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 EUS‐FNA)细胞学检查在上消化道旁占位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影像学检查(CT 或MRI)诊断为上消化道旁占位病变,且行EUS‐FNA细胞学检查的患者53例,以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EUS‐FNA细胞学诊断与术后组织学诊断结果。【结果】53例患者EUS‐FNA细胞学确诊为肿瘤的20例,其中4例为间质瘤,16例为腺癌(其中1例为粘液腺癌);其中6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辅助诊断,均与病理组织学诊断一致。EUS‐FNA细胞学确诊为非肿瘤(炎症、增生、囊肿及结核)的33例,病理组织学诊断非肿瘤30例,3例为肿瘤,其中2例胰腺占位病变术后诊断为胰腺导管高分化腺癌,1例胃肠道占位病变术后诊断为间质瘤。EUS‐FNA细胞学检查对上消化道旁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43.4%(50/53),敏感性为869.6%(20/23),特异性为100%(30/30),阳性预测值100%(20/20),阴性预测值909.1(30/33)。【结论】EUS‐FNA 细胞学检查对上消化道旁占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某些难以获取组织标本诊断的情况下该检查更适用且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窥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考虑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并行手术获得病理结果的病历资料,通过比较EUS诊断及病理结果,评价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整体符合率为71.9%,常规电子内镜大多数未明确诊断,故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普通内镜;EUS对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91.0%,EUS诊断与病理符合的长宽径和不符合的长宽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病变体积较小的病灶诊断仍较局限,需定期复查超声内镜观察病灶的变化。EUS对于起源于黏膜下隆起第3、4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故在行超声内镜检查时,多点-多方位进行探查,以便找到特征性的声像图,或建议行内镜下手术切除治疗,并行病理检查,同时达到诊断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和CT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37例患者行EUS、电子胃镜和(或)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高频电凝切除术获取病变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EUS、电子胃镜和C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中以平滑肌瘤最常见(98.1%),胃黏膜下以间质瘤最常见(56.6%)。137例患者中,125例黏膜下隆起型病变(食管内<2.0cm、胃内<3.0cm)行ESD或高频电凝切除术,12例病变较大者行外科治疗。对于平滑肌瘤、间质瘤、囊肿和血管瘤,EUS的诊断准确率(83.2%)明显高于电子胃镜(45.2%)(P<0.05),而且EUS能清晰地显示出食管和胃的组织结构,可较准确地判断出隆起起源的层次;CT的诊断准确率(35.4%)明显低于EUS和电子胃镜,但在显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远处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和电子胃镜。结论 EUS可较好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价值;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切除(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应用EUS探头对48例电子结肠镜发现的直肠黏膜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直肠类癌的病例行TEM治疗;比较EUS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TEM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经EUS检查,诊断直肠类癌18例,16例得到病理证实,EUS诊断准确率88.9%(16/18);TEM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2~5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EUS可以明确直肠类癌的肠壁来源、大小、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及有无固有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直肠类癌的诊断有临床意义;TEM为治疗直肠类癌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子线阵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方法应用线阵探头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ESD治疗后送病理,13例胃肠道类癌病理证实。结果电子线阵探头超声内镜(EUS)显示类癌多为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均匀或欠均匀的低回声,大部分病灶紧邻固有肌层下。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并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无1例出现穿孔。结论 EUS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明确类癌的壁来源、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疾病,从而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EUS的广泛运用,许多在普通内镜下难以明确诊断的隆起性病变,在EUS的帮助下作出了明确诊断,同时也为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更精确的依据[1].近5年来,我们采用纵轴EUS检查了235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学改变,泛指起源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肿瘤(包括静脉瘤)以及壁外脏器和肿瘤压迫所致隆起.除了胃癌等少数粘膜隆起性病变可经胃镜直接观察并活检证实外,由于隆起性病变多数位于黏膜下,胃镜以及X线等检查诊断均较困难,超声内镜 (EUS) 问世以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文就超声内镜与胃镜诊断胃隆起性病变作一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小组(JNET)分型联合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发现的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按JNET分型对病变微血管分型,并用EUS评估其浸润深度;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所获组织病理结果加以对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联合JNET分型判定结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的可靠性,并与单用JNET分型评估进行对比,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86例患者94个病灶,JNET分型1型与病理诊断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SSP)的符合率为82.1%(23/28),2A型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符合率84.1%(32/38),2B型与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肉瘤变(HGIN)/黏膜内癌(M)/黏膜下浅层浸润癌(SM-s)的符合率为65.2%(15/23),3型与病理诊断黏膜下深层浸润癌(SM-d)的符合率为61.1%(11/18)。以病理结果为准,EUS联合JNET分型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97.06%(33/34);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单独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80,P<0.01),而EUS联合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0,P<0.01)。结论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符合率,但部分亚型符合率仍较低,JNET分型与EUS联合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判断中的准确度高于单用JNET分型。  相似文献   

9.
