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乳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现状,探讨患者体质量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为预防和筛选乳腺癌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6-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住院治疗的11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其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随访记录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结果1187例乳腺疾病患者中有乳腺癌676例(56.95%)和乳腺良性疾病511例(43.05%)。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中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比例要高于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者中体质量超过正常者的比例要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而乳腺癌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却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中以临床Ⅰ期(33.38%)和Ⅱ期(53.06%)患者占多数;不同BMI组患者在其临床分期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体质量高于正常者占多数,且超重或肥胖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区分乳腺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可疑乳腺癌患者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行钼靶X线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纤维瘤和乳腺囊肿的准确率显著高于钼靶X线(P<0.05)。但两者在乳腺增生结节和乳腺癌的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钼靶X线及超声检查都可作为诊断乳腺疾病的良好方法,但超声在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方面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的效果观察及准确性。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我院接受诊治的乳腺疾病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1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扫描,并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乳腺肿块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检测结果:有78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有50例乳腺癌患者,且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59%、98.00%及95.31%,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形态学征象:乳腺良性病变影像中有3例表现为病灶早期增强、有3例表现为四周血管增粗迂回,有12例表现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有3例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显著增强;在乳腺癌的影像中有9例表现为病灶早期增强、有9例表现为四周血管增粗迂回,有2例表现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有15例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良性乳腺疾病与乳腺癌的形态学征象有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无论是准确性,还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较大的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调查乳腺疾病患者的自然状况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981-01/2001-12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以乳腺疾病来求治的36000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回顾性调查表,用存档的病例资料填写,然后录入电脑,利用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运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乳腺疾病15100例(41.944%)。其中乳腺增生14400例(40.000%);纤维瘤692例1.922%);乳腺癌8例0.022%)。分析结((果为: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精神心理压抑、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史、摄入乳类食品多,为主要危险因数,可增加发病危险性。而常吃葱等食物及避孕年数多为保护性因子。结论:高危人群中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长期精神压抑、患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者,长期高脂饮食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发生的内在联系较密切,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关乳腺良性疾病的声像图特征以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性肿块48例(病理类型有:纤维腺瘤、腺瘤、脂肪瘤、腺脂肪瘤、乳管内乳头状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及腺病瘤、腺病伴腺瘤样增生),弥漫性良性病变54例(病理类型有:囊性增生、纤维腺病),正常乳腺6例(病理为腺病和乳腺癌)。结论:乳腺良性疾病的超声诊断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肿块,以纤维腺瘤最常见。另一类为弥漫性良性病变,常因声像图无肿块而不易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糖类抗原(CA153)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女性血清中VEGF、CA153的水平,对乳腺癌患者采用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公布的乳腺癌TNM分类法进行分期,并将乳腺癌患者以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2组,记录VEGF、CA153检测结果,用ELISA法检测VEGF,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53。结果乳腺癌组各项检测指标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乳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Ⅲ期与Ⅰ期、Ⅱ期比较VEGF、CA15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有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血清VEGF、CA15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VEGF、CA153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乳腺肿块中不同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中不同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及与年龄的分布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因乳腺肿块手术并行病理诊断的598例患者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乳腺肿块高发年龄在20~49岁,发病率占本组病例总数的79.43%。