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在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行常规肝癌根治术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120例,60例通过常规处理(A组)、60例通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通过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Kaplan-Meier法对比2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血清HBV DNA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随访3年后发现所有患者中死亡71例(59.17%)(A组46例死于肿瘤,4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20例死于肿瘤,1例死于肝性脑病)。B组复发率、3年内病死率均显著低于A组(48.33%vs 90.00%,35.00%vs83.33%,χ~2值分别为16.98、10.34,P值均0.001)。B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以及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t=9.82,χ~2值分别为7.87、11.43、7.98,P值均0.001)。B组术后血清HBV DNA载量为(0.008 1±0.003 2)×105拷贝/ml,显著低于A组[(0.014 3±0.008 9)×105拷贝/ml](t=18.54,P0.001)。A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χ~2=8.57,P0.05),进一步比较,1、2、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6、5.36、9.53,P值均0.05);B组术后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对比中,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与HBV DNA载量1.0×105拷贝/ml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 DNA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r=0.67,P0.001)。结论肝癌根治术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延长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根治术的血清HBV DNA阳性的具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肝癌患者156例。术后分为单纯手术的对照组80例和同时接受手术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76例,抗病毒方案为口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76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术后1 m和3 m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1.63±1.15)×104copies/ml和1×102copies/ml,较抗病毒前显著降低(P0.05),而80例未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变化;未抗病毒组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5±2.56)月,而抗病毒组为[(21.43±3.35)月,P0.01];未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患者1 a、3 a、5 a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6%、22.3%、0.0%和73.1%、36.2%、2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病毒组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间为(18.42±3.21)月,抗病毒治疗组为[(30.28±2.62)月,P0.01];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抗病毒组患者1 a、3 a、5 a总生存率分别为81.2%、42.0%、16.3%和92.2%、73.4%、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的肝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7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患者术后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品(拉米夫定100mg/d),对照组36例,患者单纯手术切除。观察术后患者肝功能、AFP、HBV DNA定量、Child-Pugh分级、无瘤生存率等。结果:随访所有患者,这期间64例肿瘤复发转移,50例死亡。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HBV DNA定量较前明显降低(P0.01),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降低(P0.01),血白蛋白(Alb)明显升高,Child-Pugh分级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HBV D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LT、AST、TBil、AIb、Child-Pu曲分级等指标虽有改善,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无瘤生存率1~,2~,3~年分别为89.74%、74.36%、61.54%和77.78%、50.00%、33.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根治术后予以积极抗HBV治疗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无瘤生存期,因此对术前HBV DNA高水平复制肝癌患者,应尽早联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HBV激活率为37%(24/6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率为75%(18/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ELISA结果示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6升高及IL-27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病毒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单独行TACE患者81例对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年生存率、肝功能Child-Pugh积分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治疗1、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01),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59.2%、36.67%(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的患者,可抑制HBV复制,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HBV-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DNA阳性HCC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炎及保肝药物治疗,另观察组于根治术后1~2周开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d)抗乙肝病毒治疗,疗程均48周,对照组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定量、AFP及无瘤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1)观察组3个月、6个月HBV-DNA载量、AF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1)。(2)观察组1个、6个月ALT、AST、ALP、GGT水平均有所下降,而对照组1个月未见明显变化,6个月反而有所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随访3年,死亡19例,其中观察组6例,对照组13例,两组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癌根治术后肝脏功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3月在南方医院肝肿瘤中心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170例,包括恩替卡韦治疗组114例,对照组(未抗病毒治疗)56例。记录治疗前基线的人口学资料,ALT、AST、TBil、Alb、PLT和Child-Pugh分级,HBeAg和HBV DNA水平,AFP、BCLC分期,以及治疗后4~8周的HBV DNA水平,ALT、AST、TBil、Alb和Child-Pugh分级变化和治疗后长期的生存状况。观察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获益(总生存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发现与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间差异性。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乙型肝炎再活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15.79%vs 16.07%,χ2=0.002,P=0.962)。PLT水平在乙型肝炎再活动组与无乙型肝炎再活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3,P=0.0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水平是乙型肝炎再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00,P=0.015)。