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门医派的渊源及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门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析一席,文中介绍了吴医的区域范围和历史源充,阐述了吴门医派的形成,特点。发展及近百年来对吴门医派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吴门医派是江苏苏州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起源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其学术相传至今未衰。这一学术流派的兴盛与其苏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医家自身素养、经济文化背景、医派自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金氏儿科是起源于清代,隶属吴门的儿科世家,其继承了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的部分学术思想,结合幼科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理法方药特色。文章以三则验案分别阐述金氏儿科“平肝而非伐肝”的观点、“久病入络”思想、“治湿善用温燥”的特色以及“透热转气”法在儿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许小凤  顾灵  顾颖 《中医杂志》2014,(9):806-808
吴门医派源远流长,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独树一帜,在月经病的证治中,更突出体现了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即:调经治血,明辨心、脾、肝、肾;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处方"轻、清、灵、巧";善用单方验方,轻以祛疾。  相似文献   

5.
初步研究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的古籍医案,以吴门医派鼎盛时期(明清)和便秘为坐标,系统梳理并凝练吴门医家治疗便秘的思路和方法,传承吴门医家辨治便秘学术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指导目前临床治疗便秘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在中医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核心内涵,治疗热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吴门医派对杂病等方面的诊治亦颇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胃阴学说"等学说指导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门医派络病学说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吴门医派有关文献,分析络病及慢性肝病病机,总结适合于慢性肝病治疗的疏肝通络、辛润通络、凉血通络、虫蚁搜络、祛痰通络、甘缓和络、荣养络脉、降气和络等法,试对叶氏等吴门医家的络病理论与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吴门医派是元末明初起源于苏州地区的一大医学流派,名医辈出,著述丰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梳理和总结吴门医家现存古籍医案中有关噎膈的内容,认为吴门医派以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为噎膈的基本病机,论治以通畅食道、胃脘和调整胃阴胃阳为要,善用降肺化痰、逐瘀通络、滋补胃阴、通补胃阳等治法,同时注重饮食和情志在噎膈调养中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噎膈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吴门医派昆山郑氏妇科自宋末起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医著有《女科万金方》、《郑氏女科秘方》、《薛氏济阴万金书》、《女科集义》、《产宝百问》等。郑氏妇科根据女性生理特点提出血常不足,气常有余,认为心脾为经血之源,用生血活血的四物汤加减组方;注重脏腑辨证,重视本脏与他脏关系,按妇科诸病指下脉形,察舌验苔观气血盛衰畅瘀;证病结合,古方今用,用家传验方治疗现代妇科疾病。郑氏妇科学术思想对妇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标志,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历经了萌芽—形成—鼎盛3个重要时期。虽然《内经》有温热病的记述,但直到元末明初吴地名医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鲜明观点,温病才逐渐开始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开始了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明末清初吴中名医吴有性《瘟疫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的基本形成。清中期叶天士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确立了"卫气营血"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成就了温病学说的鼎盛时期。至此,形成了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吴地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流派,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辨治疮疡经验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在分析病因、辨证论治、预后调护等方面既与传统内科理论相联系,又形成了外科自身的诊疗特色,还结合吴门医派特点。吴门医派外科认为疮疡病机为气血不畅,辨证以阴阳为纲,结合经络辨证,治疗上强调清热凉血、滋阴降气,内外兼治,并重视顾护胃气。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之学术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医外科学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门医派的温病学说形成以前,大多医家遵从《素问·热论》和仲最的六经学说。直至元末明初,昆山名医王履主张,治温应以清里热为主,其以寒治温的治疗观对温病学说的发萌具有启迪作用。明代吴又可创立了温邪感染途径为口鼻之说,较之伤寒自皮毛体表感邪的发病学说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起到了先导作用。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摆脱了“热病者皆伤寒”的束缚,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陆治平  陈超 《环球中医药》2010,3(6):458-460
吴门,苏州的古称,战国时为吴国都城,虽历经朝代变更,但以用“吴”最多,后亦称吴中、吴郡。辖地最广时包括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浙西地区。苏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  相似文献   

15.
16.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依止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为基,从吴地多湿邪的特点为源,据《临证指南医案》探讨苏州新吴门医派治疗痹证的湿邪致病学说。初识辨证痹病之虚实,治法之中,风易驱,寒可散,热能清,唯湿难除,唯虚难补。深深体悟到叶天士通络治痹之法,于学术多有建树,于传承者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7.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可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五个证型,根据其具有络脉瘀滞的病机特点,与吴门医派络病学说相合,可将其归属为络病范畴,认为络脉瘀滞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基本病理,活血通络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络病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9.
按药用部位对莲类药材(荷叶、莲房、莲子、莲子心、藕节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分析莲类药材的研究使用状况,以期更好地利用莲类药材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吴门医派络病”理论,观察“益肾活络方”对CKD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苏州市中医医院100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具有“益肾活络方”+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治疗4、12、24周后疗效性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UTP、Scr治疗组治疗4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治疗组治疗4、12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活络方”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病3期肾虚湿瘀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KD3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