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品种看药品风险管理(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对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对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 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 对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 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效应。方法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对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陈易新  田春华 《中国药物警戒》2007,4(6):321-324,331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以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建立为背景,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阶段特点,重点分析被通报品种的监管历程,并从具体实施的行政举措展示药品风险管理的效应。方法被通报的具体品种为线索,重点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性阐述。结果对被通报品种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当时社会、政策以及工作背景密切相关。结论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渐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1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通报品种(硫普罗宁注射剂和胸腺肽注射剂)为主线,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两品种以过敏性休克为主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过程予以了阐述。结合上述两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监管举措,重点从文献分析的角度,对两品种被通报的缘起及实施相关风险管理措施起到的积极效应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15年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对2001~2015年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通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中国药物警戒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对69期信息通报中被通报的药物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报发布的期数和药品种类呈上升趋势,对不同品种的不同类型ADR,国家采用多种灵活的管理措施来控制药品风险。通报的西药中,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比例最大。69期中被通报的中药有26种,其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尤其受到关注。此外,全球药品的最新安全性信息通报也为我国药品的临床使用风险控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所有通报的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最多,严重ADR以过敏性休克居多。结论:我国的ADR通报工作在指导医药生产、使用单位对于药品风险的认识和管控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如能在ADR通报的基础上,加强高风险品种的主动监测,同时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针对中国的情况制定药品风险管理指南,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药物警戒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5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向阳 《中国药业》2007,16(24):55-56
目的 了解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用Excel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因果关系评价、涉及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一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者居多,涉及ADR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一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14种。结论 应合理使用药物,慎重选择给药途径,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并及时传递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陈鸣  童荣生 《中国药房》2012,(6):558-560
目的: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发布的《ADR信息通报》(简称《通报》)进行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避免一些严重ADR的重复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2001年1月-2011年4月发布的《通报》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就其发布频度、涉及药品类别及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及引发ADR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结果:2001年1月-2011年4月国家ADR监测中心共发布《通报》37期,涉及药品88种,其中化学药75种,中成药13种,分别占85.23%和14.77%;在通报的化学药品中,以抗微生物药占比最大,达40.00%;通报药品中由注射剂引发的ADR与口服制剂引发的大致相当;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受损或过敏反应最多;而引发ADR的原因除药品因素外还与患者个体差异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再评估国家不良反应通报药品的风险水平,总结针对这些药品国家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01-2016年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报道的药品,对通报的每个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赋值,分别计算药品相应的风险分值,并建立药品的风险矩阵。将ADR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平均值的药品界定为高风险药品。结果:在117个通报药品中,有53个药品符合风险评估要求,其中,西药34个(64%),中药20个(38%),注射剂26个(49%)。处于高风险区域药品共计10个,分别是注射用头孢硫脒、盐酸氨溴索注射剂、维生素K1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胸腺肽注射剂、骨肽和复方骨肽注射剂、红花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细辛脑注射剂、脉络宁注射液。目前国家已对28个药品(53%)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28个药品中撤市3个,暂停生产和销售1个,修改说明书的22个。结论:医院和医药专家应有药品风险的概念,建立药品的使用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性案例的收集、描述和汇总日常工作制度,明确药品的预警级别目录,对高风险药品实施重点监测管理,以最小化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