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V综合征是水平性斜视的一种亚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水平斜视的15%~25%[1]。临床上以V型斜视较多见。V型斜视是指水平性斜视患者向下注视时集合加大,且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将我院5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1例V型斜视患者,外斜V征28例,内斜V征23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11~33岁,平均20.1岁。原在位水平斜视角20△~90△,上、下方水平斜角差为15△~30△。伴有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5例,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0例,余26例无明显斜肌功能异常。23例有不同程度的代偿…  相似文献   

2.
47例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47例下斜肌功能亢进致V型斜视,行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分析74例A-V型斜视临床疗效。本组74例中,V型斜视51例,A型斜视23例,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33cm和5m处眼球原位斜视角,并分别检测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斜视度数,根据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眼位和视觉功能状况,随访时间为4~24周。结果 74例中术后眼位达正位65例,占87.83%。其中4例合并DVD二期行单眼的上直肌后徙,3例再次手术施行斜肌断腱,2例未行二次手术。21例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伴有下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外旋的V型斜视33例(61眼),行下斜肌断腱或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亢进消除59眼,缓解2眼。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亢进+1且眼底相无外旋的18例行水平直肌水平移位术,术后正位16例,2例V型斜视未消除。伴有上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内旋的A型斜视10例(20眼),施行上斜肌断腱术;13例则施行水平直肌移位术。A型斜视2例未消除。结论 A-V型斜视手术治疗矫正原在位水平斜视的同时,根据斜肌亢进的程度,眼底相旋转情况及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彭静  李春花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406-1407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 方法:对2009-02/2010-12我院收治的69例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患者行下斜肌减弱联合水平肌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及斜肌功能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位正位者65例(94.20%),V征消失64例(92.75%),19例(27.54%)伴代偿头位者均得到改善,15例(21.74%)患者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后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V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3-01/2007-07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3例V型外斜视患者,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4~27(平均13.2)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mo~4a,V征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之差最小为15△,最大相差100△,其中15~50△者85例,>50△者8例,第一眼位斜视角在-20~-110△,术前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8例。手术根据有无斜肌异常和V征的程度,在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选择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并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结果:采用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和水平直肌附着点移位均取得满意效果,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适应于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型,垂直肌移位术适应因无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84例,V征消失者87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达49例。结论: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常合并水平斜视,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可根据病因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不仅可以矫正眼位,而且有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下斜肌减弱术不同术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斜肌减弱术是上斜肌麻痹首选的术式,也常用于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 型斜视及双下转肌麻痹等疾病。下斜肌减弱术的术式有:下斜肌后徙术、肌肉部分切除术、断睫术及肌肉边缘切开术,其中以后徙术与肌肉部分切除术最常选用,对以上各种术式,各家看法不一,本文对我科1976年3月至1991年8月期间资料完整的103例下斜肌减弱术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对各种术式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对象和方法本文103例127只眼,男性57例、女性46例.其中单侧上斜肌麻痹76例、双侧11例、双下转肌麻痹4例、上直肌麻痹1例、内斜视V型3例、外斜视V 型8例,V 型斜视因伴有双下斜肌功能亢进,而行双下斜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8.
傅涛  卢炜  王京辉 《眼科》2011,20(3):203-207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A-V型斜视患者324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A-V型斜视的患者324例,其中A型斜视114例,V型斜视210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特点、斜视度、斜视类型、眼球运动特点和双眼视觉等临床特征。主要指标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斜视度分布、伴随发生的斜视类型、眼球运动异常和双眼视觉。结果 A型斜视患者和V型斜视患者中,1岁内发病者分别为70例(61.40%)和109例(51.90%)(P=0.07),在3~9岁间就诊者分别为18例(15.78%)和127例(60.48%)(P<0.01)。A型斜视患者中有25例(21.93%)是知觉性斜视,而V型斜视中知觉性斜视仅有3例(1.43%);在V型斜视中,先天性斜视有43例(20.48%),而A型斜视中仅有6例(5.26%)。A型斜视中48例(42.11%)患者单侧上斜肌亢进,64例(56.14%)患者双侧上斜肌亢进,1例(0.88%)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V型斜视中,103例(49.05%)患者单侧下斜肌亢进,93例(44.29%)患者双侧下斜肌亢进,9例(4.29%)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患者中仅11例(9.65%)有同视机一级功能,所有患者均无远、近立体视。V型外斜视中有26例(12.38%)有近立体视,24例(11.43%)有不同程度的同视机立体视。结论 A-V型斜视患者发病年龄早,伴知觉性斜视多见,而V型斜视多伴发先天性斜视;多数A-V型斜视伴有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较V型斜视更易损伤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 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 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2例为水平斜视合并原发单眼下斜肌亢进 +,6例为V型斜视(3例外斜V征,3例内斜V征)合并原发双眼下斜肌亢进(+~++)。10例患者原在 位轻度上斜视(≤5 PD)。合并水平斜视者均同期予以矫正。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 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V征程度以及眼底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例上斜视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9△±1.0△,术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0.1△±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01)。V征合并双眼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上转25º和下转25º斜视度 差值为18.3△±3.2△,术后上转25º和下转25º斜视度差值为1.7△±2.3△,减小了16.6△±2.1△;6例V 征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为13.1°±4.3°,术后FDA为5.4°±3.4°,减小了 7.7°±0.9°。