正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是结合了普通内镜检查与腔内超声波探查功能的一种特殊内镜诊治技术。利用安装在内镜前端的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在常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可将消化道黏膜下及其邻近脏器或组织的解剖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诊断胰腺占位时,EUS被认为是最敏感的技术,可探查出直径小于5 mm的占位,是发现早期胰腺癌极为有效的工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ndoscop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GSEL)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胃镜及超声内镜(EUS)诊断的GSEL62例,≤0.5cm GSEL给予高频电凝电切除;0.5cm2.0cm GSEL行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结扎后切除病变游离端部分组织及表层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将EUS的检查结果和病理对照。2周后胃镜EUS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12和24个月胃镜和EUS复查。结果≤0.5cm GSEL内镜下均切除完全,术后未出现并发症。0.5cm2.0cm GSEL只有2例多次内镜下治疗后病变消失。余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复查胃镜及EUS均无复发。内镜和手术病理和EUS的结果完全吻合。结论经内镜治疗GSEL的疗效和病变大小有很大关系,>2.0cm GSEL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43例经超声内镜确诊为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20)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n=23)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D组与EMR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发生出血1例(2.0%);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出血2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切缘阳性者,EMR组术后切缘阳性者有2例(4.17%)(P<0.05)。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仅1例复发(2.08%)(P<0.01)。结论 ESD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在性囊性胃炎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检查,以及治疗方式,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例深在性囊性胃炎的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CT提示3例为胃癌,3例考虑胃部肿块。胃镜均提示隆起病变。超声内镜均诊断为深在性囊性胃炎。6例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理均符合深在性囊性胃炎。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可以提高诊断率,对于不伴随恶性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可行ES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ultrasonic miniature probe,UMP)在食管小平滑肌瘤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中的价值.方法 经EUS确诊11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并行EMR切除肿瘤.结果 11例食管小平滑肌瘤经EMR完整切除.所有病例术前EUS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未发生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征为来源于第二层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的小低回声团块.UMP可以提供食管平滑肌瘤准确的层次结构图象,并对是否适合内镜治疗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琴  吴凯  杨文斌  许剑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69-127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2007年5月76例疑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4例食管病变超声内镜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下层,有24例经知情同意后行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的病变,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指导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既准确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食管黏膜下肿物(SMT)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13例胃镜下发现的食管SMT并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115处SMT病变的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等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MT好发于食管上段44处(38.26%)和中段(38/115,33.04%);病理结果显示,84.35%为平滑肌瘤(97/115),另外5处食管囊肿(4.35%),5处黏膜下固有腺体增生伴导管扩张(4.35%),2处间质瘤(1.74%),2处脂肪瘤(1.74%),1处神经鞘瘤(0.87%),1处血管瘤(0.87%),1处浆液性腺瘤(0.87%),1处颗粒细胞瘤(0.87%);EU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93.00%(93/100),食管囊肿55.50%(5/9),间质瘤0.00%(0/3),脂肪瘤100.00%(2/2),血管瘤100.00%(1/1)。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者,主要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76.12%,51/67)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88%,16/67)治疗,起源于黏膜下层者,主要选择EMR(35.71%,5/14)和ESD(64.29%,9/14)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或累及固有肌层者,多选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84.85%,28/33)治疗。免疫组化结果示平滑肌瘤98.97%(96/9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97.94%(95/97)结蛋白(Desmin)表达阳性。结论 EUS对SMT的病理性质可进行较准确的诊断,并指导食管SMT内镜下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但对食管间质瘤、神经鞘瘤等少见食管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19.
超声内镜在胃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胃淋巴瘤患者行EUS检查,与胃镜及活检、胃肠钡餐及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2例胃淋巴瘤中EUS诊断符合率83.33%,显著高于胃镜(58.33%)(P<0.05)及胃肠钡餐(16.67%)(P<0.05)。EUS对胃淋巴瘤T、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77.78%。结论:EUS诊断胃淋巴瘤的符合率高于胃镜及其它检查,并能准确判断胃淋巴瘤浸润胃壁深度、侵犯周围器官及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20.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