成.超声所见:病灶处可见中等偏低回声团块,呈椭圆形,向腔内外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稍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5 6岁。上腹部不适 ,返酸 ,无规律疼痛就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体部小弯侧一 1.5cm× 2 .0cm半圆状充盈缺损 ,边缘清晰光滑 ;表面无黏膜皱襞通过 ,胃壁柔软 ,蠕动正常 (图 1)。印象 :胃体小弯良性占位病变。电子胃镜示胃体小弯侧一 2 .0cm× 2 .0cm隆起 ,表面轻度糜烂 ,外覆血管 ,蠕动尚可 ,未取活检。印象 :胃体占位 (性质待诊 )。手术及病理示病变为一圆形囊状中空结构与胃壁不相通。囊内壁覆以胃黏膜上皮 ,黏膜下可见较薄肌层结构。诊断 :胃体小弯重复畸形囊肿。讨论 胃重复畸形囊肿非常罕见 ,国内鲜有报道 ,国外L…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2岁,上腹部不适、包块1月就诊。钡餐造影:胃底块影向腔内生长,直径约7cm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黏膜面隆起.黏膜撑开、展平,部分破坏,表面中间见较深钡斑(见图1)。CT示胃底壁戟组织肿块.囊向胃腔。肝内2个~3个巨大囊实性肿物,壁不均匀,中间为更低液体密度影(见图2),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59岁.因间歇性吞咽困难10余年就诊.胸部CT扫描示食管上段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图1).钡餐造影示食管全长弥漫分布之大小不等的囊状影,部分垂直于食管壁,部分斜向胃端走行(图2),上段食管见长约11.5 cm的管腔狭窄,两端与正常食管逐渐移行,狭窄段相邻囊袋底部融合形成平行于食管腔、长短不一的线状致密影(图3).影像学诊断:食管壁内假性憩室伴食管上段狭窄,建议食管内镜及病理活检.常规胃镜无法通过食管狭窄段,改行超细内镜检查,镜下距门齿19cm处食管狭窄,其近端见一凹陷,表面白苔,狭窄远端食管未见异常,取狭窄部位多处活检.病理报告:(食管)少许黏膜组织慢性炎症,鳞状上皮单纯增生,微灶变性坏死及肉芽组织(图4).因患者不接受食管扩张术而未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20岁,藏族。因上腹疼痛20天来院就诊。查体:发育良好,营养适中,心肺无异常,腹软。心电图正常,B超:肝胆胰未见异常。胃镜:见距门齿14cm 为食管入口,距门齿25cm 为贲门口,入胃。食管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蠕动自如,齿状线模糊不清。胃底体腔膨大呈瀑布胃,胃粘膜光滑,红白相间,无糜烂及溃疡,粘膜活检,病理:慢性浅表性炎症,胃镜诊断:1.食管先天性过短症;2.慢性浅表性胃炎。(建议再行X 线钡餐检查证实),胃镜后第二天行X线钡餐照片,提示:食管中上段未见异常,下段平第9胸椎水平偏左入胃,胃大部(约4/5)位于胸腔心后之纵膈内,小部分位于膈下腹腔内,食管约11cm长,膈  相似文献   

13.
患,男性,20岁,藏族。因上腹疼痛20天来院就诊。查体:发育良好,营养适中,心肺无异常,腹软。心电图正常,B超:肝胆胰未见异常。胃镜:见距门齿14cm为食管入口,距门齿25cm为贲门口,入胃。食管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蠕动自如,齿状线模糊不清。胃底体腔膨大呈瀑布胃,胃粘膜光滑,红自相间,无麋烂及溃疡,粘膜活检,病理:慢性浅表性炎症,胃镜诊断:1.食管先天性过短症;2.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4.
