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在分析下颌不对称畸形中的作用。方法:人头颅骨标本5具,常规方法分别拍摄有钢珠标志和无钢珠标志的头颅标本的X线后前位定位片(PAC)和曲面断层片(Pa)。选取25例下颌不对称畸形患者的PAC和Pa。分别测量颅骨标本实体、颅骨标本的PAC和Pa、以及患者的PAC和Pa中的髁突长、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对颅骨标本测量项目的实际值和相应的影像测量值进行相关性检验,比较25例患者PAC和Pa的相应测量值的差异指数,用图表观察不同测量者测量同一样本所得测量结果的离散度。结果:当颅骨标本有钢珠标志时,其大部分影像测量值与实际值显示很强的相关性(0.96~0.99,P<0.01)。当颅骨标本无钢珠标志时,Pa测量的髁突长和下颌升支长与实际值有很强的相关性,PAC所测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与实际值的相关性降低,髁突长无法测量。不同测量者测量下颌升支长时,在Pa所测的可重复性要比在PAC所测者高,测量下颌体长时,在PAC所测的可重复性则比在Pa高。结论:PAC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较有价值,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的作用有限;Pa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的价值不高,但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有确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比较半侧颜面短小(HFM)畸形患儿下颌骨非病变侧与正常下颌骨的形态差异。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HFM畸形Ⅱb及Ⅲ型患儿(1岁以下)三维CT数据,以同时期同年龄段16例无颅颌面畸形的儿童下颌骨CT为对照。对CT数据进行抽提三维模型,绘制非病变侧下颌骨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对投影进行标点,转化为坐标数据导入MorphoJ进行典型变量分析。将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模型同正常组下颌骨模型三维叠印,显示患者组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形态特点。 结果患者组典型非病变侧典型下颌骨同正常组典型下颌骨三维叠印提示,患者组非病变侧髁突向内偏曲,升支后倾,体部略外展,颏部略向前突。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在水平面投影(马氏距离=6.472 9,P<0.001;普氏距离=0.047 7,P=0.026 2)和矢状面投影(马氏距离=6.422 7,P<0.001;普氏距离=0.059 6,P=0.000 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水平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颏部向对侧偏斜,颏部与体部交界区弯曲度较大,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转;矢状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体部-升支弯曲度减小,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 结论HFM畸形患儿非病变侧较正常组差异明显,表现为颏部延长、颏部与体部交界区水平弯曲度较大、体部-升支矢状弯曲度减小、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等变化。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内弯骨折手术复位方法很多,但都是在分离下髁状突,在离体情况下将髁状突复位固定。作者介绍一种不分离髁状突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4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左耳屏前疼痛,张口受限,(牙合)关系错乱,下颌骨X线正侧位片显示左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呈水平内弯。手术方法:左颌下切口,显露下颌骨升支到乙状切迹及骨折断端,可见到髁状突,但不能夹住使其复位。用骨锯从骨折断端垂直向下到下颌角纵形截开下颌骨升支,并取出升支后缘骨质,用钳子很容易伸入夹住髁状突,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下颌骨部分缺损自体游离髂骨移植修复后植骨块的吸收情况。方法 对26例下颌骨部分缺损植骨修复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记术后不同时期的下颌曲面体层片,测量并比较植骨块近远中及中点附近骨高度的变化;比较保留与摘除髁突后,以植骨块重建升支的高度变化。结果 髂骨植入3个月内已发生吸收改建,术后6个月内吸收较快,植骨1年以后骨块高度基本稳定;骨块远中端吸收程度重于近中端;对于下颌骨缺损包括升支的病例,摘除髁突者比保留髁突者的升支高度明显降低。结论下颌骨缺损自体游离髂骨移植术后骨块的吸收重建,术后6个月为活跃期,6~12个月后吸收与重建趋向平稳;下颌骨缺损涉及升支区域时,应尽量保留髁突再行植骨,以避免升支高度的严重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下颌骨髁突及升支垂直向对称性。方法: 取2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实验组,25例同年龄正常牙合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对下颌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及髁突与升支高度和(CH+RH)进行测量分析及不对称指数计算,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与患侧下颌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与对照组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存在不对称畸形,患侧明显小于健侧,且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牙合人群比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侧或部分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升支高度和下颌骨髁状突运动的变化。材料和方法:3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保留髁状突的下凳骨部分切除、自体骨移植或病变骨冷冻再植整复组,B组为未保留髁状突组,术后通过X线检查评价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髁状突运动障碍。主要有升支高度降低、髁状突水平运动和转动能力降低,且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B组改变大于A组。结论:下颌骨缺损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保留髁状突时所受影响要明显小于未保留髁状突组。