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第一鳃弓作为过渡结构,在牙颌面的发育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以及体外诱导分化成为脂肪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分离培养E9.5 Balb/c胎鼠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以端粒酶原位杂交和BrdU渗入实验检测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规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表面标志,cDNA探针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油红O染色、RT-PCR产物凝胶电泳观察细胞成脂诱导结果。
结果与结论:端粒酶原位杂交和BrdU摄取实验阳性,诱导后细胞表现出典型的脂肪细胞形态,大部分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了脂蛋白脂酶。提示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具有较高的自我更新能力,并可定向诱导分化成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脐带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健康足月产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传代。取传至第9代细胞接种于12孔板内,调整细胞浓度为5×1010 L-1,加入含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抑瘤素的DMEM培养基,诱导28 d。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肝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糖原染色结果。
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80%以上处于G0/G1期,具有良好的生长活性,可在体外稳定传代20次以上;CD29,CD90,CD105,Vimentin呈阳性表达,基本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形态似肝细胞;诱导1周时细胞开始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胶蛋白18、细胞胶蛋白19;诱导3周时开始表达成熟肝细胞标志白蛋白;诱导4周时白蛋白表达增强,且诱导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
结论:从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体外长期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MSO+BHA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DMSO+BHA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神经方向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且NSE、Nestin及GFAP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DMSO+BHA可成功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近几年关于各类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成功报道很多,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细胞、胰腺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各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等。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生长分化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6-04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材料:胎儿脐带血来源于顺产及剖腹产的健康孕妇,由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按5×104/cm2接种,48 h后去除原培养基,PBS洗涤后,第1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ITS的F12培养基诱导2周,第2阶段用含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致瘤素M、ITS的F12培养基继续诱导2周。
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培养的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标志CD34,CD45,CD14;亦不表达CD54,CD49f,HLA-DR;部分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106;强表达CD29,CD44及CD13。诱导4周后,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及tat基因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浆中甲胎蛋白、白蛋白、ck-18均呈阳性;细胞胞浆中出现脂滴及糖原的沉积,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出现双核细胞,初步具备了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结论: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致瘤素M及ITS等多种生长分化因子,可在体外成功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表皮细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的分化及表皮细胞角蛋白表达。
方法:采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CD33、CD34标记物进行鉴定。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30%条件培养基诱导其向表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细胞角蛋白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胚胎骨髓中分离培养得到细胞成分均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后,出现细胞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能发生向表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很低,需进行体外分离纯化和大量增殖。
目的: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纯化、扩增的方法,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得率和扩增率。
设计、实施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进行。
材料:实验动物为6~8周龄清洁级雄性大鼠,体质量130~150 g。
方法:采用改进的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留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尽量将骨周边组织剔除干净,从而减少混杂的细胞;冲洗骨髓腔时,选用2.5 mL的注射器,可以将紧贴骨髓腔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吹洗下来,从而提升获得率;细胞换液时未全部倾去旧培养液,保留了1/4~1/5的旧培养液;采用“二传一” 的方法将两瓶原代细胞分别消化后合为一瓶,保证传代时对细胞数目的要求,能避免细胞过度老化。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光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P1和P5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和碱性磷酸酶对培养进行细胞鉴定。
结果: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 基本上呈梭形或星形。原代培养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基本上三四天传代1次,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于一致细胞基本为成纤维细胞型。流式细胞术证明G0G1期的细胞约占80%以上。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种后第3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 至第五天进入平台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克隆能力降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9阳性,CD45阴性,碱性磷酸酶试验为阳性。
结论:采用改良的的方法获得了大量遗传性质均一、功能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有效地提高了细胞的获得率和扩增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体干细胞在细胞外基质加细胞因子作用下向神经系细胞分化的报道甚少。
