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术后形成子宫切口憩室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后随访2个月期间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后随访2个月期间未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查阅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术后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组产妇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未发生组患者对比(P<0.05),两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是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产妇术后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单层缝合。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CSP )是指有剖宫产史的孕妇,胚胎着床于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处,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1]。但由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困难,初诊误诊率高,而且瘢痕处肌壁薄弱且纤维组织多,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易导致难以控制的阴道大出血或子宫破裂,危及患者生命。将收治的1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经过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清晰显示18例子宫瘢痕妊娠孕囊,孕囊均位于子宫下段峡部瘢痕周围。18例中7例孕囊位于子宫肌层,11例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同时向宫腔内生长,局部子宫峡部前壁明显变薄。孕囊的形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单纯妊娠囊型10例,混杂团块型8例。结论 MRI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是孕囊着床于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的异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发病率有所提高,对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earpregnancy,CSP)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本文就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子宫瘢痕妊娠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超声测量对分娩方式评估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2例瘢痕子宫妊娠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超声测量,比较不同瘢痕愈合分级孕妇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及其分娩方式。结果本组病例超声图像及子宫前壁下段肌层测量厚度对瘢痕愈合情况进行分级发现,其中I级52例,Ⅱ级20例,Ⅲ级10例。经统计分析发现Ⅱ级孕妇的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明显低于Ⅰ级,而III级则又明显低于Ⅰ级和Ⅱ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级52例孕妇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分娩15例;Ⅱ级20例孕妇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分娩15例;Ⅲ级10例孕妇中阴道分娩0例,剖宫产分娩10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Ⅲ级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Ⅰ级;而Ⅱ级的剖宫产率又明显高于Ⅰ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能对孕妇发生子宫撕裂或者子宫破裂的风险进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发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患者106例,对其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统和分析.结果:10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患者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较好的预防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22例均清楚显示孕囊,孕囊位于子宫前下壁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其中5例孕囊完全植入肌层,子宫前下壁菲薄前凸,呈反“3”字或“C”字型;17例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同时又向宫腔内生长,子宫前下壁不同程度变薄。孕囊呈圆形或卵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7例,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部分孕囊可呈混杂斑片状高信号,在T1wI上呈混杂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其中14例包膜完整,8例不完整。手术瘢痕表现为子宫肌层连续性中断,局部向内凹陷或变薄,MRI表现为务状长T1、短T2异常信号。11例行超声监测下宫腔镜孕囊切除术,6例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物切除联合子宫修补术;3例经开腹手术妊娠物切除,2例行子宫切除。结论:子宫瘢痕妊娠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图像特征。材料和方法:对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子宫下段前壁向外凸出,其内可见包块影像,包块与膀胱之间子宫肌层变薄。包块回声大致分混合回声包块和囊性包块两种类型:前者其内及其周围血运丰富,后者部分囊内可见胎芽组织。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图像比较有特异性,可为对该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顾玉婵  综述  王树鹤  审校 《武警医学》2016,27(2):209-212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属于异位妊娠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医源性的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其发生率较低,主要是受精卵着床于既往剖宫产瘢痕处。因其孕囊被子宫肌层及纤维组织包裹,在一个限定的生长环境下,其周围血供相对丰富,随着孕囊的生长发育,随时面临着大出血、子宫破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及孕产妇死亡等风险,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对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后形成混合性包块的经阴道彩色超声影像学特征,为评估CSP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导管双侧UAE联合清宫术治疗的182例CSP患者临床和经阴道彩色超声影像学资料。