恩替卡韦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56.20%、30.30%和13.20%,对照组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60.60%、27.20%和16.30%,两组在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75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TACE术后HBV复制,从而减少TACE治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对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及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DV组(49例)和ETV组(49例),分别给予ADV和ETV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病毒学指标(如HBV DNA载量、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转换率),48周后的肝纤维化指数、肝功能和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死亡率、肝细胞肝癌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HBV DNA载量均明显降低(t=13.694,19.679;P=0.000,0.000)。ADV组相比,ETV组治疗24周后的HBV DNA载量和无应答率较低(t=5.421,P=0.000;χ2=4.438,P=0.035),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转换率较高(χ~2=10.485,6.823;P=0.001,0.009)。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的肝纤维化指数、肝功能和TSH均明显降低(t=5.454,10.821,P=0.000,0.000;t=3.222,7.919,P=0.002,0.000;t=3.063,6.830,P=0.003,0.000),其中ETV组的改善程度较ADV组更为明显(t=3.474,4.752,2.935,P=0.001,0.000,0.004)。在随访期间,ADV组和ETV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6.94%和30.61%(χ~2=2.751;P=0.097),Log rank检验显示,ETV组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ADV组(HR=0.547,P=0.042);两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4.08%(χ~2=1.958;P=0.162),ADV组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ETV组(HR=0.263,P=0.047)。ADV组和ETV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和6.12%,χ~2=0.489;P=0.494)。结论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应用ETV具有较高的抗病毒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并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和肝细胞肝癌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肝颗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HCC)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HBV DNA〉10^3IU/ml的HCC患者126例,均予核苷类似物药抗病毒治疗,并随机分为TACE联合健肝颗粒的治疗组(62例)和TACE治疗的对照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定量、实体瘤体积变化和两年生存率。结果:治疗两年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两年生存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瘤缩小和HBVDNA定量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颗粒联合TACE治疗可改善HCC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非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放疗患者HBV定量以及肝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影响因素,并对总体生存时间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肝癌病灶三维适形放疗。根据放疗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ETV组87例和非ETV组41例。放疗结束后每4~8周复查肝功能及HBV DNA定量等,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比较两组间乙型肝炎再活动率、肝脏毒性发生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放疗结束后ETV组仅有1例患者(1.15%),而非ETV组有12例患者(29.27%)出现乙型肝炎再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放疗后共51例患者出现肝脏毒性,其中ETV组26例(29.89%),非ETV组25例(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ETV组与非ETV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27±2.53)个月(95%CI:14.305~24.235)和(11.43±5.29)个月(95%CI:1.059~21.801),两组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在HBV相关性HCC人群中,放疗前进行ETV抗病毒治疗较非ETV治疗能够更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再活动以及肝脏毒性的出现,然而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析不同肝癌分期、HBV基因型、HBV DNA载量及HBV感染时长患者AFP和PIVKA-Ⅱ水平的差异,计算AFP和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患者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不同HBV基因型和不同HBV感染时长的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HBV DNA载量和肝癌分期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IVKA-Ⅱ联合AFP检测的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01%、84.57%和88.24%,均显著高于PIVKA-Ⅱ和AFP单独检测(P 0.05)。结论血清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HBV相关HCC患者的重要指标,HBV DNA载量、临床肝癌分期结合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有助于HC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HBV相关性肝癌并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为治疗组44例,单纯手术切除的为对照组69例。比较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及肝癌复发时肝功能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38.6%、26.7%和73.9%、26.5%、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至随访终点,共有88例肝癌复发,治疗组(n=32)相对于对照组(n=56)的ALT、Child-Pugh评分、HBV DNA在肝癌复发时明显降低,分别为[(38.2±20.9)U/L比(48.0±20.3)U/L,P=0.046]、[(5.41±0.76)lg拷贝/mL比(6.14±1.55)lg拷贝/mL,P=0.014]、[2.70 lg拷贝/mL比(5.23±1.49)lg拷贝/mL,P0.01]。结论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HBV相关性肝癌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并有助于肝癌患者术后残肝功能的恢复,为肝癌复发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别观察接受鳖龙软肝汤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和单纯TACE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中心住院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鳖龙软肝汤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TACE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AFP下降程度、TACE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Ridit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2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瘤体疗效客观反应率为77.4%,对照组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8,P=0.020);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30);TACE术后2组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热、恶心、呕吐、纳差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生活质量及体力评分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93、-6.187,P值均0.001);试验组1年生存率为77.4%(48/62),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63.6%(35/55),2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P=0.040)。结论鳖龙软肝汤联合TACE治疗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在HBV相关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487例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EBV感染者194例(39. 