目的:根据干细胞巢原理,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系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其定向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的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蛋白分子水平检测,于2007-12/2008-04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产妇自愿捐献的羊膜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维甲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4×107 L-1,同时通过酶-化学法制作膜样基质。设立2 组:诱导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以基础培养基预诱导后,按4×107 L-1接种在膜样基质上,并以神经基础培养基培养2 d,然后替换为含10-3 mmol/L维甲酸、20 μg/Lβ-神经生长因子的DMEM/F12神经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换基础培养基继续培养3 d。对照组除不用膜样基质外,余步骤同诱导组。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学变化,蛋白分子水平鉴定神经细胞表型。
结果:诱导组接种到膜样细胞外基质24 h可见细胞呈球形,紧贴膜样基质,胞体伸出突起,折光性强;第3天大部分细胞突起延伸并相互连接;4~6 d突起形成网状结构且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对照组3 d时见多个突起,4~6 d细胞又恢复纤维细胞形态。预诱导后,两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明显增高,突触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诱导6 d时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突触素表达显著升高(P < 0.01),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1)。
结论:在膜样细胞外基质上,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显示典型神经元特有的形态特征、表达标记。提示应用基质加细胞因子的诱导程序,可以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高效获得神经元前体细胞,并抑制其向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特定环境下体外可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甲状腺细胞分化。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甲状腺细胞的实验方法。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促甲状腺素和胰岛素诱导,以未诱导组为平行对照。利用倒置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诱导培养第7天可见分化细胞中有甲状腺细胞的特有基因如TSHr的表达,第9天检测到分化细胞中甲状腺细胞标记物TTF-1的表达;对照组未见变化。形态学与生物学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培养为甲状腺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用免疫细胞阴性筛选法可以排除造血干细胞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较快的获得具有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群。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用免疫磁珠阳性筛选法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培养。取P2代细胞行成骨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长梭形,3周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表型为高表达CD44+,CD29+和CD166+。在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提示钙化结节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innerv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aste papillae and taste buds, but it is not entirely clear what role, if any, innervation plays in papillae and taste bud formation. Events in taste papilla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ake place almost entirely in utero an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innervation in these events requires a suitable in vitro model. In the past, investigators have made use of various culture techniques to study mammalian taste papillae development in vitro and the role of innervation in this process with varying success. All of these models examined papillae development in isolated tongue or tongue fragments and have lacked the ability to manipulate the innervation of developing taste papillae in these explants. We have established a protocol for an in vitro model of taste papillae morphogenesis using branchial arch explants and roller tube culture methodolog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odel supports the morphogenesis of the circumvallate papilla with an integrated nerve. In addition, the use of branchial arch explants allows the inclusion or exclusion of geniculate and petrosal ganglia to examine directly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nervation on papilla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离培养及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向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 分离新生大鼠的脊髓组织,在含有B27(终浓度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终浓度均为20 μg/L)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出NSCs.用复合诱导因子(10%FBS+5 μmol/L血小板凝集抑制剂+10 ng/mL bFGF+5 ng/m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NSCs分化为雪旺氏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一抗为p75、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结果 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组织细胞nestin染色表达阳性;分离培养的大鼠脊髓来源NSCs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雪旺氏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雪旺氏细胞的表面标志,GFAP、S-100和P75表达阳性.结论 新生大鼠脊髓来源N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氏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胎盘组织作为寻找人类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从胎盘组织中羊膜层分离、培养细胞,因其来源广泛、不受伦理限制等优越性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用酶消化法从羊膜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应用DMEM-LG+20 g/L DMSO+100 µmol/L BHA+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细胞。
结果与结论:可从羊膜组织成功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生长,在体外短期内可以稳定增殖和传代。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面标志,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羊膜组织可以作为干细胞研究以及神经组织疾病细胞治疗的一个全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皮肤标本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提供。两步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组和正常老年人面部皮肤对照组的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成瘤能力。
