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CHB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84例CHB患者,称为CIK治疗组,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HBV DNA水平;50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称为ETV治疗组。将两组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无论是HBe Ag阳性患者还是HBe Ag阴性患者,其ALT水平均降低,其中HBe Ag阳性患者治疗12、24周时与ETV治疗组相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3、4.72,P值均0.01);CIK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高于ETV治疗组,其中治疗24周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e Ag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5、4.83,P值均0.05)。无论是HBe Ag阳性还是HBe Ag阴性,在治疗12、24、48周后,CIK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低于ETV组,尤其两组HBe 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2、26.89、12.54,P值均0.01),但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结论 CIK治疗CHB后在48周随访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虽然与ETV治疗相比,HBV DNA下降水平较低,但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提示CIK治疗后可能存在持久的免疫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CHB)免疫清除期PD-1的表达状态以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T细胞PD-1的表达,明确免疫清除期CHB患者PD-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有长期ALT反复升高的CHB患者20例被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接受为期6 mo的Peg干扰素(1.5μg/kg)抗病毒治疗,每周1次.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点(0、12、24 wk)的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表达百分比和表达强度进行检测.结果:免疫清除期CHB患者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阳性率和PD-1表达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EG干扰素治疗早期CD8+T细胞PD-1阳性率呈现明显下降,且CD8+T细胞PD-1表达阳性率同ALT水平和病毒水平均呈现明显正相关(R2=0.22,0.357,P=0.001,0.002).结论: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呈高表达:干扰素治疗诱导的病毒水平下降可导致CD8+T细胞PD-1表达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DC、CIK治疗,观察组采用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肝功能、HBV-DNA定量及HBeAg定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BV-DNA定量、HBeAg定量均明显下降(P均〈0.01),以观察组下降明显(P均〈0.05)。结论自体DC、CIK可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改善CHB患者的肝功能及细胞免疫;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以重组的HBeAg体外刺激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BMC,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其刺激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并观察HBeAg对CHB患者PBMC表面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D-1/PD-L1表达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BeAg刺激后可使HBeAg阴性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CD3+CD4+T淋巴细胞内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0.17%±0.08%与0.17%±0.04%)明显低于未刺激组(0.30%±0.16%与0.32%±0.12%),t值分别为-2.382和-4.190,P值均<0.01;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高于未刺激组(HBeAg阴性CHB患者的t值分别为2.504,3.583和4.324,健康志愿者t值分别为3.542,6.246和5.273,P值均<0.01).HBeAg刺激PBMC后,HBeAg阴性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CD14+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分别为13.02%±4.98%和3.10%±2.47%,明显高于未刺激组的5.89%±1.56%和0.97%±0.83%,t值分别为4.815和3.454,P值均<0.05.基础状态下在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为0.23%±0.09%,明显低于HBeAg阴性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0.34%±0.15%和0.35%±0.09%(t=-3.177,P<0.01 ; t=-4.541,P<0.01);而IL-4表达水平为0.39%±0.16%,明显高于HBeAg阴性CHB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0.26%±0.12%和0.23%±0.12%,t值分别为3.382和4.393,P值均<0.01.基础状态下在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中,CDB+T淋巴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阴性CHB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值均< 0.01),CD14+T淋巴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志愿者,t值分别为5.092和5.473,P值均<0.01 ; HBeAg阴性CHB患者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t=3.214,P<0.01).结论 HBeAg可以明显抑制Th1型细胞因子IFN γ的产生,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6和IL-10分泌,上调外周血PBMC表面PD-1/PD-L1的表达,从而有利于形成对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因此,HBeAg可能是造成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HBeAg阴性CHB患者62例,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在治疗24周结束时,患者肝功能ALT、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CD4~+/CD8~+比值也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能通过抑制HBV复制、降低CHB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间接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2诱导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将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CIK细胞输注与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自体CIK细胞在体外培养期间,以干扰素-g(interferon,IFN-g)、白细胞分化抗原-3抗体(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3 mice antibody,C D3m A b)、I L-2、I L-1a作为诱导剂,研究组患者自体CIK细胞在体外培养期间,以IL-12、IFN-g、CD3m Ab、IL-2、IL-1a作为诱导剂.在经过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和CIK体外培养期间的CIK表型分布情况和杀伤活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治疗有效人数及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患者数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疾病进展人数,对照组患者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3+C D8+、CD3-C D16+C D56+、CD3+C D16+C D56+T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 D4+T细胞所占比例和C D3+C D4+/C D3+C D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CIK细胞CD3+CD4+、CD 3+CD 16+CD 56+T细胞所占比例及C D3+C D4+/C D3+C D8+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 D3+C D8+T细胞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CIK细胞在体外杀伤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CIK细胞(P0.05).