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隔型肺癌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探讨与其他纵隔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要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分别经手术、穿刺、尸检和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CT资料。手术证实12例;尸检肺癌2例;CT定位经皮针吸活检24例。结果病理类型:鳞癌23例,腺癌7例,小细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6例。CT主要表现:纵隔内或跨纵隔胸膜内外肿块,单侧,分叶状,与纵隔胸膜分界不清,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螺旋CT增强检查纵隔型肺癌的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大多能够正确诊断,并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及比邻结构,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术前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纵隔型肺癌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提高其认识和诊断水平,以减少误诊。方法搜集23例纵隔型肺癌病例,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X线共同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肺癌伴有肺门增大或肿块、肺不张及其引起的局部肋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气管移位,邻近肺叶有不同程度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胸膜下纵隔型肺癌还表现为轮廓分叶、毛刺征。隐匿型纵隔型肺癌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结论纵隔型肺癌的共同X线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较易于诊断,周围型肺癌和隐匿型肺癌由于缺乏这些特点,诊断较为困难,需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加深认识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收集纵隔型肺癌23例,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共同X线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肺癌伴有肺门增大或肿块、肺不张及其引起的局部肋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气管移位、邻近肺叶有不同程度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胸膜下纵隔型肺癌还表现为轮廓分叶、毛刺征。隐匿型纵隔型肺癌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结论纵隔型肺癌的共同X线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较易于诊断,周围型肺癌和隐匿型肺癌由于缺乏这些特点,诊断较为困难,需进一步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CT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及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并与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征象对照。结果肺炎性假瘤多呈圆形,位于肺外围或胸膜下,主要表现有散在结节征(31.58%)、桃尖征(31.58%)和平直征(21.05%),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5.26%);周围型肺癌多呈结节状,主要表现分叶征(55.77%)、毛刺征(40.38%)、血管集束征(50%)和胸膜凹陷征(48.08%),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5385%)。结论多种CT征象综合有助于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和提高肺炎性假瘤术前CT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和60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分别设为肺癌组、肺炎组。均在术前行CT检查,对两组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CT影像特点。结果肺癌组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边缘清晰、深分叶、长细毛刺征、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与左或右肺下叶、短毛刺征、边缘模糊、紧贴胸膜、液化、坏死、局部胸膜增厚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低于肺炎组(P0.05),即两组影像学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是否紧贴胸膜、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无纵隔瘤体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增强CT增加值明显低于肺炎组(P0.05),两组其它征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征象及强化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及特征性,可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有无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0例周围型肺癌中,17例有分叶,14例边缘有毛刺,9例有胸膜凹陷征,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血管集束征4例,空洞2例,空泡征1例,空气支气管征1例,钙化1例,临近胸膜增厚1例,胸水形成3例。结论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主要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洞、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边缘钙化、临近胸膜增厚及纵隔淋巴结增大,综合分析各种征象,可以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纵隔型肺癌与良性纵隔肿瘤的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的局部蔓延主要经支气管粘膜下浸润,可进而向支气管外肺实质或向纵隔、胸膜等处浸润生长。而肺癌中的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早期则侵入淋巴道转移,并直接侵入纵隔,形成纵隔型肺癌,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原发病灶较小而不易察觉,或病灶与纵隔块影重叠,常酷似良性纵隔肿瘤,但纵隔型肺癌和良性纵隔肿瘤之治疗方针及预后完全不同。为此,我们收集表现为病变阴影与纵隔不能分离、基底部较宽、肿块边缘光滑或大部规则无明显毛刺,与纵隔夹角为钝角,经手术或病检证实的纵隔型肺癌36例与原发性良性纵隔肿瘤106例(包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68例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临床资料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切除和纵膈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肿瘤位于肺上叶,50.0%发生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33.3%发生隆凸下淋巴结转移;腺癌、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2.4%和14.3%(P =0.018),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鳞癌的1.73倍(OR值为1.73);淋巴结转移同瘤体大小密切相关,瘤体最大直径在1.0 cm以下、无纵膈淋巴结转移和无胸膜受侵,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尤为显著(P<0.01).讨论 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膈淋巴结清扫,精准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可提高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胸膜壁层受侵肺癌的根治切除及胸膜壁层重建的方法.方法总结了2001年2月~2004年4月作者经历的病例17例.结果整块切除受侵胸膜壁层(包括胸壁、横膈、心包等)和肺癌,同时作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论整块切除受侵胸膜壁层和肺癌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使局部晚期肺癌根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TFE序列在中央型肺癌MRI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3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行T1WI、T2WI、T2W/SPIR及B-TFE检查,比较各种检查序列对中央型肺癌肺门肿块、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纵隔血管受侵、淋巴结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的显示情况。结果 B-TFE序列对纵隔内血管受侵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的显示优于常规T1WI、T2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肺门肿块、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的显示与常规序列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B-TFE序列对中央型肺癌纵隔血管受侵及纵隔内淋巴结的显示具有独特价值,应作为胸部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接收的46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展开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和MRI诊断,对比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效果.结果 46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周围型肺癌19例,中央型肺癌27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13例,鳞癌18例.左肺上叶12例,左肺下叶8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下叶16例.CT、MRI诊断均呈阳性,CT检查可观察到肿瘤的边缘形状不规则,外缘表现为毛刺、分叶状,肺门为结节形状,纵隔淋巴结出现肿大,并存在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征象,增强扫描肿块大多呈缓慢持续上升型不均匀强化;MRI诊断不仅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而且还可观察到肿瘤累及至胸膜、胸壁与胸椎的状况.结论 CT与MRI对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影像学表现有差异,需要时患者可接受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结果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空洞、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毛刺征无关。结论周围型肺癌PCNA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可为阐明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分子机理及临床评价和治疗周围型肺癌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3.