全部病例中,良性疾病486例,占总数的81.27%;恶性疾病112例,占总数的18.73%。20岁以前的乳腺肿块(5l/51)100%为良性;50~59岁50%为良性。常见的良性疾病占良性乳腺肿块的比例是:乳腺结构不良44.32%、纤维腺瘤40.33%、导管内乳头状瘤2.88%、脂肪瘤0.62%、慢性炎症1.65%。结论 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在40~5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年龄组的乳腺肿块中乳腺癌的发病比例增高。对中、老年妇女的乳腺肿块应高度重视,40岁以上的妇女应该每年接受专科医生检查。对年轻女性及男性患者出现的乳腺肿块,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乳腺疾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调查乳腺疾病患者的自然状况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981—01/2001—12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以乳腺疾病来求治的36000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回顾性调查表,用存档的病例资料填写,然后录入电脑,利用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运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乳腺疾病15100例(41.944%)。其中乳腺增生14400例(40.000%);纤维瘤692例(1.922%);乳腺癌8例(0.022%)。分析结果为: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精神心理压抑、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史、摄入乳类食品多,为主要危险因数,可增加发病危险性。而常吃葱等食物及避孕年数多为保护性因子。结论:高危人群中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长期精神压抑、患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者,长期高脂饮食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发生的内在联系较密切,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常和良/恶性乳腺肿瘤组织中钠-碘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NIS与乳腺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乳腺组织取自4例乳腺纤维瘤患者,3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运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IS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未检出NI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而乳腺癌组织NIS基因均见NIS基因表达,且NIS蛋白主要表达在胞浆中。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未检测到NIS基因.而乳腺癌组织NIS基因表达明显增加,而NIS蛋白翻译和翻译后水平的缺陷可能是乳腺癌组织摄碘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临床常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笔者对79例乳腺微创手术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18~55(平均39)岁.其中乳腺囊性增生39例,乳腺纤维瘤27例,乳腺小叶增生9例,乳腺癌4例.本组术前均行B超检查,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手术方案均根据《乳腺疾病腔镜手术技术操作指南(2008版)》[1]制定并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对乳腺肿块疾病的认识,防止乳腺癌影像的过度诊断,本次研究对术前X线诊断为乳腺癌或高度怀疑乳腺癌,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乳腺疾病的36例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表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良性乳腺疾病血清性激素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前良性乳腺疾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07例女性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垂体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依据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分组,分析各组良性乳腺疾病血E2、P、T、PRL、LH和FSH含量的变化。结果乳腺纤维腺瘤组E2水平814.9pmol/L与健康对照组595.2pmol/L相比明显增高,T和PRL水平分别为1.135nmol/L和185.3U/L,比健康对照组1.450nmol/L和258.3U/L低;乳腺增生组P、T、PRL水平分别为3.85nmol/L、1.020nmol/L和157.6U/L,比健康对照组低,LH和FSH分别为4.540U/L和3.28U/L,比健康对照组(2.770U/L和3.60U/L)高;乳腺纤维腺瘤组与增生组比较,乳腺纤维腺瘤组E2和P的水平高于乳腺增生组,而乳腺增生组LH和FSH水平比乳腺纤维腺瘤组(4.540U/L和3.28U/L)高。乳腺纤维腺瘤组黄体期E2高于健康对照组黄体期,T和PRL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增生黄体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和PR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性乳腺疾病时,性激素的水平的改变,特别是T和PRL水平的降低,对良性乳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蔡春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31-7432
目的了解廊坊市市区与农村妇女乳腺病发病情况,探讨乳腺病发病相关因素及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方法 2009-2010年对廊坊市市区3 185例、农村9 996例妇女乳腺疾病资料进行筛查分析。结果城区检查出各类乳腺疾病1 570例,患病率49.29%;农村检查出各类乳腺疾病938例,患病率9.38%。城区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与农村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检出率农村高于城市。查出乳腺疾病有乳腺增生、纤维腺瘤、脂肪瘤、乳腺癌。结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心理疏导,进行乳腺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定期乳腺病普查普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14.