结论:IL-12诱导的CIK细胞联合化疗对于食管癌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T)和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水平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CHB组(63例)、HBV携带者(ASC组)(112例),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的CD3+T、CD4+T、CD8+T、CD4+T/CD8+T和CD4+CD25+Treg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表达水平(30.97±18.78)%显著高于对照组(27.30±1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HB组、ASC组的CD3+T、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和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和CHB组CD4+CD25+Treg表达水平与HBV D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682,P值均0.01)。结论 HBV感染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异常,HBV DNA可以促进CD4+CD25+Treg表达水平升高,说明CD4+CD25+Treg和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在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3+CD56+淋巴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变化和转归的关系.方法 CHB患者53例,HBV携带者17例,19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血2~3ml,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3+CD56+淋巴细胞,并进一步分析CD3+CD56+淋巴细胞表面CD4,CD8、T细胞抗原受体(TCR)V α 24,TCR α/β以及TCR γ/δ的表达.结果CHB组CD3+CD56+淋巴细胞为7.4%±4.6%,慢性HBV携带者组为4.5%±3.5%,对照组为4.4%±3.7%,CHB组CD3+CD56+淋巴细胞明显升高.3组人群CD3+CD56+淋巴细胞TCR V α 2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HBV携带者组CD3 CD56+细胞表达的TCR V α 24为2.8%±1.4%,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CHB组CD3+CD56+细胞CD8和TCRα/β的表达分别为61.9%±16.8%和68.1%±16.9%,对照组为49.2%±15.6%和56.4%±17.9%,CHB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HB组和HBV携带者组TCR γ/δ的表达,分别为29.6%±15.4%和30.5%±14.8%,CHB组和HBV携带者明显低于对照组41.4%±19.4%.CHB重度患者CD3+CD56 1细胞CD8和TCR α/β的表达分别为69.0%±14.0%和76.1%±12.9%,CHB中度患者CD8的表达为66.4%±14.9%,均明显高于CHB轻度患者51.4%±16.2%和62.1%±14.6%.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可能与CD3+CD56+淋巴细胞的CD8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及标记分子,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7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2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和2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Treg细胞表面和胞内特征性分子的表达.普通RT-PCR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测定叉头/翼状转录因子3(Foxp3)在CD25+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均经ELISA检测HBV血清标记物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 DNA载量,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总CD4+CD25+T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率,在各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CHB组CD4+CD25高表达T细胞频率(3.42%±0.81%)与HBeAg阴性CHB组(3.19%±0.67%)、ASC组(3.05%±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2%±0.71%,P=0.034)和AHB组(2.25%±0.54%,P=0.013).CD4+CD25高表达T细胞表面高表达CD45RO、CD25分子,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Foxp3.各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中Foxp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患者的Treg频率与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48,P=0.018).结论 Treg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病毒清除,并与CHB患者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4+/CD8+)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5、IL-1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7-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CHB组),慢性HBV携带者112例(ASC组),健康对照者84例(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IL-15、IL-16表达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载量。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数据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组和CHB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均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和CHB组IL-15、IL-16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患者中HBV DNA高载量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较HBV DNA低载量组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HBV DNA高载量者CD4+、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显著低于HBV DNA低载量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HBV DNA低载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HB患者外周血CD4+表达水平与IL-15呈正相关(r=0.516,P0.05),CD8+表达水平与IL-16呈正相关(r=0.665,P0.05)。ASC组外周血CD3+表达水平与IL-15呈正相关(r=0.618,P0.05)。结论 HBV感染者存在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IL-15、IL-16可能导致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和细胞免疫调节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特点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正虚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衰竭组)40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34.12%±22.33%)、CD4+/CD8+比值(1.78±1.25)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0.83%±1.00%)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1.32%±0.31%、2.93%±1.31%)和CHB组(分别为49.72%±20.11%、1.31%±0.52%、3.17%±2.29%)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相关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体现其"正虚"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程健  孙静  周文三  严晓敏  刘勇  许林  吴静  林丽  吴超 《胃肠病学》2009,14(8):483-487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呈持续性高表达。然而关于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T细胞表面PD-1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毒载量关系的报道较少。