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术后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降低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相关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6例置入直管,50例置入卷曲管,观察所有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导管移位情况。结果本组216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出现导管移位14例(6.5%)。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为腹泻6例(42.9%),置入卷曲管4例(28.6%),便秘3例(21.4%),大网膜包裹1例(7.1%)。其中,1例患者发生2次导管移位(反复腹泻患者)。对患者进行重新置管处理,调理患者的肠道功能及非手术方法复位,使导管回到骨盆,可进行正常透析。结论腹泻、便秘及置入卷曲管等是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通过对导管类型选择、手术方法、术后透析方案、护理措施、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管理,可有效降低漂管率,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药敏特点。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致病菌种类以及抗药性方面,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病例资料。结果腹膜炎的发生率在40岁以下、无糖尿病、Hb〉90 g/L和Alb〉35 g/L患者显著低于其他患者(P〈0.05)。培养出细菌28例次,阳性率为48.3%,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 CAPD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必须根据病原学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收治的40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对患者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为60.77%,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最多;操作原因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肠道原因。结论重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给予存在高危因素患者重点关注,是保障行腹膜透析治疗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刘艳青 《西南军医》2017,(6):567-56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转归情况及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72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172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20例(11.63%),其中以因心血管病变死亡7例(35.00%)居首位;存活152例(88.37%),其中以继续腹膜透析82例(47.67%)居多.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单因素显示:死亡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血红蛋白、透析液总剂量分别与存活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死亡组体重、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体重≥65 kg不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压>105 mmHg、血肌酐>133μmol/L、血浆白蛋白<35 g/L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预后不佳,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异常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降动脉压、血肌酐及升血浆白蛋白治疗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腹膜透析易并发腹腔感染,严重时部分可因蛋白凝块而堵塞透析管腔,从而可能导致腹膜透析失败。我们于1987年5月~1992年2月分别采用去纤维蛋白原酶(去纤酶)和蝮蛇抗栓酶处理腹膜透析管被蛋白凝块严重堵塞的思者30例55人次,证明前者效果显著。材料和方法一、病例情况本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5岁)。全部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尿毒症而行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发生腹腔感染,并皆于透出液中出现大量蛋白凝块,1~3d后,腹透管出现部分堵塞成完全性堵塞。其中有21人次透析校进不去也出不来,用注射器十分缓慢艰难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白蛋白(ALB)、铁调素25(Hepc25)、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流介导扩张反应(FMD)检测所有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并根据FMD值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FMD组(n=95)与高FMD组(n=10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并对腹膜透析患者FMD与各项指标的关系予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低FMD组年龄、收缩压水平高于高FM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FMD组ALB、25-OH-VD水平低于高FMD组,而Hepc25水平高于高FM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FMD与年龄、收缩压、Hepc25呈负相关,而与ALB、25-OH-VD呈正相关。结论年龄、收缩压、ALB、Hepc25、25-OH-VD均为腹膜透析患者FM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在腹膜透析中对间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在腹膜透析过程中,研究丹参酮对间皮细胞增殖活性、氧化应激、转移生长因子(TGF β1)分泌等所产生的影响,为以后的医学工作提供可靠地经验和依据.方法:收录110例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膜透析液(PDS)组和丹参酮两组,然后通过检测试验的方法,分析两组患者间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对上清MDA、SOD、GSH水平,TGF β1含量进行研究.观察GSH、SOD、MDA三者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腹膜透析中,丹参酮可以对间皮细胞产生有关的作用,影响着间皮细胞的GSH,SOD,MDA等各项指标.结论:丹参酮除了对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的起到抑制作用,也可抑制氧化应激和TGF β1分泌.  相似文献   

8.
陶颖  潘诚  杨运堂 《人民军医》2011,(10):904-905
真菌性腹膜炎虽然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并不高,但常导致不良后果,严重者不得不终止腹膜透析,甚至导致死亡。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肾内科1995年8月-2010年7月接受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导致真菌性腹膜炎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雯  曹婧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2):139-140
目的:观察专职护士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方便抽样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随班的变动由责任护士随机实施,未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实验组由专职腹膜透析护士负责进行规范化培训和定期随访、电话访问、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结果:观察反映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如透析医嘱依从性、营养状况、腹腔感染率、生活行为调节、情绪稳定性等均有改善。结论:通过专职护士的护理干预明显地降低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可显著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低钾血症的临床意义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肾内科自2008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腹膜透析治疗的7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清钾水平与营养因素(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贫血和总体SGA评分成正相关。而尿量、每日腹膜透析剂量较多的组间,易发生低钾血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数据还表明,女性、原发病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低钾血症组。