对3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14例,周围型16例),术前应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作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表明,MRI能清楚显示癌灶与邻近纵隔心血管、气管及支气管的关系,能区分肺癌与阻塞性肺炎和(或)阻塞性肺不张之间的信号差异,能显示瘤体内的坏死、纤维化及细支气管充气征。提示MRI能显示支气管肺癌形态,在确定其继发性病变、内部结构及对纵隔、胸膜、胸壁的侵犯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9年2月在本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0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观察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均可见肺门结节状,边缘分叶状或毛刺状,部分欠规则,周围型可见棘状突起,肿瘤与非组织界面毛糙,局部肺纹理侵入肿块,肿块内缘紧贴中纵隔;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病灶远端肺野出现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部分肿块内部可见脂肪线,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癌可见肿块内部可见明显钙化,呈中心性坏死;MRI平扫肺门区肿块边缘毛刺状或分叶状;T_1WI正信号,T_2WI高信号,肿块中央坏死区域明显高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周围肺野改变,部分可见肿块侵犯胸膜、胸椎,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中央坏死区域低信号改变;周围型肺癌可见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均可见肿块内部坏死、液化。与病理结果对照,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2.59%(100/108)、94.44%(102/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征,两者用于诊断纵隔型肺癌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121-123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纵隔型肺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查显示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与中纵隔紧贴3例,贴于后纵隔旁,呈肿块状突出3例,位于前纵隔4例,大小15 mm×13 mm~42 mm×36 mm。肺门呈结节状,癌肿边缘不规则,呈毛刺样、分叶状征象,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且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其中,13例可见内缘脂肪线影,19例无脂肪线影;边缘光滑5例,毛刺15例,分叶12例,5例可见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主支气管旁。病理诊断:肺腺癌5例,鳞癌12例,小细胞癌8例。MRI诊断除前述情况外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其中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中央高信号),且冠状面与矢状面可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后肿块出现明显强化表现。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较均匀强化,9例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点,用于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准确率高,能有效避免及减少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误诊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梁兆煜  何建行 《广东医学》2000,21(4):273-274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胸腔镜对拟手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内探查,作胸膜胸膜、肺门大血管、肺门和纵隔淋巴取材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肺癌患者病理分期。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准确病理分期48例,其中Ⅰ期12例,Ⅱa期8例,Ⅱb期15例,Ⅲa期5例,Ⅲb8例;术前胸腔镜分期后开胸术中发现不相符肺癌分期2例,均为Ⅲb期。结论 胸腔镜对拟行手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内探查,可以明显地提高术前分期的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MRI征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前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PCNA表达与组织分化、瘤体大小、分叶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分期、胸膜凹陷征及毛刺征无关.结论 周围型肺癌MRI表现与PCNA异常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朱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47-147
目的:对8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片回顾分析,探讨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应用。结果: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2cm 68例,≤2cm 12例。有分叶征62例,毛刺征68例,空洞12例,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5例,钙化少见,胸膜凹陷征2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周围结构浸润和肺内转移6例。结论:若CT发现肺部周围结节或肿块有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等应考虑为肺癌。如果同时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周围组织结构被侵犯则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胸膜外径路切除后上纵隔肿瘤5例保定市第一医院胸外科赵惠民,靳传义,陆行亮关键词上纵隔肿瘤,手术,外科;胸膜外径路我院胸外科自1994年6月以来,共收治后上纵隔肿瘤5例,全部采用胸膜外径路予以切除,均顺利地切除了后上纵隔肿瘤。1临床资料1.1术前诊断及...  相似文献   

20.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特点。方法:收集分析15例纵隔型肺癌的临床CT资料。结幂:肿瘤位于上叶8例,中叶2例,下叶5例;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2em者3例,肿块〉2cm者5例,肿块〉3cm者7例;肿瘤密度多呈均匀实质性,少见坏死和钙化;肿瘤边缘:短毛刺征者12例;分叶征者13例;边界清楚者2例;胸膜凹陷征者6例;血管纠集征者5例。结论: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深入观察影像学表现,对纵隔型肺癌可以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