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2003-06~2007-06笔者采用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碳纤维箱型和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是两种材料及形状均不同的椎间融合器,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应用碳纤维箱型及钛合金螺纹状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方法:对59例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实施碳纤维楔型椎间融合器37例,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22例。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1年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碳纤维箱型Cage组术后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碳纤维箱型Cage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高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P < 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缓解良好,下腰痛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应用碳纤维箱型Cage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二者在缓解下腰部疼痛及植骨融合方面效果显著,但碳纤维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可以维持较好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腰椎不稳症;内固定系统;碳纤维箱型Cage;钛合金螺纹状Cage  相似文献   

3.
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68例.结果 268例,平均随访36个月,优良率为89.6%,并发症2.3%.结论 椎间关节植骨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临床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材料有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它们都存在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目的:分析与总结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的特点,并探讨如何根据植入物的特点进行选择最合适腰椎内固定融合植入物。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1999-01/2010-12有关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植入物的研究,关键词为“椎间盘镜,钉棒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结果与结论:由于椎间融合器的尺寸符合内窥镜通道的要求,因而椎间融合器的应用逐渐成为目前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中最主要的手术方式。腰椎间融合器材料由最初的惰性材料钛合金发展至可降解、可吸收生物材料,异体皮质骨材料融合器也已出现,它最为接近所谓的“金标准”。每种椎间融合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患者腰椎影像学表现及内固定植入物的特点选择最合适内固定植入物。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是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的相对位移。腰椎滑脱症是由在遗传性发育不良基础上关节突间部遭受反复的应力造成的。〔1〕 腰椎滑脱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2-3〕,是骨科的常见病,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为了去除产生疼痛的病因、提高植骨融合率,目前临床上提出应用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 °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0月对收治的38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6—10~2007-10,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加对侧椎板、横突问植骨融合治疗椎管狭窄合并下腰椎不稳症共21例,取得不错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 < 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8.
背景:既往多采用双侧显露,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风险较大,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目的:探讨后路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单节段47例,双节段4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椎板及关节突,单侧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植骨后放入单枚cage。根据日本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90~430 mL;手术时间单节段为100(85~120) min, 双节段为150(120~170) min;术后第二三天即可离床活动。术后有2例患者腰腿痛无好转,复查CT 和MRI 均未见异常,其中1 例经3 个月对症处理后腰腿痛减轻,另1 例无变化。按日本JOA 评分法评定标准,术前JOA 评分11(7~13 )分,术后1 年JOA 评分25(18~27 )分。94%患者的JOA改善率>50%。51 例患者中融合44 例,可能融合7例,融合时间为5.4(4.3~7.1) 个月。本组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及cage 移位。说明单侧椎弓根钉及cage内固定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融合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阐述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与腰椎前柱的关系,分析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后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 方法:电子检索CBM/CNKI(2000/2010)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5/2010)收录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找出并分析其中与前柱结构及生物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腰椎前柱的完整性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对椎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腰椎前路间盘切除及腰椎前柱爆裂骨折撑开内固定中,应该着重保护好椎体前柱结构及血运,尽量恢复腰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以期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传统的经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融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影响相邻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破坏了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其中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18例和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10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个月(10~60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等并发症,骨融合率为91%。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0%。结果说明基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的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关键词: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硬组织植入物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 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 min,平均出血85.7 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对于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至今尚无十分有效完善的方法。髂骨钢板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持骨折端与植骨块的紧密接触,促进骨折的愈合;还可以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提供更加坚强的固定。 目的:观察应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置入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收治的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5岁;全部患者采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X射线平片观察骨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进行评定,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64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全部患者原骨不连处均在6~10个月(平均8.1个月)内完全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术后半年Neer评分71~96分,平均87分。无感染及患肢疼痛等并发症,无再发骨折及骨不连发生,肩肘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提示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十分合理、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 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 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 rankel 分级恢复1级者6 例,恢复2级者3 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腰椎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腰椎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并计算滑脱率,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出血量120 ml,住院时间7.22 d,术后随访10.83个月。手术融合41个椎体节段,范围覆盖L2~S1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增加,SF-36评分减少(P=0.002,0.000,0.000),腰椎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和滑脱率(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80.51±6.02)%,椎体融合率达92.22%且螺钉位置均良好。32例患者中1例术后感染、2例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一例死亡。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轻微、复位效果好、疗效确切,尽管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学习曲线较长、术中X线照射量较大等缺点,但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12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64例,男19例,女45例。年龄26~7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50~300 m)。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59例,其中L3Ⅰ度滑脱3例;L4Ⅰ度滑脱31例,Ⅱ度滑脱13例;L5Ⅰ度滑脱9例,Ⅱ度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变L4假性滑脱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或椎管开窗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本组55例获得随访,失访9例。随访时间平均3.1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28例,良19例,优良率85.5%。置入后1周内摄X射线平片复查,28例获完全复位,36例部分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100%。表明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柱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行B-twin椎间隙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经验。方法选择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人,在影像学透视下经皮穿刺椎间隙,摘除椎间盘组织,椎间隙植骨后置入B-twin膨胀式融合器(cage)。结果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6个月,疼痛均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善超过70%4例,改善约50%2例。首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和CT示椎间隙融合。结论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B-twin椎间隙融合术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 ~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间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瘤、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有近20%的腰椎不稳症患者非重建治疗效果不理想,需经重建治疗,目的是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给予融合,以提高融合率, 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文章就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范围、特点和椎间融合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