傅育卡 《临床军医杂志》2013,(12):1317-1318
病人,男,54岁。腹胀1年,发现食管黏膜隆起12d。胃镜见:食管距门齿约22cm处见一大小约0.7cm隆起,表面光滑。超声胃镜见:以20M细径探头探查,病灶位于黏膜肌层,为均质稍低回声团块,切面大小约2.2mm×1.4mm,与黏膜下层连接紧密,后方固有肌层、外膜层结构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82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17年"入院。入院后行胃镜检查示:1.胃占位(癌不能排除)(图1,2); 2.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示(高位胃体)腺癌(图3,4);而行胃早癌ESD术,术后病理示:(高位胃体)浅表隆起型中分化管状腺癌,肿瘤细胞间富于淋巴细胞,切面积约0. 8cm×0. 4cm,侵及粘膜下层,肿瘤最前沿距粘膜肌层下缘深度约0. 3cm。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1)左肾上极富血供病灶,考虑肾癌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早期癌的钬激光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钬激光气化切除术在食管、胃早期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 (男性 10例 ,女性 2例 ,年龄 5 2~ 81岁 ,平均 6 6 5岁 )均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食管癌 4例 ,贲门癌 3例 ,胃底癌 1例 ,胃窦癌 3例 ,残胃癌 1例。胃镜下分型为隆起型 (Ⅰ型 ,1例 )、表浅隆起型 (Ⅱa型 ,6例 )和表浅平坦型 (Ⅱb型 ,5例 )。病理检查为高分化鳞癌、高分化腺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性癌变 (各 4例 )。内镜超声检查示病灶位于粘膜层。 9例患者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法行外科手术 ,3例患者因拒绝外科手术 ,而行胃镜下钬激光气化切除治疗。术后 1~ 3个月胃镜复查 ,在原病灶部位及周围粘膜多处取组织行病理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随后进行 5~ 33个月的中长期胃镜随访。结果 所有癌灶均气化切除成功。未发生任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 1~ 3个月全部患者做胃镜复查 ,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残存癌灶。随访 5~ 33个月 ,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胃镜下钬激光气化切除术治疗食管、胃早期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女53岁。以近二月来出现饭后腹部不适为主诉,先后就诊于省会两家市级医院(三甲),均未明确,首次就诊医院胃镜结果:胃底体交界处见一直径约3cm小球状粘膜下隆起物,表面光滑,色泽同周围粘膜。病理检查结果:胃底、胃体交界处粘膜“慢性炎症”。患者准备手术治疗。第二家医院作胃肠彩超检查,报告为正常。第三次来我院就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2岁。1个月余前餐后出现上腹坠胀感,可自行缓解,空腹时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反酸嗳气、无呕血及黑便。胃镜示:胃窦体交界大弯侧见一圆形隆起肿物,周围黏膜光滑,中央凹陷,表面溃疡,见一血痂附着。腹部CT示胃体大弯侧胃壁内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大小约4.4 cm×4.1 cm。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4个月,伴有胸背疼,作重明显下降,1994年6月29日入院。体检、B超未见异常。X线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有4cm长病变,管腔狭窄,粘膜破坏,贲门、胃未见异常。内窥镜检查:食管距门点25cm处左侧壁可见约3cm隆起病灶,表面凸凹不平,少许坏死组织,周边可见数个小隆起结节,管壁僵硬稍狭窄,食管下段及贲门、胃正常,局部活检,病理报告:食管恶性肿瘤,高度疑恶性淋巴瘤。行食道肿瘤切除术,左颈食管胃吻合术,幽门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一段食管长9.5cm,周径4.5cm,距切端1cm处粘膜表面可见4.5cm×4.5cm…  相似文献   

20.
胃炎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殃及胃壁不同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常主要累及黏膜层,黏膜下层受累者也不少见,偶尔也累及肌层及浆膜层.目前,胃炎的诊断虽主要依靠胃镜和其活检的组织病理表现[特别是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者],但胃部钡剂造影检查不但能显示胃内壁浅表结构(胃小区和胃小沟)、黏膜皱襞和黏膜下层巨检所见,还能显示胃的运动和分泌等功能状态.有时也可采用超声、CT、MRI和核医学等手段进行检查[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