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疟疾高发区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监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采取不同灭蚊措施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DD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结果 省氰菊酯浸帐灭蚊1年、3年和DDT滞喷酒灭蚊3年的地区,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分别为83.8%,83.7%和64.7%,为初步抗性群体,LT60分别为8.69,7.48和9.87min,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分别为76.5%,57.0%和79.0%,为  相似文献   

2.
为同步比较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和二二三防制疟疾媒介的效果,我们选择盱眙县的桂五、木店、马坝三个乡作为观察区,分别采用溴氰菊醋、二氯苯醚菊酯浸帐和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并以环境条件相似的黄花塘乡作对照.材料和方法1 药物和剂量2.5%溴氰菊醋,罗素优克福公司(法)提供,剂量为15mg/m~2;33%二氯苯醚菊酯,南京制药厂提供,剂量为200mg/m~2;50%二二三,昆明农药厂提供,剂量为2g/m~2.2 处理方法2.1 蚊帐浸泡 根据蚊帐大小分发药品,由村民自己将蚊帐浸泡,达到药液在蚊帐上湿而不流,蚊帐阴干后备用.桂五乡溴氰菊醋浸帐12779顶,浸帐率93.11%.木店乡二氯苯醚菊醋浸帐11086顶,  相似文献   

3.
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方法在疟疾暴发流行点,以1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15mg/m^2帐面的剂量,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结果浸帐后连续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0.00%和99.93%。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1999年)的21.01%下降至2001年的1.38%。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人类应用杀虫剂防制蚊虫已有70年历史。40年代初二二三问世后,在全球范围内均作为灭蚊的主要杀虫剂,但不到10年就发现蚊媒对二二三的抗药性成为灭蚊的主要障碍。我国在5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使用有机氯等合成杀虫剂防制蚊虫,抗药性亦随着杀虫剂用量的增长和品种的发展而演变。目前,库蚊抗药性的监测和研究报道较多,但有关嗜人按蚊抗药性的监测和研究较少[1~6]。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监测是目前灭蚊防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嗜人按蚊区,进行杀虫剂敏感性测试,包括WHO推荐的区分剂量和LT50或LC50测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定期监测,了…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成蚊前期发育规律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蛟和嗜人按蚊是我省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有关蚊虫成蚊前期发育规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嗜人按蚊的资料.为此,我们在盯眙县马坝乡对当地中华和嗜人按蚊成故前期发育规律作了比较观察.材料与方法1 蚊虫 从马坝乡农家人帐内捕捉饱血按蚊,携回实验室单管饲养,待其产卵,以卵船面宽窄定种.用同批中华和嗜人按蚊卵作实验材料.2 实验室综合条件 温度26℃±3℃,相对湿度 75%±10%,每日用日光灯光照 12h,实验用PH7.2的隔夜井水,饲料为兔肝粉和酵母粉.3 卵期实验 将中华和嗜人按蚊卵在室内经胚胎发育30h,计数后分别置于孵育缸内孵化,每天定时记录1次孵化情况,连续观察10d.4 幼虫期实验 自孵化缸内挑出中华和嗜人按蚊一龄幼虫分别置入饲养盐内,加上底饲料(兔肝  相似文献   

6.
我省历年普遍使用2.5%溴氰菊酯灭蚊,防疟效果显著。为节省费用,1990年我们在红星乡用英国生产的5%氯氰菊酯乳剂,喷洒蚊帐10779顶,喷帐率92.71%,受药量10mg/m~2。以未灭蚊的建设乡作对照,效果如下。蚊虫密度灭蚊前观察3次,计均值,灭蚊后5-10月,每月观察1次,每次于清晨捕捉40顶蚊帐内的全部蚊虫。用相关密度指数计算下降率。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的下降率分别为91.1%,100%和85.9%,每次捕获的骚扰阿蚊数量较少,下降率为-8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 方法 在疟疾暴发流行点 ,以 12 .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 15mg/m2 帐面的剂量 ,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 ;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 ;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 结果 浸帐后连续 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 0 .0 0 %和 99.93 %。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 ;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 ,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 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 ,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 ,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 (1999年 )的 2 1.0 1%下降至 2 0 0 1年的 1.3 8%。 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 ,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灭蚊抗疟九年效果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成都市1987-1995年连续9年在47万余人口30个乡范围内以溴氰菊酯喷浸蚊账灭蚊抗疟的效果,采用剂量为9.6-12.8mg/m^2,共处理蚊帐近60万顶,处理率达97%以上,使嗜人按蚊密度和叮人率下降97%以上,学龄儿童疟原虫率和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降至0,疟疾发病率下降98.44%,其中14个乡疟疾病例为0,成为建国以来疟疾处于低度流行时期。  相似文献   

