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味【概念与涵义】五味是药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等味的性质和功能的统称。所谓“味”,实质上是经人的感觉器官——舌分辨出的物质的物理特性,赋予了医药学的内容之后,成为说明中药药性的专有概念了。对五味认识的初期阶段,很可能是以口尝舌辨为主确定药性之味,当五味成为一种药性的理论工具之后,以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所表现的功能、作用归属其味,则为味的主要确定原则了。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因其高发病率和广患病人群,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已成为共识。而在方剂和药品的使用中,如何选用、炮制和合理配伍,关系着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和患者的切身利益,是乳腺癌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文章从药性炮制、配伍及升降理论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药性味及其搭配对乳腺癌诊疗和组方的意义和应用。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缓解病痛,更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中药性味学说的现代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学者们从文献学、形态学基础、结合量子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诠释药性理论,推动了药性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中药的"酸味"就是因为中药的氢离子,"甜味"就是由于糖,这就落入了研究化学药的"窠臼",很难全面客观地阐释中药的性味特点,尤其是古人对五味的确定,并非单凭药物的滋味,还有通过药物作用的反推。因  相似文献   

5.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对菟丝子四气五味的记载,结合中药性味理论,从效用、使用注意等方面,阐述菟丝子四气有平温之争的原因;从效用、滋味等方面,探究菟丝子在古本草中出现的辛、甘、苦、淡4种药味,分析得出:辛、甘二味源于其效用,苦、淡二味源于其口尝滋味。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甘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五味,指中药药味中的辛、甘、酸、苦、咸。五味基于口尝,确定于临床,是药物真实滋味与功效相结合的归纳。中药五味不仅反映中药自身的功效属性,更在临床配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甘味"的药性、功效及临证应用进行论述及探讨。1甘之概述《黄帝内经·素问》最早记载了"五味"理论并将五味归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以五脏为中心,确定了五味与五方、五色、五体、五志等的对应关系。以甘为例,  相似文献   

8.
中医方剂性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性味理论的特点以及《内经》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的病证所制定的气味合和组方规则对方剂性味进行阐释和论述。认为性味是方剂的重要性质和作用基础。提出方剂性味的量化处理原则;四性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之一;并通过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分析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也反映着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为使对中药药性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药物来源及药用范围和药性等方面,对五味的分布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与五味的整合过程后,将原本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发展成了归经理论。在性味补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五味通过养五脏之胃气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此时五味的性用,应以五行五味的性用为主。在五脏虚实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传变关系,产生了建立在相生基础上的五脏性味补泻,虚以相生传,实以相克传,相胜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本味为补,克该脏之味为泻。易水学派在五味补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气补泻,强调了五脏的补泻主要在五味的运用上,而四气要随不同的脏气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14.
以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论述五味理论的文献记载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情况。认为五味不仅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而是药物产生作用的基础,更是五行哲学思想在中药药性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五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开运 《北京中医药》2008,27(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昧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味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味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姜开运 《北京中医》2008,(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味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昧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昧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药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家对此均很重视。在《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中就对药物性味及其作用作了记载,历代医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性味理论,沿用自今,在临床中仍有实际意义。中药的性又称为气,即寒热温凉平的药性,表明药物的性质。虽有四  相似文献   

19.
汉唐时期虽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但实为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内经》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唐代已有药物对脏腑经脉概括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已渐成体系。北宋后期医家结合五味理论等对药性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金元易水学派用药重视分析脏腑病因病机,将中药归经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归纳,使之由用药经验上升为单独的药性理论。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出现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辨证理论的盛行,及药性理论的发展程度等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的应用规律探讨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