辛波  李敏  郝恩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1002-1003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方法:总结因乳腺良性疾病进行第二次手术的病例28例,对再次手术的原因、病理、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全组28例,以疼痛、局部肿块为主诉最多见,其次为乳头溢液;病理诊断以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最多见,其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有3例癌变。根据病理结果对良性复发病例行病变局部切除或行单纯乳房切除,诊断为恶性者行乳腺癌根治术。结论: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是造成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乳腺增生可以癌变,局部切除加长期随访对于乳腺良性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奇  梁中骁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60-1661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3例PT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平均年龄(40.23±11.73)岁,按WHO分类标准,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3例,恶性3例。良性PTB组患者的年龄小于交界性和恶性PTB组患者的年龄(P<0.05),三组的病程和肿瘤最大直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与良性和交界性PTB比较,3例恶性PTB肿瘤活动度差,而且肿瘤在近期内迅速增大至8cm以上。3例恶性PTB均接受了2~3个疗程CMF方案化疗和免疫治疗。1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23(6~50)个月,无术后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患者年龄较小提示PTB为良性的可能性较大,而患者年龄较大,PTB活动度差,近期肿瘤迅速增大提示PTB可能为恶性;保证1cm以上正常乳腺组织切缘的扩大局部切除术是治疗良性和交界性PTB的首选方案。对恶性PTB应视情况行乳腺单纯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癌根治术。化疗和免疫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恶性PTB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同时随机选择2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纳入乳腺良性疾病组,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记录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GF-1水平.[结果]乳腺癌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乳腺良性疾病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GF-1水平在年龄≥45岁、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43%(50/70),血清IGF-1水平在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168.6±33.4) ng/mL vs (125.3±29.5) ng/mL,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IGF-1水平显著增高,新辅助化疗可抑制乳腺癌患者IGF-1的生成,进而抑制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二维灰阶超声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评估上调的原因,提高超声识别乳腺良性结节的能力,减少过度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因乳腺结节住院患者380例,依据病理结果将超声BI-RADS 4类乳腺结节分为2组,结节上调组及结节一致组。将乳腺结节为良性但超声BI-RADS 4类结节认为结节上调组,其中女性68例,男性2例,年龄26~76岁(48.43±11.52岁);将乳腺结节为恶性且超声BI-RADS 4类结节认为结节一致组,其中女性310例,男性0例,年龄26~87岁(52.84±11.28岁)。分析两组声像图征象,总结超声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评估上调的原因,进行鉴别诊断。结果380例患者中,结节上调组70例(18.42%),结节一致组310例(81.58%)。结节上调组中乳腺纤维腺瘤13例(18.57%),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17.14%),乳腺腺病7例(10.00%),非哺乳期乳腺炎5例(7.14%),良性叶状肿瘤3例(4.29%),男性乳腺发育2例(2.86%),乳腺小叶萎缩1例(1.43%),2种以上良性结节并发27例(38.57%);结节一致组中乳腺癌310例(100%)。超声征象:结节上调组中边界清晰,纵横比 < 1,边缘光整或呈大分叶状,粗大钙化多见,结节一致组中边界不清晰,纵横比>1,边缘成角或微小分叶状,微钙化多见,2组超声征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正确识别超声乳腺结节良、恶性征象,减少主观性诊断,能有效提高超声诊断良性结节准确率,提高诊断自信。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院 1982 - 0 7~ 1986 - 0 4乳腺良性疾病误诊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 2 6~ 6 4岁 ,平均 40 .5岁 ;病程 17d~10 a,平均约 18.6个月 ;临床表现乳房肿块 7例 ,伴疼痛 5例 ,乳头溢液 2例 ;右侧 6例 ,左侧 2例 ;肿块在乳房外上象限 3例 ,内上象限 1例 ,乳晕处 3例 ,未扪及确切包块 1例 ;肿块直径 1~ 10 cm不等 ,其中大于 3 cm以上 5例 ;腋淋巴结扪及肿大 2例 ;8例中有 2例作了乳腺管造影 ,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较粗 ;手术标准根治 3例 ,改良根治 1例 ,单纯乳房切除 4例 ;病理报告 :标准根治 3例分别为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超声检查数据,探讨甲状腺良性疾病、乳腺良性疾病及子宫肌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同时进行甲状腺、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子宫附件超声检查的17 085例女性体检人群资料,对其超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状腺良性疾病总患病率54.5%(95%CI:53.7%~55.2%),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乳腺良性疾病总患病率52.5%(95%CI:51.7%~53.2%),子宫肌瘤总患病率16.7%(95%CI:15.9%~17.0%),乳腺良性疾病与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都在41-50岁达到最大值。对甲状腺、乳腺良性疾病及子宫肌瘤三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可知:在总人群(控制年龄这一混淆因素)中,每两种疾病的发病情况都显示显著正相关性。按年龄分层之后,得出甲状腺良性疾病与乳腺良性疾病在31~40岁组(P0.001)、41~50岁组(P=0.008)、61~70岁组(P=0.039),乳腺良性疾病与子宫肌瘤在31~40岁组(P0.001)、41~50岁组(P=0.002)、51~60岁组(P0.001)、61~70岁组(P=0.010),甲状腺良性疾病与子宫肌瘤在41~50岁组(P0.001)、51~60岁组(P=0.045),都显著正相关。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乳腺良性疾病及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之间存在关联,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Q-PCR法,并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对照测定15例健康女性体检者、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8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CND1的表达量。结果CCND1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均高于前2组(P〈0.05),β2-微球蛋白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例乳腺癌患者阳性率为45.7%,良性乳腺疾病组为0。结论FQ-PCR技术是高度灵敏、高度特异的快速定量检测CCND1方法,可有效监测乳腺癌的诊断:疗效、转移,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