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平肝熄风法治疗肝阳化风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平肝熄风中药制剂对中风病肝阳化风证的影响。根据CA、F、TXB2、6-keto-PGR1α、T3及症状体征的变化,发现平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天龙熄风颗粒3组方药均能降低血中NE、E、TXB2、F的含量,提高6-keto-PGR1α、T3的含量。从“方药反证”的角度证实了相关指标在肝阳化风证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观察脑梗塞患者100例,发现肝阳化风证占本病急性期的60%,气阴两气虚血瘀证多见于本病恢复期,分别占37.78%,31.11%,并检测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以探讨肝阳化风证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深入研究肝系病的辨证规律,本文通过对肝阴肝阳的病机特点分析,分别从中焦土虚、肝阳不用;肝阳内郁、横逆犯脾;肝阳郁而化火内扰;阳用式微,肝脏血虚生寒;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寒凝肝脉;肝阴不足、水不涵木等6个方面作一定的探讨,以期发掘中医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治疗脑出血肝阳化风证(方证相应)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出血肝阳化风证的蛋白质表达规律,寻找镇肝熄风汤所作用的蛋白及疗效机制.方法:利用固相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脑出血(10例)肝阳化风证镇肝熄风汤治疗10日前后及健康对照组(1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经PDQuest8.0软件分析,选取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MALDI-TOF-MS质谱仪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筛选出2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脑出血肝阳化风证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2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8个表达下调,7个表达上调,5个缺失;脑出血肝阳化风证经镇肝熄风汤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4个表达下调,5个表达上调,2个缺失,9个表达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在挖取的20个蛋白质点中有8个得到鉴定,其中脑出血肝阳化风证与健康对照组比较6个表达下调,1个表达上调,1个缺失;脑出血肝阳化风证经镇肝熄风汤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个表达下调,1个蛋白缺失,5个表达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初步鉴定了部分与脑出血肝阳化风证相关的蛋白及镇肝熄风汤可能的多靶点蛋白调节机制,这些蛋白功能涉及细胞代谢、信号转导、电子传递、细胞骨架等. 相似文献
9.
“归经”理论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但是,纵观历代本草,不仅没有专著论述“归经”,且各医家对大多数常用中药“归经”的论述都有不同的差异,这样就给后学者带来了困难。所以,进一步研究“归经”理论,对于正确理解、运用“归经”理论,研究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1“归经”概念简析归经理论的渊源始于《内经》的“五人”、“五走”。宋元以后,在张元素、王好古、李时珍的本草著作中,归经概念基本确立。但“归经”一词单列一项并正式使用却是始自清代沈金缕的《要药分剂》,现代… 相似文献
10.
11.
12.
"内风"在《黄帝内经》中有病因和病机的双重含义,而"肝风"不具有病机的含义。《黄帝内经》以降",内风学说"逐渐盛行",内风"特指病机含义。"肝风"分为病和证两部分,前者指肝受邪的外感疾患,后者从属于"内风"。本文从病因病机、概念、现代研究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辨证标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辅助实验诊断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60例临床上辨证为肝阳化风证的脑梗死患者的证候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实验诊断指标[血浆皮质醇(F)、血栓素B2(TXB2)、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浆F、NE、TXB2呈正相关,与血清T3呈负相关,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实验诊断指标能显著提高临床辨证标准的客观性,建立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4项实验诊断指标的综合辨证标准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认为《素问》提出的“去宛陈莝”似指水肿病的治则,但不能局限于通利、通下、宣泄之法,应包括通滞行浊、消症破积等寓有“通”义的各种治法在内。不仅适宜于水肿病,而且可广泛用于黄疸、臌胀、淋症、癃闭、痛症乃至症瘕积聚等病。并就慢性肾炎、肾衰提出了利水五法,及挟热毒、挟瘀血、挟湿浊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脾虚生风”理论的临床应用。方法:归纳总结历代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脾虚可以生风,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乏源,筋脉失养导致。其理论在临床亦立足于辨证,在脾虚引起的风气内动的证治中,其效亦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