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晏彪  张思思  李丹  俞丽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11):1077-107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F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初诊高血压患者312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级、2级和3级3个组;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2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FA水平,运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CIMT,分析FA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患者CIMT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1级高血压亚组比较,2级高血压组及3级高血压组的血清FA水平逐渐下降(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组患者FA与CIMT呈负相关(r=-0.73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A是高血压患者CIMT的影响因素(β=-0.646,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FA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逐渐下降,与CIMT呈负相关,是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雪玲  雷蓓  骆峰  伍业冬  李坚 《内科》2008,3(6):833-835
目的探讨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40例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30例血压正常肥胖青年及35例正常对照组,测量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及血压正常肥胖青年组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年组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肥胖和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厚度关系密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诊治且病历资料较完整的186例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由低至高分成3组:高血压1级组50例;高血压2级组56例;高血压3级组80例。另外,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血生化指标及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超声测量结果。结果高血压各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血压等级增加而增加,方差分析及q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脂蛋白(a)、尿酸、肌酐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IMT增加,其程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随血压分级增高而增加;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肌酐、尿酸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与相关心血管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程度,分析其与老年人性别,血压和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等相关心血管因素的关系。以期在亚临床血管病变阶段给予干预,减缓硬化的进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方法1.住院患者男女各100例,年龄60岁至92岁。经B超测定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程度,并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即对照组(A组),颈动脉IMT≤1.0mm;颈动脉IMT增厚组(B组),IMT厚度>1.0mm;颈动脉IMT增厚伴一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C组);颈动脉IMT增厚伴二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D组)进行性别比较。2.按病人不同疾病分为高血压病组,脑梗塞病组,糖尿病组,余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在颈动脉硬化中的差异。3.高血压病人按颈动脉IMT正常为对照组,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了解血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1.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程度在性别方面无差异。2.在高血压病组,脑梗死病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中,高血压病组和脑梗死病组均有明显差异,分别P<0.05,P<0.001;而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高血压病人中,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者中的收缩压(SBP)脉压(PP)明显大于颈动脉IMT正常者,分别P<0.05,P<0.001;舒张压(DBP)比较两者无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12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年,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颈动脉IMT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颈动脉IMT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颈动脉IM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52例,按脉压频数分布分为两组,脉压<50mmHg组(n=28例),脉压≥50mmHg组(n=2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1例。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FM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I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组FMD变化:正常对照组为(8.85±5.08)%,脉压<50mmHg组为(5.45±4.08)%,脉压≥50mmHg组为(2.21±2.97)%,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各组NID变化:正常对照组为(15.86±5.27)%,脉压<50mmHg组为(13.97±7.21)%,脉压≥50mmHg组为(10.65±4.26)%,3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FMD及NID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FMD与脉压呈负相关(r=-0.46,P<0.01);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33,P<0.05);FMD随年龄增加降低,相关系数为r=-0.28,P<0.05。NID随脉压增加而降低,相关系数为r=-0.28,P<0.05。④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0.74±0.24)mm]比较,脉压<50mmHg组[(1.00±0.21)mm]和脉压≥50mmHg组[(1.18±0.27)mm],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脉压<50mmHg组与脉压≥50mmH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FMD、NID均较正常人减退,且高血压患者随脉压的增高FMD及NID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脉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且均较血压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包括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FMD)、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NMD)及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3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IMT<1.0 mm;B组:1.0 mm≤IMT<1.5 mm;C组:IMT≥1.5 mm。对入选者行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FMD、NMD检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患者hs-CRP、Hcy、Fib均值水平高于A组,FMD、NMD均值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s-CRP、Hcy均值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r=0.459,P<0.05)、Hcy(r=0.432,P<0.05)和Fib(r=0.485,P<0.05)均与IMT呈正相关。结论 IMT与内皮功能密切相关,与内皮功能有关的hs-CRP、Hcy、Fib均与IMT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及40例对照者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服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4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NPY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4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血脂正常的1级、2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分为常规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每日晨起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常规组每晚睡前口服安慰剂1片,治疗组每晚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1片(10 mg),连续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hs-CRP、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IMT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hs-CRP、EDD、IMT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瑞舒伐他汀降压、调脂的同时,能提高肱动脉EDD,减少颈动脉IMT,故可能延缓血脂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高血压患者280例为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水平,统计分析钙卫蛋白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钙卫蛋白、IMT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钙卫蛋白、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逐渐上升。在高血压组患者中,不同颈动脉IMT亚组的钙卫蛋白水平存在差异,IMT增厚亚组和斑块形成亚组高于IMT正常亚组,斑块形成亚组又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卫蛋白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卫蛋白水平(B=0.285)、年龄(B=0.237)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压水平和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超声能无创地检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但高血压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认识。