9.
盱眙县位于北伟32°43’—33°12’,东经118°14’-118°54’。全县辖24个乡(镇),总人口70余万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传疟媒介有中华按以和嗜人按蚊,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80年代中期,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范围内采用了药物灭蚊和传染源查治并重的策略,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1传疟媒介调查1.1嗜人按蚊分布药物灭蚊前的1981-1985年,调查24个乡(镇)的220个行政村,发现184个有嗜人按蚊分布,共捕捉按以22514只,其中,中华按以18562只,嗜人按故3952只,嗜人按蚊构成比为17.55%。1.2嗜人按以与恶性疟传…  相似文献   

10.
持续使用DDT滞留喷洒3年后媒介按蚊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南麓,1987年在疟疾发病较高的中华按蚊疟区,发现有嗜人按蚊分布,1989~1991年采取了DDT滞留喷洒灭蚊的抗疟措施。为了解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在持续的DDT选择压力下的敏感性状况,于1998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1.1 杀虫剂来源和药膜滤纸制备 PP′DDT标准品由成都化学试剂厂提供,按WHO标准[1]制作药膜滤纸,分别含PP′DDT0.089g/m2、0.178g/m2、0.357g/m2、0.714g/m2和1.428g/m2(浓度0.25%、0.5%、1%、2%和4%)。1.2 蚊虫来源 现场采集吸血按蚊,根据成蚊中足基节淡色鳞簇和腹侧膜“T”形斑的有无,卵…  相似文献   

11.
拟菊酯类杀虫剂是 2 0世纪 70年代引进的高效杀虫剂 ,重庆市 80年代用于疟疾传播媒介防制 ,对控制疟疾流行发挥了显著效果。 90年代初 ,我们作了中华按蚊对该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 ,显示已具有初级抗性 [1 ] 。为了解我市中华按蚊对拟菊酯类杀虫剂抗性变化现状 ,我们于 2 0 0 1年 8月检测了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二氯苯菊酯的抗药性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蚊虫来源在连续应用溴氰菊酯 2年以上的地区采集按蚊 ,产卵后鉴定蚊种 ,以中华按蚊卵孵化饲养至羽化第 1代成蚊备1.2 药纸制备溴氰菊酯和二氯苯菊酯纯品由广东省寄生…  相似文献   

