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引起大部分已知类型的肝病,且因其缺乏可作为确诊依据的特异性表现,因此预防和诊断DILI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意义重大。此文对DILI的易感因素、诊断标准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近10年来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疾病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 DILI 的3135例患者资料,观察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急性 DILI 2278例,占72.7%;慢性 DILI 473例,占15.1%;药物性肝硬化236例,占7.5%;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48例,占4.7%。住院 DILI 患者占总的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从2002年的1.39%上升至2006年的2.31%,2011年上升至3.17%,10年间上升约2.3倍。3135例 DILI 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患者的分布以华北地区最多,占35.1%,其次为华中地区,占22.6%,北京和东北地区均为13.1%。急性和慢性 DILI 预后好,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3%及88.8%,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较差,治愈好转率为56.1%,病死率为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DILI 患者占总的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不断上升,10年间上升2.3倍。临床 DILI 患者中急性 DILI 占多数,要重视 DILI 的早期诊断。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差,需重视 DILI 的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3.
深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各种中、西医师,特别是广大的非内科医师或基层全科医师对DILI认知度很低,误诊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2014年6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全球首个关于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指南:"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管理",其内容涵盖了特异质型DILI(IDILI)的危险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同时对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DS)引起的DILI和慢性肝病患者的DILI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指南对规范DIL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为IDILI患者提供了最佳管理建议。但目前DILI领域研究的证据质量较弱,临床医师应在指南框架指导下,充分考虑患者可能的个体化差异,作出最佳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5.
【据Hepatology 2021年12月报道】题: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生化学未缓解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作者Wang CY等)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被公认为急性和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虽然大多数经历DILI的患者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可获得临床和生化学的完全缓解,但仍有8%~20%的患者可进展为慢性DILI。反复出现生化学未缓解(BNR)的DILI患者可能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生活质量差。目前慢性DILI的诊断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肝活检虽然有助于DILI诊断的正确性,但其临床应用受到了有创性及高成本的限制。此外,DILI的组织学及生化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DILI)、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其综合治疗中,保肝抗炎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聚焦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91-1294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导致肝损伤的诱因或常见因素,临床表现与急慢性肝病表现相似,目前由于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手段及发病率低等原因,临床中DILI往往确诊困难。在亚太地区,结核病的高发病率以及传统药物和补充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DILI发病率较高。目前中国的DILI患病率约为24/100 000。  相似文献   

8.
孙双双  傅青春 《肝脏》2014,(6):464-466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为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由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伤、药物性脂肪肝是DILI的基本临床病理类型。近几年随着药物应用种类增加, DILI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药物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多种药物可导致脂肪肝,如胺碘酮、丙戊酸钠、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三苯氧胺和它莫昔芬等,临床上有时很难区分是药物导致的脂肪变或脂肪性肝炎还是药物使潜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恶化[1]。药物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就药物性脂肪肝的病理学类型、发病机制、诊断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刘琴  吴亚云  程明亮 《肝脏》2007,12(5):381-382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时有发生,但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且由于药物性肝病(DILI)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复杂,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和误诊。对2004-2006年我科诊断的54例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DILI的认识,以利于对DILI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54例DILI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及部分门诊病人。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17~78岁,平均44.2岁,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给药后1~4周出现肝脏损害表现,有的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生;(2)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3)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4)…  相似文献   

10.
明雅南  刘晓琳  茅益民 《肝脏》2014,(8):582-584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和药物研发的重大问题,并且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急性肝衰竭和肝移植的主要原因。DIL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与多种肝病相似,所以DILI的预防和鉴别诊断成为目前临床医生面对的最大难题,因此,寻找新型兼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记成为当前DILI研究领域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的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坐少动生活方式的流行,肥胖、糖尿病及其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已成为愈来愈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在重度肥胖症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高达90%,其中20%~3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高达8%患者已发展至肝硬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13.
<正>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病理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1例可疑先天性肝纤维化(CHF)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总结,来分析该病的诊断要领。方法1例男性57岁有长期脂肪肝病史患者,肝活检资料经两家医院病理学检查,给出不同的诊断,通过复习文献,分析不能确诊的原因。结果因反复乏力纳差4个月于2012年3月24日入院。2007年体检发现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ALT 30.5 U/L,AST 23.8 U/L,TBIL 17.2μmol/L;PT 12.2s,INR 0.89。HBV、HCV、HIV标记物阴性。胃镜示胃体胃窦粘膜糜烂,食管静脉中上段显露伴下段轻度曲张。上腹部MRI检查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肝脏多发性小囊肿,肾脏多发性小囊肿。肝脏活检见肝组织结构尚清晰,小叶部分肝细胞疏松水肿,散在少量点灶状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大泡型为主,约占20%),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向小叶内延伸,纤维间隔呈渐成趋势。结论综合评判,该患者应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3 S3),先天性肝纤维化诊断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3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MELD-Na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判断患者在观察3个月期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患者生存145例,死亡93例(39.1%);生存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INR、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钠和肌酐水平分别为(19.6±3.7)秒、(1.6±2.2)、(199.8±50.6)μmol/L、(137.6±7.7) mmol/L和(127.3±10.8)μmol/L,与死亡患者比[分别为(25.3±5.8)秒、(2.3±1.5)、(332.7±120.9)μmol/L、(127.0±14.6) mmol/L和(210.7±75.3)μmol/L],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生存患者MELD、MELD-Na和Child-Pugh计分分别为(19.3±6.9)、(21.1±4.6)和(11.4±2.3),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分别为(29.2±13.4)、(32.4±5.7)和(15.2±6.7),P〈0.05];MELD-Na和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肝衰竭近期病死率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计分。结论MELD、MELD-Na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系统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均有较好的价值,但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提高肝性脑病(HE)的临床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对HE患者的管理水平,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联合发布了2014年慢性肝病时HE的实践指南[1],主要面向内科医生需要,给出了对慢性肝病HE成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建议。指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点与处理每一例患者都必须遵守的诊疗规范不同。该指南的推荐意见基于现有文献的支持证据,采用GRAD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5例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35例观察组患者在行TACE术后常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30例对照组仅行TACE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 w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问卷,术后24 w和48 w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在术后4 w,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躯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5.4±14.3)和(63.8±10.3),P〈0.01],躯体角色功能分别为[(69.8±15.2)和(44.0±16.7),P〈0.01],躯体疼痛[(63.4±16.5)和(60.6±13.5),P〉0.05],心理健康[(63.1±8.7)和(54.1±7.3),P〉0.05],精力[(60.8±8.1)和(54.5±7.4),P〉0.05],社会功能[(79.5±12.4)和(62.1±9.3),P〈0.01],情绪角色功能[(65.2±9.7)和(50.0±8.6),P〈0.01],总体健康[(64.8±8.6)和(51.5±7.8),P〈0.01];观察组24 w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6%对73.3%P〉0.05),观察组48 w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4.3%对50%,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有利于改善肝癌患者近期部分生存质量,提高患者1 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于2007年体检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查肝功能正常。2011年11月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115U/L,AST 67 U/L,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半年效果不佳。因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遂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肝功能:ALT 72 U/L,AST 45 U/L,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均正常;甲、丙、丁、戊、庚型肝炎抗体、  相似文献   

20.
<正>细菌性肝脓肿是消化系统严重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效抗生素的出现,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绝大多数患者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即可达到痊愈。现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3例肝脓肿患者的诊断、诱因、伴随疾病、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分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肝脓肿的诊疗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