采用高分辨力超声仪 ,检测 37名无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33名对照者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 ,包括测量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高血压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0 .82± 0 .0 3mmVS 0 .6 0± 0 .0 2mm ,P <0 .0 0 1) ,其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亦明显增加 (P <0 .0 0 1) ,而 2组间的血管内径并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IMT增厚 ,且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 ,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同时支持超声能在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之前发现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对 39例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及 2 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 ,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内径 (r)、IMT/ r比值和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 (FMD)。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 IMT及 IMT/ 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增大 (P<0 .0 5) ,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下降 (P<0 .0 5) ,尤以高血压并脑梗死组改变更明显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老年高血压尤其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 ,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 IMT和肱动脉 FMD这两项指标对高血压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正常高值血压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内皮功能(F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08-12湘雅医院体检中心正常高值血压者104例,根据动态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分为杓型组(55例)和非杓型组(4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FMD及颈动脉IMT。结果正常高值血压动态血压呈杓型及非杓型各占52.9%及4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IMT大于对照组[(0.74±0.06)、(0.75±0.06)比(0.47±0.05)mm],FMD值小于对照组[(8.07±1.18)%、(5.89±0.93)%比(13.78±1.98)%,均P<0.05],其中杓型组FMD大于非杓型组。FMD与IMT呈负相关(r=-0.843,P<0.01)。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存在血压节律异常、IMT增厚及FMD减退,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者FMD损害较杓型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测定43例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行异性标志物NO、ET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与20例正常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高血压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明显减弱,NO明显低于对照组,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Ⅱ期及Ⅲ期颈动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试验组),并纳入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非洛地平口服直至24 w动态血压监测平均收缩压≤130 mm Hg,在治疗前后监测24 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2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试验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IMT、MCP-1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2PA、FMD及NMD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经非洛地平治疗24 w后,试验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MCP-1和PAI-1明显降低,t2PA明显升高,颈动脉IMT、FMD和N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24 w非洛地平治疗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合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能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内皮功能(FM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FMD与CRP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42例。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RP浓度,B型超声检测IMT及粥样斑块,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结果高血压组CRP浓度、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CRP增高,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FMD的减低,CRP逐渐增大。CRP与IMT的相关系数为r=0.201(P〈0.01),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CRP与FMD的相关系数为r=-0.693(P〈0.01),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RP浓度与FMD、IMT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CRP与IM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CRP与FMD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降低CRP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d,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者,增加剂量至5mg(2.5mg/次,2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晚,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IMT、血压、空服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TG、TC、LDL-C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的IMT(0.76±0.07)mm,与治疗前(0.95±0.07)mm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0.97±0.05)mm、(0.84±0.06)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糖、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更好的延缓颈动脉IMT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T2DM患者80例(其中IMT增厚组44例、IMT正常者36例)及正常者对照组(36例)的血清Ang-2及其Tie-2受体、VEGF的血清水平.结果 T2DM患者IMT增厚组Ang-2及VEGF血清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T2DM患者IMT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Ang-2为4.62ng/ml比2.83ng/ml和1.71ng/ml,P值分别<0.05,<0.01);(VEGF为297.5pg/ml比182.1pg/ml和97.4pg/ml,P值分别<0.05,<0.01);T2DM患者IMT正常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ie-2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DM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VEGF、糖尿病病程、收缩压、Ang-2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0.29,0.24,0.22,均P<0.05);Ang-2与VEGF及Tie-2强相关(r值分别为0.42,0.41,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VEGF与T2DM患者IMT独立相关.结论 血清Ang-2及VEGF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提示Ang-2和VEGF可能是导致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 45例、高血压控制组 35例和高血压未控制组 36例 ,使用美国产CVProfilorDO 2 0 2 0动脉测试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 [大动脉弹性 (C1 ) ,小动脉弹性 (C2 ) ],美国产HP5 5 0 0超声多普勒高分辨率 7 5MHz扫描探头测量颈动脉IMT和血管内径变化。结果 高血压未控制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 ,与高血压控制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后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颈动脉内径在高血压未控制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与控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三组间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脉压 (PP)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C1 和C2 均低于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 (P <0 0 1) ,后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的SBP、PP均与C1 呈负相关 (r= 0 314,P <0 0 5 ;r = 0 4 82 ,P <0 0 1;r = 0 342 ,P <0 0 5 ;r= 0 384,P <0 0 5 ;r = 0 315 ,P <0 0 5 ;r = 0 36 5 ,P <0 0 5 )。对照组颈动脉IMT与C1 呈负相关 (r = 0 36 9,P <0 0 1) ;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的颈动脉IMT与C2 呈负相关 (r= 0 4 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13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CRP、UA、补体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 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各组间CRP、UA、C3水平. 结果 高血压3级患者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者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CRP、UA、补体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UA、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颈动脉内膜异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UA、CRP和补体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CRP、UA浓度与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