8%)。分别按照EBV DNA拷贝数(≥400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及肝病进程分组(CHB组、肝硬化组、HCC组),比较组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 DNA拷贝数在CHB组患者中高于肝硬化和H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417,P=0. 017; t=3. 258,P=0. 001),而EBV DNA拷贝数在HCC患者中有高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161,P=0. 315); Child-Pugh分级排除肝功能影响后,A级患者HCC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和肝硬化组(t=2. 062,P=0. 041; t=2. 615,P=0. 010),C级患者肝硬化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组(t=2. 647,P=0. 072)。双重感染特异性临床变化指标有ALT/AST、Glb、淋巴细胞百分数。结论 HCC患者EBV载量升高,可能与HBV共同参与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动态定量检测HBV感染者EBV DNA对早期干预肝病进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HBV感染在我国高度流行,长期HBV DNA高载量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进而导致肝癌的发生。目前,手术仍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主要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BV DNA载量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肝癌复发及肝移植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与高HBV DNA载量和HBV再激活相关。通过抗病毒治疗使HBV DNA载量保持一定的低水平状态可改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综述了术前、术后不同HBV DNA载量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旨在为研究治疗肝癌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18,(11)
目的研究肝硬化、肝细胞癌与HBV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8年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已发生HBV耐药的肝硬化与肝细胞癌患者46例,分析其血清学、病毒学、基因学与HBV耐药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肝硬化组与肝癌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两组生化指标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P=0.237),病毒载量肝硬化组高于肝癌组(P=0.018),两组患者单一耐药与多重耐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P=0.831)。结论 HBV耐药引起的抗病毒治疗失败会导致持续病毒复制、肝炎进展,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给予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后续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耐药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为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但HBV DNA仍可检测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以出现HCC为临床结局。分析HBV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与HCC发生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HCC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2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中未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45.37%(103/227),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4.63%(124/227)。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的HBV DNA载量分别为(5.19±1.60)log10IU/ml、(5.44±1.75)log10IU/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58)。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中肝硬化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4.19%(30/124)、16.50%(17/10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P=0.155)。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4~58个月),HCC发生率为7.49%(17/227)。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9.68%(12/124),未检测到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4.85%(5/103)。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时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70.59%(12/17),未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3.33%(112/210)。结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未被有效控制的患者,其HCC发生率与未进行抗病毒的患者HCC发生率结果相当,有较高的HCC发生的风险;若出现HBV耐药基因突变,其发生HCC的风险可能较高,未来需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高病毒载量组226例(48.2%);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和21例(9.2%,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μg/L(P0.05)、血清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李太平 《肝脏》2015,(1):57-59
目的探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HBV DNA阴性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8例HBV DNA阴性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HBV DNA转阳、异常ALT、病毒再活化下ALT异常、病毒再活化所致肝衰竭发生率10.0%(6/60)、23.3%(14/6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24/48)、62.5%(30/48)、29.2%(14/48)、16.7%(8/48)(P0.05),ALT峰值、AST峰值也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失访率和1、2、3年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HBV DNA阴性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病毒学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门诊经NAs治疗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计划停药的CHB患者205例。停药前检测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其中HBV DNA103IU/ml的采用Roche COBAS Taq Man 480ⅡPCR进一步检测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停药后随访1年,HBV DNA载量103IU/ml定义为病毒学复发。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停药1年所有CHB患者的总病毒学复发率为65.9%(135/205)。20%(41/205)患者HBV DNA103IU/ml。HBs Ag定量≤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23.9%(11/46),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8.0%(124/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00 1)。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56.4%(62/110),≥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6.8%(7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P=0.002)。同时符合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定量20 IU/ml的患者复发率为14.3%(5/35),余下患者复发率为76.5%(130/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00 1)。结论达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停止抗病毒治疗后,CHB的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有一定关系,参考HBs Ag定量和(或)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标,如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可达到最大的安全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