目的:动态观察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早期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与血清HBV DNA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1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或基线期(T1)、治疗后4~8周(他)和12.16周(T3)的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抗病毒治疗早期,CHB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逐渐下调(P〈0.05),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亦逐步降低(P〈0.01);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HBV DNA载量(P〈0.01)和ALT水平(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通过降低CHB患者的病毒载量使T细胞表面PD-1表达下调,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与患者疾病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5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LAM)治疗组29例和单用LAM对照组27例,于抗病毒治疗的第0、24、4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HBV DNA转阴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 24周、48周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逐渐下降;48周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D4+T细胞PD-L1 48周后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芪灵合剂联合LAM能够提高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HBV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T淋巴细胞与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ALT及TBil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SC组(112例)、CHB组(6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和CHB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C与CHB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结论 TGFβ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T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成熟分化的抑制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DNT)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33例无症状携带者、2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人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健康人群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NT细胞比例分别为(4.82±3.43)%和(4.75±2.71)%,显著低于无症状携带者[(5.43±3.31)%,P〈0.05]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7.97±4.12)%,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36±5.01)%,P〈0.05];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8.41±4.93)%,也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健康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外周血 CD3+、CD3+CD4+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CD3+CD4-CD8+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婴幼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三色荧光染色法,对20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及29例宫内感染免疫成功婴幼儿进行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免疫成功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30±0.12)%,绝对数为(20.28±6.82)×106/L;PDC百分比为(0.28±0.12)%,绝对数为(18.01±5.58)×106/L;CD4+百分比(39.55±8.80)%,CD8+百分比(24.62±7.23)%,CD4+/CD8+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18±0.08)%,绝对数为(12.94±5.97)×106/L;PDC百分比为(0.16±0.09)%,绝对数为(11.75±7.36)×106/L;CD4+百分比(32.94±7.58)%,CD8+百分比(29.61±7.08)%,CD4+/CD8+为1.13±0.50。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2种DC的百分比、绝对数、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与免疫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策略.方法 采集32例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HBV对人体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慢性HBV感染者318例,其中HBV携带者8例,慢性乙型肝炎231例,肝炎后肝硬化61例,原发性肝癌18例,观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HBV DNA等。同时收集22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4+/CD8+比正常对照组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随着病情进展,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直至细胞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紊乱各具特点,就不同类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成利伟  孔歌  李莉  潘修成  傅涓涓  李丽 《肝脏》2014,(4):246-249,25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HBV特异性IL-21的表达及其对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 HBVc18-27(10μg/mL)多肽刺激46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ELISA检测上清液IL-21水平。在 HBVc18-27(10μg/mL)多肽和IL-21(50 U/mL)或IL-2(100 ng/mL)培养条件下,应用 MHC-肽五聚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 HBV特异性CTL细胞频数变化;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CD8+T淋巴细胞,以 HBcAg(10μg/mL)预刺激CD8-PBMC 5 h后,采用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技术,在阻断IL-21通路条件下,应用实时PCR检测CD8^+T淋巴细胞IFN-γmRNA的表达。结果 HBV特异性IL-21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 B M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而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 PBS 对照组相比,IL-21组 HBV 特异性 CTL 细胞频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L-21抗体阻断IL-21通路后,CD8^+T 淋巴细胞IFN-γ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均可生成一定水平的 HBV 特异性IL-21,并能增强外周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FN-γ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02月-2012年0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住院患者46例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生化及影像学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签定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病毒及护肝利尿支持等治疗。治疗组抽取自体骨髓200ml,体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注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8、12周观察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8周和12周,治疗组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V)下降,DPV在8周和12周分别为(13.26±1.3l)和(12.83±1.38)mm,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290和3.421,P〈0.05和P〈0.01;DSV在8周和12周分别为(8.39±1.38)和(8.02±1.24)mm,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079和2.787,P〈0.05和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DPV在8周和12周t值为2.382和2.602,P值均〈0.05;DSV在8周和12周t值为3.236和4.185,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增快,8周和12周分别为(20.72±4.63)和(20.58±3.46)cm/s,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833和3.19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期对照组(17.12±4.78)和(17.20±3.87)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30和3.123,P〈0.05和P〈0.01)。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