12.
二氯苯醚菊酯浸泡蚊帐灭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887年在广西宜山县现场和上海实验室内进行二氯苯醚菊酯(以下简称氯菊酯)浸泡蚊帐灭蚊试验,在现场选择3个自然村,分别用10%和25%氯菊酯乳剂按0.5g/m~2剂量浸泡蚊帐。两年结果表明,氯菊酯浸泡蚊帐后,人房内蚊虫密度迅速显著下降,灭蚊效果良好,残效期长达15个月,对人安全,使用简便,值得在疟疾流行区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 ̄90%,浸帐后试验疟病发病率可减少64.7% ̄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的费用为0.244元/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成都市1987-1995年连续9年在47万余人口30个乡范围内以溴氰菊酯喷浸蚊帐灭蚊抗疟的效果.采用剂量为9.6-12.8mg/m2,共处理蚊帐近60万顶,处理率达97%以上。使嗜人按蚊密度和叶人率下降97%以上,学龄儿童疟原虫率和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降至0,疟疾发病率下降98.44%,其中14个乡疟疾病例为0,成为建国以来疟疾处于低度流行时期。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传疟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连续多年采用菊酯类杀虫剂处理蚊帐灭蚊后媒介按蚊的抗性情况.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全国蚊类抗性监测网提供的区分剂量法来判定抗性级别.结果连续采用菊酯类杀虫剂处理蚊帐5年以上地区的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均已产生初级抗性,5年以下地区中华按蚊对这两种杀虫剂尚未产生抗性;连续灭蚊5年以上地区未捕获嗜人按蚊,5年以下地区嗜人按蚊对菊酯类杀虫剂仍较敏感.结论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尚未产生抗性,中华按蚊虽已产生抗性,但抗性水平仍较低,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应注意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按蚊叮人机会的大小 ,对疟疾流行有密切关系 ,按蚊吸人血频数的高低 ,又受着人群防蚊条件的影响。我们于1 988年 5-1 0月在双流县公兴乡 (灭蚊区 ) ,兴隆乡 (对照区 ) ,于溴氰菊酯灭蚊前后观察按蚊密度和叮人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观察方法灭蚊区用 2 .5%溴氰菊酯乳剂 1 0 0 ml加水 1 0 L,喷洒蚊帐 ,每 1 0 0 ml乳剂喷洒 1 6顶蚊帐 ,每帐平均 1 3 m2 ,受药量为 1 2 mg/ m2 (纯品 ) ,喷洒时间从 4月至 5月 ,共喷洒蚊帐 1 2 2 1 0顶 ,占蚊帐总数的 95.1 7% ,对照区未喷哂。在公兴乡湾河村 6社 ,选择 3 5顶蚊帐 ,定人定时在人房蚊帐内捕蚊…  相似文献   

18.
二氯苯醚菊酯500mgai/m ̄2浸泡PVC网(孔径为0.4cm×1.0cm)和棉纱网(孔径为0.3cm×0.5cm)在实验室的特效生物测试结果显示,浸后17个月内对中华按蚊的毒杀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2.1%和87.9%。上述两种网分别在实验小屋悬挂窗、门和窗阱出口处对蚊媒的毒效显示,PVC网浸后2~219d对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0.4%和73.7%,减少两种蚊媒吸血率约10%,有明显的阻止蚊虫侵入小屋内的作用,减少两种蚊媒入屋率分别为63.2%和70.4%;棉纱网浸后1~219d对上述两种蚊媒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0.5%和73.9%,减少吸血率约15%,减少两种蚊媒入屋率分别为79.3%和65.3%。若浸药网只挂于蚊入口处窗和门上,而不挂于窗阶出口处时,对该两种蚊媒的死亡率较低约为20%,但仍可见减少蚊虫入屋率约65%。试验结果表明:无论PVC网还是棉纱网,只要孔径适宜,浸泡二氯苯醚菊酯后对蚊媒均有毒杀、兴奋驱避、减少吸血率和明显阻止蚊虫侵入屋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拟除虫菊酯作为灭成蚊剂已受到重视,而用作灭蚴剂的效果和持效知道的尚不多。Pydrin和二氯苯醚菊酯通常用于各种农业或牲畜害虫,但是有希望象溴氰菊酯那样用于杀灭成蚊。由于防制成蚊的杀虫剂一般亦用于幼虫防制,为了了解这些杀虫剂对蚊蚴的效果,1978年在斯图加特的稻田实验分站进行此项试验。每公顷杀虫剂使用剂量:Pydrin2.4EC(浓缩乳剂)5.6g,澳氰菊酯2.5ECO.56g和二氯苯醚菊酯25%WP(可湿性粉剂)5.6g,作比较的双硫磷为17.9g。试验田均按随机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9年8~10月,在沧源县班老乡进行了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现场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区概况沧源县班老乡有6个行政村,选取上班老行政村的1~4社为浸帐区,人口816人;5~8社为对照区,人口663人。两区居民绝大多数为佤族,经济、文化落后,多居住在人上牛下、以竹笆为墙的草屋内,多数人无使用蚊帐的习惯,人均帐为1.8人一顶,并有夜间露宿的习惯。该村以山地为主,水田较少。溪河水少,水质清凉,为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1988年该乡发生疟疾暴发,全乡疟疾病人数741人,为近年来发病最高年。(二)杀虫剂及浸帐方法实验所用敌杀死为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生产。以15mg/m~2(有效成分)预先计算好每顶蚊帐的吸水量和敌杀死用量,将蚊帐浸泡后晾干使用。浸帐使用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