因此保留髁状突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术后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仔细记录面形、张口受限、面神经损伤及殆关系紊乱情况,手术前后X线曲面断层片对照骨折复位与愈合殆状况。结果:髁突骨折X线复查骨折解剖复位率达94.9%,张口受限3例,错殆1例,钛板断裂1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8例。结论:成人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量因髁突肥大而接受髁突高位切除术患者的术前、术后面部软/硬组织偏颌指数(AI),观察软/硬组织偏斜改善的关联。方法:接受单侧髁突高位切除术的髁突肥大患者15例,观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软组织耳屏前点、下颌角点(Go’)、颏点(Me’)与面中线和Go’-Me’,及硬组织髁突外侧点(Col)、下颌角点(Go)、颏点(Me)和Go-Me的距离。计算得出对应AI值。结果:手术前后测量值配对t检验。经耳屏前点与经髁突外侧点AI值相关系数r=0.933,下颌角(AI)r=0.984,下颌骨体(AI)r=0.997,颏点偏移r=0.997,下颌升支(AI)r=0.645,仅耳屏前点(AI)P>0.01。结论:单纯的髁突高位切除术可有效的改善偏颌畸形;面部软组织偏斜的矫正与硬组织的矫正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面部软/硬组织下颌升支偏斜的改善不完全等效。  相似文献   

9.
文通过测量66例儿童与成人全颌曲面断层片左右侧髁突及下颌角点至前鼻棘中点的距离,对Angle's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骨及左右侧髁突的对称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ngle'sⅡ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骨及左右侧髁突的对称性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的趋势。因此,Angle'sⅡ类错牙 合畸形患者应进行早期治疗,必要时应实行双期矫治。  相似文献   

10.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上较常见 ,其治疗一般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内固定治疗。我科自 1996 10~至1998 12对 11例髁状突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0~ 5 8岁。11例中左侧 6例 ,右侧 5例 ,单纯髁状突骨折 4例 ,合并正中骨折 4例 ,合并对侧颏孔区骨折 1例。合并对侧下颌角骨折1例 ,同侧下颌角骨折 1例。 11例均有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 ,偏牙合畸形及中度以上开口受限 ,术前均经颌骨曲面断层片 ,X线平片或螺旋CT检查证实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探讨CBCT影像与螺旋CT对颞下颌关节成像大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研究CBCT在颞下颌关节检查成像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名成人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为健康关节志愿者在同一时间行CBCT与螺旋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CBCT与螺旋CT二者重建的解剖形态影像基本一致。受检者的影像均可较清晰再现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及相对位置关系。结论:比较证实CBCT能准确反映颞下颌关节解剖形态,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实用简单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方法,用于指导牙种植手术,以获得准确的定位和修复效果。方法:首先制取缺牙区牙列模型,排牙,制作透明树脂模板,在石膏模型上选取植入点,然后按照预计种植方向放置导向用套管,光固化树脂固定,患者戴入口内后拍摄CT,根据三维CT信息计算是否需要修改以及修改的量,然后对导向套管进行修改使之成为最终种植模板,以此模板进行种植手术。结果:以三维CT信息引导下的种植模板为种植体的植入和修复提供了客观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结论:含有三维CT信息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简单,定位精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髁突经咽侧位X线片可以清楚显示髁突骨质的微细结构,以往本片位的摄影方法X线源与患者皮肤的踊跃过近,皮肤辐射计量较大,本文研究出长焦距髁突经咽侧位的摄影方法,在X线源距皮肤20cm以上前提下,所拍摄影像可满足诊断要求,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方法:在对100例成年患者定位头颅正侧位片测量分析基础上计算出适合大多数患者的最佳入射角,向头侧倾斜5度和向枕侧倾斜5度,依此制作长焦距定位摄影架,并进行20例(40侧)临床病例的照片图像显示效果评定和重复性检验,将这组病例的结果与20例(40例)短焦距摄影方法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长焦距髁突经咽侧位片摄影效果与短焦距摄影片效果比较,甲级扯率从65%提高到72.5%。重量性比较结果与短焦距摄影方法基本相同,结论:将传统髁突经咽侧位改为长焦距摄影,可降低X射线对患者的照射剂量,使其达到国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由于使用了定位摄影架,本方法可使摄影技术难度下降,易于被初学者掌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在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颌面部肿瘤病人通过双源CT检查,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结果,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肿瘤部位与周围神经、血管、软组织及硬组织关系均与双源CT检查结果一致。结论:双源CT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的特点,在工作站上三维影像可以任意旋转和切割,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与周边血管、神经、软组织及硬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应用微创技术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双侧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患者91例,同一患者双侧分别随机采取微创技术或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阻生智齿,比较两组的拔牙时间、术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及术后水肿和痛疼情况,按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行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拔牙方法相比,微创拔牙技术拔牙时间更短(P<0.05),术后疼痛及水肿反应较轻(P<0.05),患者更愿意接受。