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椎转移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后路固定、椎板切除后再行前路病灶清除,创伤大,并发症多.有些患者不能耐受。Akeyson等认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治疗胸椎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17例胸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脊椎全切板棍系统(plate—rod spinal system,PRSS)加骨水泥内同定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上胸椎主要是指T1~T4.该节段处于颈椎前凸与胸椎后凸的交界处,位置深在,邻近的解剖结构复杂,前方有胸骨、锁骨阻挡,深层有血管、神经、气管及食管等。常见的上胸椎疾患如肿瘤、感染以及骨折等.由于致压物常源于脊髓前方,传统的后路减压往往并不彻底。自1894年Menard首先采用切除部分肋骨.经后外侧途径到达上胸椎以来,上胸椎疾患的前方入路手术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Cauchoix等于1957年首先采用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开创了前方纵隔入路手术方法。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不断探索.至今已有多种前方入路上胸椎手术途径供临床选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的入路选择,初步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0月~2013年12月共收治7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男31例,女43例;年龄11~69岁,平均40.2岁。分别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后路联合前路或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手术完成肿瘤的全脊椎切除。分析脊柱肿瘤WBB分期及肿瘤所在部位、是否首次手术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结果:选择后正中入路手术者25例,肿瘤位于B~D、3~9区15例,其中单节段12例,两节段3例;B~D、1~12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肿瘤软组织肿块较小、位于A~D/E、3~9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A~D/E、1~12区单节段2例。整块切除24例,大块经瘤切除1例。上胸椎2例,胸椎及胸腰段21例,中下腰椎2例。后路联合前方入路手术者30例,肿瘤侵袭A~D/E、累及1~12区20例,单节段11例,两节段及以上9例,其中复发肿瘤12例;累及3~9区8例,单节段5例、两节段及以上3例,其中上胸椎5例(复发肿瘤2例);累及B~D、3~9区的L4和L5肿瘤各1例。整块切除8例,大块经瘤切除22例。上胸椎7例,下腰椎(L4-L5)5例,胸椎或胸腰段18例。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19例,肿瘤累及A~D/E、1~12区10例,单节段肿瘤9例,2节段1例;累及A~D/E、3~9区的单节段初次手术的胸腰段肿瘤5例,软组织肿块位于脊椎的侧方;累及B~D、1~12区的中下腰椎单节段肿瘤2例,胸腰段肿瘤2例。整块切除3例,大块经瘤切除16例。胸椎及胸腰段10例,中下腰椎9例。结论: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入路应根据肿瘤侵袭范围及所在脊椎部位进行选择。局限在脊椎骨内或椎旁肿块较小的单及两节段肿瘤选择单纯后正中入路;肿瘤突破脊椎致前方有较大肿块、复发肿瘤及侵袭椎旁的上胸椎肿瘤多选择联合前方入路;软组织侵袭位于脊椎侧方的肿瘤多选择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  相似文献   

4.
后路全脊柱截骨肿瘤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肿瘤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的临床效果,为脊柱肿瘤清除重建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18例胸椎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56岁;病程2~13个月。包括胸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采用后路切除椎板、双侧椎弓根后椎体肿瘤完全清除,植骨、后路固定。术后摄X线片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并监测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生长情况。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害症状出现或者加重,2例截瘫患者完全恢复。X线检查:术后3-9个月,平均(8±1.4)个月植骨融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经后路全脊柱截骨肿瘤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具有肿瘤清除彻底、无须开胸手术、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脊柱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9例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术前均经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采取侧前方手术切除肿瘤2例,后路减压、肿瘤部分切除4例,单纯化疗2例,手术结合放疗4例。通过3月~3.5年的随访,作者认为CT对其诊断和治疗选择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手术的选择应依肿瘤侵犯的程度、范围及脊椎的部位而采用前和/或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固定术,为提高术后疗效,必要时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6.