结论采用个体化疾病知识宣教、加强饮食指导、合理确定腹膜透析剂量,是避免和防止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低钾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锝酸盐与透析液混合滴注腹腔核素显像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可疑腹腔渗漏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4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后出现腹股沟、生殖器水肿(6例)或胸腔积液(8例),将锝液与透析液混合后腹腔滴注,行核素动态及延迟显像,观察腹腔渗漏情况.结果 胸腔积液组中6例显像1~2h内胸部观察到异常放射性出现,证实腹膜横膈漏的存在;2例患者经延迟和侧卧后诊断明确.确诊后1例行肾移植术,1例行横膈膜修补术.6例患者调整了透析方案,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腹股沟、生殖器水肿组中5例显像后腹股沟或生殖器部位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确渗漏诊断;1例患者延迟至6h,未见明确渗漏表现.2例行鞘膜修补手术,4例改为间断性或血液透析治疗,腹股沟及生殖器部位水肿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对于大多数透析液腹腔渗漏患者,高锝酸盐核素显像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腹膜炎的措施。方法对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腹膜透析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无菌观念淡薄、操作不规范、导管护理不佳及居室环境污染等是造成腹膜炎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人员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或及其家属进行再培训、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加强饮食指导及导管出口处护理等,可以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邢丽娟  李锋  王进琼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38-1239
腹膜透析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经济实惠、易居家操作等特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我科自开展腹膜透析治疗以来,虽对病人的操作进行过培训指导,但出院后仍有较多病人因不同原因频繁住院,有些甚至终止腹膜透析治疗或者死亡.为提高腹膜透析病人的治疗质量和维持较好的生存率.笔者分析我科腹膜透析患者频繁住院的原因,并总结其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唐秀花  赵坤  刘芳 《武警医学》2006,17(12):948-949
腹膜透析是一种有效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方法,目前全球腹膜透析患者的总数约为12万。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不影响患者工作,设备简单,操作易掌握,安全有效,可在家中进行。而且最近加拿大数据分析显示在开始透析的前3年中,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比血液透析患者存活率高。但持续性腹膜透析是—个漫长的治疗过程,大多数患者须终身透析,因而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加之长期透析的治疗费用、相关技能的再培训、家属积极主动的配合等因素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为进一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家庭功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腹膜透析的护理逐渐成为护理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退出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改做血液透析时肝素抗凝治疗用量增加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4例退出腹膜透析改做血液透析患者病历资料,以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对照,统计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时肝素用量。全部患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白蛋白(Alb)、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退出腹膜透析组PT、APTT缩短(P<0.05),FIB增加(P<0.05)。Alb显著下降(P<0.01),TG、ApoB升高(P<0.01)。结论:退出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凝血常规异常,有低蛋白血症和血脂异常,血液呈高粘状态,行血液透析时,需增加肝素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在慢性肾衰(CRF)伴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1993—2010年期间CRF伴大量腹水的住院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原发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7例,病尿病肾病(DN)5例,狼疮性肾炎(LN)6例,ESRD伴肝硬化4例,CRF伴肾病综合征(NS)2例,肾淀粉样变1例。常规PD植管术,先做好荷包结扎线,再切开腹膜植管结扎。术中放腹水1 000~5 000 ml,根据放腹水的数量补充白蛋白或血浆等。此后酌情行间歇腹膜透析(IPD)或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结果经PD后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改善,腹胀、浮肿逐渐消退。25例患者腹部切口均无渗漏腹水。患者透析后Scr、BUN显著下降(P<0.05)。其中6例(23.08%)患者转为血液透析(HD)(1例PD 5个月后,1例PD 11个月后,1例PD 2年后,3例PD 5年后转为HD);最长1例患者已存活10年,目前仍在维持性HD中。患者PD后1年内死亡1例,2年及3年后各死亡4例,5年后死亡2例,7年后死亡1例。目前仍在PD5例,失访3例。结论只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应措施,对CRF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进行PD治疗是一种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1月125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钾离子和白蛋白的变化。结果共行心脏手术845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358例,发生率为4·4%,其中行腹膜透析治疗者125例,占手术总数的1·5%。117例患者腹膜透析后1d钾离子恢复正常,透析后3d尿素氮(10·5±3·6mmol/L)、肌酐(129·3±41·6μmol/L)较透析前明显下降(P<0·05)。透析时间为5~30d(13·8±7·2d),68例存活,肾功能1周内明显改善者13例,2周内改善者33例;8例由于透析后效果不佳,肌酐或血钾呈进行性上升,行持续肾替代治疗,其中3例在2~5周后肾功能恢复;2例在透析期间发生严重的低蛋白血症。57例死亡,死亡率为45·6%,其中3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引起MOF的主要原因是持续低心排后贯序发生呼衰、肝衰甚至DIC等。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存在术后低心排危险的患者,且宜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是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向腹腔内注入腹透液,通过腹膜毛细血管的弥散、对流、超滤作用,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水分,达到治疗目的[1]。腹膜透析是一项以居家治疗为主、医护人员随访为辅的治疗模式,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毒症腹膜转运特性对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将3 l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分为低转运(L)、低平均转运(LA)、高平均转运(HA)、高转运(H)4种类型,比较4种转运特性腹膜透析患者腹透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结果高转运腹膜组与低转运、低平均转运、高平均转运组比较,ALB、TF、Hb、SGA均显著降低(P<0.05);高转运腹膜组与低转运组比较,ALB、TF、、SGA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溶质清除相同的条件下,腹膜转运性高的腹透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差于腹膜转运低的腹透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腹膜透析患者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方法 选择无明确脑血管疾病病史的38例腹膜透析患者及38例没有肾脏疾病的对照组行头颅常规MR扫描.2名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临床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独立阅片,按照Manolio量表分别对脑白质病变、脑沟增宽程度、脑室大小进行半定量分级(脑白质病变和脑萎缩的严重程度分为0~9分),2组评分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2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9,P=0.818).腹膜透析组与对照组的脑白质病变评分(1.78±0.74 vs 1.13±0.41)、脑沟增宽程度(2.05±0.61 vs 1.45±0.60)和脑室大小评分(2.05±0.66 vs 1.37±0.5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脑白质病变和脑萎缩在腹膜透析患者中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