结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相比,微创拔牙技术效率更高,术后反应更轻,患者更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使用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将传统X线片转化为数字图片并进行增强处理后是否能提高其可判读性。方法:使用三种不同测量方法,以相同的参照点测量同一组种植体周的骨高度,对三组测量结果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不同测量方法所得数据的差异。结果:单反相机翻拍组与CT测量组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而传统直接测量法所得结果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传统直接测量法测量成像不佳的X线片时结果可靠性不高,将其用数码相机翻拍,进行数字增强处理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可判读性,有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强下颌严重低平牙槽嵴的老年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固位、稳定的方法。方法:对在我科就诊的59例患者采用一些特殊的改良型方案进行下颌全口义齿修复用以增强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效果,对比改良型与传统型方法设计、制作的两副下颌全口义齿,并采取问卷的形式获取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在我科就诊的59例患者对比改良型与传统型方法设计和制作的两副下颌全口义齿使用后,对于改良型方案81.36%(48例)患者作出"满意"评价,18.64%(11例)认为"有改善",没有"无差别"病例。结论:所采用的特殊改良型措施可有效增强下颌严重低平牙槽嵴全口义齿修复的固位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机械耳点和解剖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两点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方法:选择正畸初诊患者124例,男42例,女82例,平均年龄11.3岁.用西门子Orthophos3型X光机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机械耳点最上缘为原点,以FH平面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全部病例两耳点位置关系描记于同一张描图纸上.结果:①解剖耳点和机械耳点的完全重叠率仅为20.1%;②.两点间相对位置关系有4种表现形式;③.解剖耳点多位于机械耳点后上方,散布于90°~150°范围内,距机械耳点最大垂直距离为15.1 mm,最大水平距离9.0 mm,平均向后2.3 mm,向上8.9 mm,平均距离9.2±3.89 mm.结论:外耳道的解剖结构决定了解剖耳点与机械耳点的不一致.在临床中,要根椐选择分析法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耳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曲古抑菌素A(TSA)与5-杂氮脱氧胞苷(5-aza-2’)联用治疗口腔鳞癌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TT法研究TSA及5-aza-2’单独作用于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后,对其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低剂量的TSA及5-aza-2’联用,运用MTT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对口腔鳞癌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TUNEL法检测低剂量的TSA与5-aza-2’配伍后是否能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发生凋亡。结果:Tca-8113对TSA及5-aza-2’都呈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与单独运用低剂量的两种药物比较,低剂量的TSA及5-aza-2’联用可以使两种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显著增强,并明显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发生凋亡。结论:5-aza-2’可以有效增强口腔鳞癌细胞对低剂量TSA的敏感性,在体外实验中呈现了较好的抗癌效应,TSA与5-aza-2’的配伍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治疗领域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颈动脉三角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及明确肿瘤与颈动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的19例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和4例颈动脉体瘤的MSCTA影像学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均能提供高分辨率、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准确显示肿瘤实质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MPR能提供神经鞘瘤瘤体精确的影像,但与血管的关系显示较差;MIP和VR则能直观地显示颈动脉影像及其移位情况。MPR和MIP能从不同观察面显示颈动脉体瘤的实质情况,同时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VR是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成像方式,能提供精确的瘤体与动脉的关系,如瘤体包膜与血管外膜的关系等。联合应用MPR、MIP和VR技术,能提供敏感精确的影像。结论:MSCTA后处理技术能为神经鞘瘤及颈动脉体瘤提供高质量的诊断信息,有效鉴别肿瘤;同时其能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三维关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