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经免疫荧光检测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老年人病变条件下的角质形成细胞。日光性角化病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表明,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较同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增殖、迁移和成瘤的能力。实验证实体外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仍具有一定的非典型增生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Franois Auclair Nathalie Valds Raymond Marchand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1996,369(3):451-46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localize selectively the facial nerve branchial and visceral motoneurons in the rat embryo hindbrain. This was achieved by injecting dextran amines into the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on embryos maintained in an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Sprague-Dawley rat embryos 13, 14, and 15 days old (E13, E14, E15) were obtained by cesarean section. Branchial motoneurons were first labeled at E13. They were close to the midline and migrated from rhombomere (r) 4 toward r5 and r6. By E15, they had migrated caudally and ventrolaterally into the former location of r6. Most of them had reached their “adult” position by E15. Another group of motoneurons, the accessory facial nucleus, was found in r4 at E13 and in corresponding regions at later stages. Visceral motoneurons were labeled from the periphery at all stages. At E13, they were mainly in r5 but also in r2, r3, r4, and r6. At E14, most of them had migrated laterally, and, by E15, they were in the prospective parvo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 The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a more rostral one with fibers that made loops close to the midline and a more caudal one with fibers that went directly to the exit.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 show that most branchial and visceral motoneurons of the facial nerve are born in different and specific rhombomeres. Interestingly, developmental genes are expressed specifically in these rhombomeres and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genesis of the facial and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i. © 199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需获得分化增殖良好、数量充足的种子细胞,但正常下颌下腺中很难分离出成体干细胞。
目的:利用腺体组织损伤动物模型体外分离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并进行克隆化培养。
设计、时间和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2007-01在遵义医学院贵州省细胞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8周龄雄性SD大鼠10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10只大鼠采用结扎下颌下腺主导管、抑制腺体分泌来建立组织损伤模型,1周后切取腺体组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原代培养10~14 d后,挑取培养皿中形成的小的类圆形、类上皮细胞集落予以纯化,传代后进行单克隆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分析下颌下腺干/祖细胞体外增殖能力。
结果:实验获得表达层粘蛋白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CD29呈阳性表达表明其具有高黏附、高增殖等组织干细胞特性,角蛋白19的阳性表达提示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呈上皮源性。其生长曲线近似“S”形,体外培养增殖活跃。
结论:实验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具有组织干细胞的特征,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构建的一类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首次换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细胞的培养时间、数量及纯度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优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式可以提高移植的成效。
目的:观察不同的首次换液模式、相同的后期换液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时间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首次换液方式分为以下6组:24 h半量换液组、24 h全量换液组、48 h半量换液组、48 h全量换液组、72 h半量换液组、72 h全量换液组,以后每4 h全量换液。记录各组第0~3代培养时间及细胞纯度。
结果与结论:各组培养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6.455,P < 0.05),48 h全量换液组最短,24 h全量换液组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24 h全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高,72 h半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所获细胞CD29、CD90阳性,CD34、CD45阴性,可以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结果显示首次换液方式能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周期及其纯度,48 h半量换液为最佳首次换液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组织块培养睾丸生殖细胞对污染不容易控制,胰蛋白酶消化接种培养睾丸生殖细胞可能损伤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纯化采用Percoll等密度梯度离心法,活率鉴定采用锥虫蓝拒染法,纯度鉴定采用3β-羟基固醇脱氢酶染色方法。
结果与结论: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纯度达可达90%以上;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完整、增殖速度快、贴壁生长状态良好。说明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孕龄15d SD胚胎鼠脑皮质中分离并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观察其生长、增殖及分化。方法 采用包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及单细胞克隆技术,对胚胎鼠脑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其分化。用Nestin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特性,用免疫组化方法(β-Ⅲ-tubulin、GFAP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状况。结果 从孕龄15dSD胚胎鼠脑皮质中分离的组织,经原代及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切具有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呈Nestin(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表达阳性.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 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孕龄15dSD胚胎鼠脑皮质细胞Nestin表达阳性.分化后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是大鼠的神经干细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