在胸椎侧凸的手术治疗上,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后路进行矫形内固定,前路以松解手术为主,进行内固定的较少,即使内固定后大多也需要再行后路的融合固定。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与后路手术的比较,对胸椎侧凸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肿瘤的疗效及方法。按脊柱肿瘤来源可分为原发肿瘤,转移肿瘤。方法 8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入路行单椎节切除6例,双椎节切除2例,均采用Harm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 M12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3.5年,平均23个月。7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4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1.5年局部复发;术后18个月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可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骨刀和非骨刀两种减压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胸椎后路及部分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效果。220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应用骨刀减压组(126例)。B组为非骨刀减压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历时、术后改善率,平均随访2年3个月。结果骨刀减压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历时、显著低于非骨刀减压组,而术后改善率与非骨刀减压组则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对于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手术,在获得相同疗效下应用骨刀减压比非骨刀减压更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上胸椎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和难度大,因此上胸椎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后路或后外侧入路。探讨经潜行部分切除胸骨上段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了胸骨潜行部分截骨的上胸椎前路入路,对上胸椎的病变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胸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胸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方法,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4例胸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椎管内肿瘤以髓外硬膜内型多见,肢体麻木、无力及胸腹腰背疼痛为其主要症状,MRI检查能作出精确的定位诊断及辅助定性诊断,经手术彻底切除后恢复良好。结论:MRI是辅助诊断胸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早期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后路手术较少见的并发症,由于脊柱手术切口的特殊性,一旦切口发生感染,治疗非常困难。采用清创后的闭合灌注冲洗还是开放引流,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我科自1996-2006年进行脊柱后路手术630例(其中颈椎手术200例,胸椎手术53例,腰椎手术377例),发生切口深部感染3例,经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治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方法:1996~2001年收治16例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肿瘤位于颈椎者1例,行前路肿瘤切除钢板同定;位于胸椎者6例,采用经胸人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加Z—plate内固定;位于腰椎者3例,采用后路、侧方入路或胸腹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Kaneda等内固定方法;位于骶椎者4例,采用TSRH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2例患者仅行肿瘤切除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化疗。术后对患者疼痛情况、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5年。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2306ml,所有患者平均疼痛下降2.19级,7例有肿瘤复发(43.75%)。未发现椎体塌陷和内固定失败。随访中全组均存活。结论:在胸腹腔等部位生长的肿瘤容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术中出血较多。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在肿瘤切除后,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椎体重建和内固定。术前术后应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3.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后路器械内固定在上胸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是一项病例回顾性研究,旨在了解后路器械内固定在上胸椎(T1~5)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及其对上胸椎肿瘤手术策略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02年2月~2005年12月间接受了后路器械内固定的7例上胸椎肿瘤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神经功能分级和放射影像学结果。结果有2例患者实现了病椎的全椎大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2例患者通过瘤内切除技术(intralesional resection)达到病椎的完全切除(total vertebrectomy,TV),3例患者完成了病椎的部分切除(partial vertebrectomy,PV)。有3例患者接受后路颈胸椎联合固定,3例患者接受了椎体成形术。在末次随访时所有的患者均存活,至末次随访的最短随访时间为8个月,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中到重度的疼痛,术后疼痛完全缓解。采用改良A-SI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有4例患者截瘫(1例为B级,3例为C级),术后全部恢复至E级。没有出现任何与内固定器械有关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使用后路器械内固定可保证脊柱术后即时的稳定性,因此不仅能进行椎板切除,还能单纯经后路完成病椎的完全或部分切除,达到彻底的脊髓减压,有助于实施TES或实现TV。对多节段病变、颈胸结合部病变及病理性骨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肿瘤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应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钛笼重建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肿瘤患者5例,应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结核患者2例.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累及胸椎(按改良Tomita分期为Ⅳ期和Ⅴ期)的肿瘤患者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大块自体髂骨植骨9例,异体皮质骨笼 自体松质骨椎体间植骨2例;脊柱内固定应用CD2例,TSRH8例,AXIS1例。结果:手术时间225~425min,平均285min,术中出血750~3200ml,平均1650ml。边缘或整块切除3例,病灶内分块 边缘切除8例。术后经8~36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2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例于术后8个月发生多处转移,器官衰竭而死亡;另1例于术后14个月局部软组织内肿瘤复发及其它部位转移而放弃治疗,术后21个月死亡;1例滑膜软骨肉瘤于术后10个月发现肺部多处转移,术后17个月死亡;余8例存活,随访中无局部复发、转移或内固定失效等。7例术前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6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对累及胸椎的Ⅳ期和Ⅴ期肿瘤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稳定性重建,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重建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其中神经鞘瘤23例,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节神经细胞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在颈椎CT或MRI横断面图像矢状轴上从后至前分为Ⅰ~Ⅴ区,神经轴上从内至外分为A~D区.肿瘤累及Ⅰ、Ⅱ、Ⅲ区者选择后路手术,累及Ⅳ、Ⅴ区患者选择前路手术,累及A区者选择后路手术,B、C区可以选择后路、前路或侧方入路,D区选择前路或侧方入路,根据肿瘤所累及的区域整合出最终的手术方式。回顾分析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结果:行单纯后路手术20例,单纯前路手术6例,外侧入路手术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7例。所有病例均彻底切除肿瘤,其中10例术中切断载瘤神经,2例结扎单侧椎动脉。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良性肿瘤复发1例,恶性肿瘤均复发。23例行内固定,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10例后路手术未行内固定者5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1例出现侧后凸畸形。结论:对颈椎哑铃形肿瘤进行分区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良性肿瘤的复发率;肿瘤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破坏时需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创立了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并发明了后路CD矫形技术。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通过对凹侧预弯棒的旋转,把原脊柱侧凸在额状面上的弯曲弧度部分转向矢状面,使在矫正额状面畸形的同时重建矢状面正常的…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单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胸椎单脊椎肿瘤通过后路一期病椎切除、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达到切除病灶并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胸椎单脊椎肿瘤患者行后中一期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同时进行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或椎间钛网支撑植骨,应用后路CD、TSRH或Scofix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男3例,女15例;年龄14-58岁,平均23岁。T41例,T51例,T62例,T84例,T93例,T104例,T112例,T121例。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血管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瘤3例。术前Frankel分级:A组6例,B级7例,C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16例脊髓功能障碍者,12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消失。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1例出现脊柱滑脱。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3个月。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复发;1例神经鞘瘤患者1年后局部出现包块,取活检报告为恶性肿瘤(未报组织学类型),4个月后死亡;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其余病例存活至今。结论:对于胸段脊椎肿瘤行后路手术可一期实施单脊椎肿瘤彻底切除,并通过椎体间钛网支撑或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