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诊断病例、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进行抗体测定.采集临床诊断病例血液和鼠、蛙、猪肾、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 [结果]2005~2008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1316例,死亡11例,除攀枝花市、德阳市、甘孜州和阿坝州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自然人群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州群为主,宿主动物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 [结论]近几年我省钩体病处于最低发病水平,主要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病人感染主要菌群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稳定.但培养分离出钩体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高山姬鼠,而不是黑线姬鼠.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需密切注意主要传染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1990-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浙江省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1990—2005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例5653例,死亡68例,各地市除舟山外,其余各地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感染秋季群的构成比2000年以后较1990—2005年有较显著的上升,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一起成为主要菌群。继1996—1997年龙游县赛罗群钩体病疫情暴发后,2002年浙江省又在蛙血清中检测到赛罗群抗体阳性。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化,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建德市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orthof培养基和暗视野显微镜(DGM)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生长,并做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从77只青蛙标本中分离到钩体菌3株,阳性率为3.90%,均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青蛙是我市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宿主,黄疸出血群是宿主动物感染的主要菌群,与1989年监测资料,未发生菌群更迭现象。虽然连续12年无病例发生,仍需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1997年开展了人群病原学、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疫情监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全省监测点调查及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1.2血清学试验无菌采集各监测点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3~5ml,用MAT法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双峰县近3年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7年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进行钩体病的监测,收集钩体病疫情资料,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及开展对健康人群与病例的血清学监测。结果双峰县钩体病疫情在2007年突然升高,波及范围广,且鼠密度、宿主动物的带菌率也突然升高,病例血清学分型和宿主动物菌群均为黄疸出血群。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在60%左右。结论双峰县钩体疫情的升高与鼠密度、宿主动物带菌率可能存在关联,但需要进一步长时间的监测观察,同时应提前监测,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及时预警疫情。在疫情低发的情况下,仍应采取灭鼠和提高免疫力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8.
我县于1974年发生首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1981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1987、1989年曾出现暴发流行,其中1987年发病率高达58.66/10万,病死率1.69%,是严重危害我县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钩体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规律及防制措施,我们在开展人间疫情监测的同时,于1992~1997年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监测点的选择:按地理景观、海拔高度及疫情,选择杨府、怀仁、下各、白塔、朱溪、横溪等6个乡镇(按1992年建制)为流行区监测点;淡竹、溪港、陈岭等3个乡为非流行区监测点。2.标本采集(1)鼠类:活鼠标本在流行区用鼠笼捕获采集颈动脉血,处死后即作肾组织培养;死鼠标本分别捕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 2 0世纪末浙江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进一步落实钩体病防制措施 ,我们于 1997~ 1999年间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 3~ 5ml,用MAT法检测抗体 ;同时无菌采血 1~ 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 (3)鼠类来源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63—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开展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县19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南部在永兴镇、临江镇和莲塘镇,北部在忠信镇、管厝乡和仙阳镇。流行强度年平均发病率为7.75/10万,病死率4.6%。病人数有3个高峰:1966年、1975—1976年和1989—1992年。钩体疫源地属于自然疫源地型。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多呈散发,局部暴发流行主要是稻田型,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型为多。[结论]本调查阐明了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及菌型变迁情况,今后应开展多价菌苗预防接种及和以灭鼠和管理畜类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改造疫源地。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及早发现和救治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结果 磐安县2009-2012年共报告5例钩体病例;共检测40份鸭血清,阳性8份,其中56601群钩体抗体6份,56608群2份;共检测439只鼠形动物,分离到14株钩体,均为56601群;共检测鸭肾80份、青蛙肾390份、猪肾244份、牛中段尿160份,未检出阳性.结论 磐安县宿主动物中钩体广泛存在,并可能发生疫源地流行菌株变化,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本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加强防治,制定控制对策,我们于1997~1998年选择近三年均有钩体病人发生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以及全县钩体病疫情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并经个案调查、血清抗体测定,按全国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人口资料等基础资料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传染源调查:(1)鼠密度、种群组成及带菌率:每年5月下旬、9月下旬(即流行前期、流  相似文献   

13.
常山县1991~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991年曾在我县爆发,共有252人发病,严重危害我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查找传染源,预防和控制钩体病发生,从1991年开始开展钩体病宿主动物监测,对病例、牛、鼠、蛙、鸭等进行钩体分离培养。经过连续16年(1991-2006年)监测,探索其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菌群,并采取以选用相对应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制策略,2005—2006年2年未发现钩体病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5.
武平县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老疫区。近年来再度发生较大程度的流行。1987和1988年全县发病率分别为141.90/10万和162.51/10万。经病原和血清学调查证实,当地人群及动物的流行菌株群和血清群已发生较大变动。由于既往使用的菌苗株与近年来的流行株群别不符,1989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了符合当地流行菌群的丙五价钩体菌苗。为了对这批菌苗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作出评价,我们于1989年5~12月在武平县系统地观察了接种该苗的反应、免疫及流行病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2008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做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型). 结果有效培养鼠肾334份,总感染率为1.80%.湘潭县、沅江市的宿主动物钩体感染率分别为4.55%、2.56%(P<0.05).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0.51%、4.48%、4.35%(P<0.05).6株钩体分别是赛罗群1株、秋季群2株、澳洲群2株、爪哇群1株.蛙肾和猪肾中未能培养出钩体. 结论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密度和感染率差异较大,菌型以秋季群和澳洲群为主,因此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我省曾多次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造成巨大损失。为厂解和掌握我省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特点和规律,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本病流行,我们分析研究了有关资料。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全省各监测县市调查资料和浙江省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2鼠类来源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鉴定鼠种,用背式法解剖取双肾,分离培养病原体。1.3其他动物各监测点收购带完整包膜的猪、牛、犬、鸡、鸭双肾;捕蛙,用背式法解剖取双肾,接种培养病原体。1.4血培养采集医院病人急性期血l~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1.5菌株鉴…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经破损皮肤进入人体,污染水或食物亦可经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上高县是钩体病疫区,曾暴发了几次大的流行,2005年列为国家监测点,2006—2009年,笔者对该县钩体病宿主动物进行了带菌情况监测,并对300名健康人群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按全国本病监测方案,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324株钩体分属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2株。结论: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81.48%。趴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本病主要传染源,水牛是七日热群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由于省内具有不同的地理区划,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同,因而钩体病流行特征、菌群分布、流行形式及宿主动物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