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 :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 74例 ,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 (眼轴长 2 2 75± 1 0 0mm)和长眼轴组 (眼轴长>2 3 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 ,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 :近期随访(术后 1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7 50 % ,长眼轴组为 82 7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随访(术后≥ 6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0 0 0 % ,长眼轴组为 76 92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 ,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1998年2月~2003年12月统计各种类型共同性外斜视34例,坚持同质原则,按照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现将手术后(2个月~1年)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矫正效果常为不足,部分病人仍残留不同程度斜视。现将36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及术后服位矫正效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l.本文36例均为1990年至1994年间住院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男18例,女1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39岁,18-30岁最多占66.11%。其中恒定.性外斜视22例,间歇性外斜视14例。斜视度20o以内者12例,21”-35”之间者24例。正常与双重视网膜对应10例,异常视网膜对应26例。2.检查方法:术前常规视力、屈光及眼球运动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及视野计法测定手术前后33cm及sin斜视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85例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内斜多于外斜(2.86∶1)。眼位矫正率87.06%。(1)文中介绍了后徙量×切除量=斜视角的新手术量计算法。(2)提出了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及切除的问题;建议将内直肌后徙极量放宽至7毫米,内直肌切除极量放宽至10毫米。(3)提出了切除肌术中系安全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研究可能与晶状体性进行性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晶状体性进行性近视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不同。方法:回顾性调查来自同一家医院1998年1月至2003年2月间,具有分离性核性(硬化)白内障和进行性近视而被诊断为晶状体性进行性近视的病例。研究共纳入35例患者的47只眼。研究期间,随机选择其中29例普通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的32只眼(2002年在2个月间对2名眼科医师所诊治的患者按时序依次每位选择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术前屈光度、角膜曲率(K值)和眼轴长度。同时调查研究组患者可能存在的眼部及全身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水平斜视矫正手术58例体会杨燕华张桂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斜视手术在于矫正眼位,使斜视眼成为正位眼,以便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或起到美容效果。但是由于手术设计不当,使部分患者术后仍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斜视,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斜视手术的设计问题,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经手术治疗共同性斜视37例,出院时正位率86.5%,出院后0.5~2.5年随访21例,除3例内斜60~100,2例外斜60~100外均正位。眼肌手术个体差异较大,应根据情况确定手术量,选定合适的手术方法,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69例(男性38例、女性31例)水平斜视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改变的情况。经统计,每徙后1mm及缩短1mm手术量可矫正内斜6.6~△或外斜5.6~△。术后,内斜者3个月、外斜者4个月斜视度趋于稳定。第二次手术应在斜视度稳定后进行为宜。 相似文献
16.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观察2002~2006年在本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眼位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5.56%,远期欠矫为27.78%;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近期为57.41%,远期为61.11%.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最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水平直肌悬挂后徒术常用来调节斜视手术量,或者用于矫正分离性垂直性斜视。笔者用此方法矫正12~24岁共同性斜视病人2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2~24岁。均为共同性斜视,其中内斜18例,外斜6例;右眼主斜8例,左眼主斜14例,交替性主斜2例;斜视度数按角膜反光点位置测定,10~15度2例,16~30度13例,31~45度7例,大于45度2例。采用单眼内外肌手术矫正11例,双眼肌手术矫正13例。 相似文献
18.
水平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眼病,斜视矫正手术是眼科常见手术之一。为探索各类斜视手术年龄、斜视度、手术量及疗效的差异,本文回顾了我院1983~1991年资料完整的66例水平斜视矫正术。 1 临床资料施行手术的66例水平性斜视,男29例,女37例。手术年龄:~10岁9例,~20岁39例,~30岁12例,30岁以上6例。最小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外肌悬吊徙后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肌断端缝线根据所测徙后手术量悬吊后徙后术的临床观察,术后眼位正位或偏斜5度以内88例,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6-10度残余斜视度8例,作部病例矫正眼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方法简单,效果可靠,避免了眼心反射,巩膜穿孔,玻璃体脱出及垂直性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