上斜肌麻痹组术前FDA为10.6°±4.2°,术后FDA为4.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 P<0.001)。术前下斜肌亢进程度为1.5(+)±0.5(+),术后下斜肌亢进程度为0.1(+)±0.4(+)。结论: 单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弱下斜肌亢进并矫正小度数上斜视,双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矫正轻中 度下斜肌亢进并改善V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Δ~20Δ)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顺义区医院小儿眼科40例V型斜视,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下斜肌后徙 转位术 水平肌矫正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对48例V型斜视按下斜肌功能状况分为四组:Ⅰ组V型外斜视伴有下斜视肌功能亢进17例;Ⅱ组V型外斜视无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10例; Ⅲ组V型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14例;Ⅳ组V型内斜视无明显下斜肌亢进7例;对Ⅰ组和Ⅲ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单(双)侧下斜肌后徙术,对Ⅱ和Ⅳ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8△-+3△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4△。Ⅱ组原在位眼位-10△-+5△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8△。Ⅲ组原在位眼位-4△-+6△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4△。Ⅳ组原在位眼位-5△-+10△,向上与向下斜视角差为7△。结论采用两种术式矫正V型斜视疗效确切,下斜肌后徙较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效果明显,并且有希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对777例水平斜视手术中48例V型斜视的治疗结果。48例V型斜视年龄最小5岁,最大26岁,5-14岁25 例,15-26岁23例,男29例,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九个方位斜视角,所有病例均伴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43例眼底照像检查除5例7眼未查出外旋外,余均为外旋。同视机检查均无双眼单视功能。均行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后徙或前转位术,同时行单眼或双眼内外直肌后徙和/或缩短术矫正内外斜视。术后随访时间 1-24月,平均10月。结果 V型斜视占水平斜视的6.17%。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8例(58%),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0例(42%)。手术治疗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98%,获得满意效果。22例(45.8%)获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V型外斜多于V型内斜,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 35例A型斜视患者,依据是否有上斜肌亢进、亢进程度及双眼单视功能状况,行上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原在位水平斜视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结果 35例A型斜视患者中,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22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上斜肌亢进为A型斜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斜肌减弱术及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是矫正A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在上斜肌亢进明显时,前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4-01/2008-12收治27例外斜V征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27例患者中,根据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8例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外斜视矫正术;9例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随访2~41mo。结果:患者27例中25例V征消失;第一眼位正位者24例,欠矫2例,过矫1例;1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其中2例恢复立体视。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也具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上斜肌减弱手术即断腱术和肌腱延长术在A型斜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上斜肌功能亢进伴A型斜视患者分别行上斜肌断腱术和肌腱延长术,并矫正水平斜视,对术前术后的眼位、A征的矫正情况、上斜肌减弱手术在上斜肌功能眼位垂直斜视矫正量、上斜肌减弱手术对第一眼位及下方水平斜视度的影响、上斜肌的功能状况和双眼单视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32例中,正位27例(84.4%),内斜5例(15.6%);A征消失26例(81.3%).术后上、下转25.时斜视度差平均6.9△;上斜肌减弱术在上斜肌功能眼位垂直斜视矫正量平均11.10±4.90.;术后上斜肌功能不足发生率断腱术高于延长术;残留上斜肌亢进发生率延长术高于断腱术;两种减弱手术对A征矫正没有明显差别(P>0.05).双眼上斜肌减弱手术对A征矫正量平均26.94±10.39△;对下方外斜视矫正量平均23.61±10.51△;对第一眼位水平斜视影响 14△~-11△.结论 两种上斜肌减弱术矫正A型斜视伴上斜肌亢进安全有效;上斜肌减弱手术方式应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A征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综合考虑;上斜肌腱延长术可以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适当定量,针对性较好;双眼单视功能较好,上斜肌亢进程度较轻行延长术比较安全;当A征<20△时行双眼上斜肌减弱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疗效。方法对68例(106眼)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行改良下斜肌切除联合水平直肌后退及(或)缩短术,术后观察评价下斜肌功能、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术后100眼(94.3%)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6眼(5.6%)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功能不足者。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64.5△,术后9.2△,术前垂直斜视角平均15.8△,术后随访为2.2△,平均降低13.6△。术前7例(12.5%)有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7例(73.5%)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是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8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按术式分为两组: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组(Ⅰ组)5例,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组(Ⅱ组)23例。结果 28例V型斜视患者中,23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观察效果良好。结论 下斜肌亢进是V型斜视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术及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在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情况下,前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不同临床表现,对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反之则行外直肌后徙并上移术.对上直肌功能不足者行上直肌移位或缩短术.结果 45例V型外斜视经手术治疗,眼位正位者39例(86.67%),有双眼单视功能者从术前的46.67%提高到术后的73.33%.结论 V型外斜视的治疗应针对不同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V型外斜视在矫正眼位的同时,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与斜肌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年至2013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斜肌功能异常在发病因素中的作用。结果 26例中14例发生了新发的斜肌功能异常,包括上斜肌功能亢进8例次、下斜肌功能不足2例次、下斜肌功能亢进6例次、上斜肌功能不足3例次。继发性外斜合并A-V征的8例,其中合并A征5例,V征3例。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术后发生的继发性外斜视可能与未矫正或新出现的斜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