根据治疗后瘢痕部位是否出现混合性包块分为瘢痕部位形成混合性包块组和未形成包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经阴道彩色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UAE联合清宫术治疗后128例(70.3%)患者痊愈(未形成包块),54例(29.7%)形成混合性包块,其中7例再次接受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孕龄、术前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心、孕囊周围血流分级、妊娠包块最大径线、孕囊类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囊周围血流分级Ⅲ级、有胎心、妊娠包块最大径线>25 mm、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5 mm是CSP治疗后形成混合性包块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囊周围血流分级Ⅲ级、有胎心、妊娠包块最大径线>25 mm、子宫下段肌层厚度<1.5 mm均为影响CSP患者UAE治疗效果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患者逐渐增多。对该病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而一般超声检查易漏诊,如果盲目刮宫,患者易出现大出血及子宫瘢痕破裂的严重并发症,因此笔者力图寻求利用经阴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早期妊娠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正>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pregnancy,CSP)是指孕卵着床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并在此生长发育,被归属于异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以往临床少见,但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将有子宫破裂和大出血,甚至切除子宫的可能。早在1997年,Codin等就首次描述了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时超声检查的诊断标准。此后国内很多学者也相继报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早期诊断CSP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回顾分析CSP患者CDFI的声像图及血流频谱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剖宫产手术逐年增多,术后再次妊娠率也明显升高,导致瘢痕子宫孕妇增多,其在分娩时有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另外,瘢痕子宫妊娠行再次剖宫产几率明显增加,出血、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本研究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161例,分析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及其妊娠结局,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对再次分娩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妊娠囊或胚囊着床于原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瘢痕处的现象。其属于剖宫产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尤其中国开放二胎政策以来,越来越多有剖宫产史的妇女有再生育的要求,而CSP的发生也随之增加[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CSP)的 MRI 表现及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术和病理证实为CSP 患者的临床资料、MRI 特征及病理表现。结果23例(100%)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均可见子宫肌层中的绒毛及蜕膜组织,12例(52.2%)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可以见到瘢痕处子宫平滑肌组织不完整。21例子宫下段前壁可见手术切口瘢痕,在 T1 WI 和 T2 WI 均为低信号。12例妊娠囊临近瘢痕处大部分突入宫腔,10例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瘢痕处,1例妊娠囊位于瘢痕周围肌层内。妊娠囊呈类圆形22例,大小约1.8 cm×1.2 cm~6.4 cm×2.7 cm。8例妊娠囊在 T1 WI 上呈均匀低信号、T2 WI 均匀高信号,15例在T2 WI 及 STIR 上呈混杂高信号,9例妊娠囊内见少许稍短 T1出血信号,3例妊娠囊在 DWI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8例病灶边界清楚,与瘢痕周围肌层分界清楚,5例与瘢痕处肌层分界不清。5例增强扫描中3例妊娠囊囊壁呈环形强化。结论CSP 的 MRI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 检查能较好地反映 CSP 的病理学特征,对早期 CSP 的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MRI对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5例经临床证实的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病例,对其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临床病理对照,计算准确率.结果 MRI显示5例子宫前下壁局部肌层明显变薄伴相应位置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子宫基层结合带连续或中断.与临床病理对照,4例MRI诊断正确,1例MRI误诊滋养细胞肿瘤,准确率为80%.结论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临床及超声检查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确诊的瘢痕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腹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观察瘢痕妊娠物的位置,测量妊娠物大小、子宫瘢痕肌壁厚度及其血供情况等。结果24例表现为瘢痕处孕囊型(其中3例孕囊完全位于瘢痕处肌壁内);2例超声表现为瘢痕处囊实性包块型。21例给予子宫动脉栓塞+MTX后再行清官术;3例肌壁内型及2例包块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及其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36例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瘢痕子宫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剖宫产手术后,其次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畸形矫治术后等.因瘢痕子宫易发生破裂,危及母婴安全,所以,对其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成为困扰产科医生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证实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MRI图像5例,分析其MRI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瘢痕和孕囊均显示良好,瘢痕位于子宫体下部前壁,表现为T1WI及T2WI条样低信号。5例孕囊均呈囊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样长T1长T2信号影。瘢痕处肌层明显变薄,肌层厚度平均3 mm,其中1例向膀胱方向突出生长,瘢痕处肌层厚度1 mm。本组中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而瘢痕处肌层厚度1 mm者行腹腔镜监护下清宫术,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结论 MRI能很好地显示剖宫产瘢痕妊娠,有利于临床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瘢痕处妊娠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监测治疗效果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诊治的1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病人的超声图像、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具有特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监测经甲氨蝶呤治疗后瘢痕处妊娠物二维图像及血流信号变化情况.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减少或避免大出血的发生,并可有效地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