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毒热内郁案周××,10岁,男。半月来下肢生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发现面目浮肿,尿少色黄或赤,伴食少体乏,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15~20个,白细胞10~15个(均为高倍视野,下同)。此证属毒热内郁,治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法。处方;连翘、生地、炒栀子、黄柏、车前草、蒲公英、泽泻、滑石各10克,丹皮、木通、龙胆草各6克,黄连5克,浮萍草15克,银花12克。服上方6剂后,脓疱疮逐渐减少,面目浮肿亦渐消退,头晕、头痛减轻,纳食有所增加,尿量较前增多,但仍量少色黄,大便干。舌质稍红,舌苔薄黄,脉弦滑。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1~2个,白细胞3~4个。此毒热未清,仍守上方加减治疗:黄柏、炒栀衣、炒黄芩、苍术、生姜皮各5克,银花,旱莲草,白藓皮各10克,连翘、泽泻、猪苓、茯苓各6克,蝉衣、防风、生甘草各3克。共服23剂,诸症消失,连续多次化验尿常规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小儿惊风验案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父许仕扬行医三十余载,博览群籍,笃于实践,善用成方,又卓然自成一体。治惊风之法先以定风丹(生乳香、生没药、双钩藤各10g,朱砂2g,全蜈蚣1条,全蝎3g,并研细末,每服0.3g,或置口中,乳汁送服)掣其急,遂据临床之见证,辨其虚实寒热,或配汤剂送服此丹。其疏方遣药之理法,恒能匠心独运,足资吾侪临床之借鉴。现整理其验案二则于下:病案1:薛××,男,18个月。1992年11月15日就诊。家长诉:患儿久泻缠绵未愈,二日前忽四肢厥冷,抽搐不休,喉中漉漉有声。经住院,多次使用解痉药,仍抽搐不止,察其指纹色淡紫,目光呆滞,脉浮…  相似文献   

3.
病例一:石××,男,两岁。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诊。母述:患儿昨日早上开始发烧,腹泻水样大便,杂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至今二十余次。诊见:体温40℃。泻下黄绿色水样粘液便,内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肛门发红,小便量少色黄,腹胀矢气,拒按,面红目赤,昏睡露睛,目眶凹陷,皮肤松弛,伴见呕吐。舌质红,苔少而干,指纹青紫透命关。辨证:暑热耗气伤津,损伤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季之颖  柳静 《中医杂志》1989,30(1):21-21
裴学义老师从医30余年,尤对儿科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现汉选裴老治疗脑血管炎典型病例两则,以供同道参考。例一:李××,女,3岁。1978年12月6日初诊。患儿近六天来右侧上下肢体活动差,不能  相似文献   

5.
<正> 暑伤肺胃发热张某,男,2岁。1983年8月初诊。患儿发热40天。此前因天气炎热饮大量汽水后,当晚开始发烧,腹胀,便稀。给扑热息痛,新诺明口服后,热退泻止。但第2天体温复升。以后持续不退1月余。体温在38℃~39℃之间,午后热重。X 线摄片、肝功、血培养血沉、抗(O)试验、肥达氏反应、嗜异凝集  相似文献   

6.
黄疸之危重证候称为“急黄”,在儿科临床中,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将临证中的点滴心得整理如次,祈望斧正。1 胎黄(新生儿溶血症) 曾某,男,3d。1986年9月14日初诊。身目发黄2d。患儿于9月11日下午1时出生,当晚即发热,烦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小儿推拿这种绿色疗法的广泛传播及其经济利益的诱导,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小儿推拿的队伍中来,其中有专业医师也有非专业人士,这使小儿推拿在学术上存在理论混乱和过度依赖经验的危险。现笔者(第一作者)选取季远主任医师临证验案2则介绍如下,旨在说明小儿推拿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而辨证施治的灵魂在于经典,当下小儿推拿临床思维急需回归中医经典。1腹泻伴发热案曹某,男,10岁。患儿发病当日水泻5~6次,伴发热38. 6℃,故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诊为急性  相似文献   

8.
验案二则     
例1 癔病 迟某,女,23岁,通化四中教师,1977年11月10日入院。主诉(家属代述):苦闷抽搐1d。3d前患者因与学生生气后,心情苦闷,不语,于睡眠醒后痛哭流涕,问语不答,到室外走窜不休,后突然昏倒,口噤握拳,吐白沫,四肢厥冷,抽搐5次后方止。醒后双目直视,心烦善怒,夜不能寐,不进饮食,有时意识较清楚时诉说头痛,心难受,重复说一句话,发音不清而嘶哑,因抽搐而急诊入院。脉证合参,乃肝气不舒而致气机逆乱,阻塞清窍而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诊断:厥证(气厥,癔病性抽搐)。治则:舒肝理气,豁痰开窍。处方:桃仁40g,香附15g,青皮15g,柴胡15g,半夏  相似文献   

9.
验案二则     
验案二则汩罗市中医院(414400)杨进先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黄某某,男,63男。农民。于1987年6月18日初诊。面部及下肢浮肿已2年。渐至加重。近半年来,面色白无华,指甲及眼结膜苍白,精神不振,纳食无味,少气懒言,动则气短,周身懈惰乏力,形体日渐消...  相似文献   

10.
验案二则     
患者,女56岁,2001年7月4日就诊。患者几个月前自觉舌头中部、腹部及会阴部寒冷如冰,伴腹痛、腹泻,大便日3—4次,不成形。曾就诊于他医,服中药数剂(药物不详),上症于就诊时无改善。今日就诊,症状如前,时值盛夏,因上述三部位寒冷,虽炎热亦不敢吹电扇,且需用热水袋敷腹部及会阴处则舒。诊得两脉弦而缓,舌体略胖  相似文献   

11.
验案二则     
例1 刘某,女,22岁,工人。1988年8月12日初诊。患者3年前,感冒后突发口唇肿胀,搔痒难忍,溃烂,流黄水。经本市某医院诊断为口唇周围湿疹,经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一月余而愈。但每感冒则复发。  相似文献   

12.
验案二则     
郜波 《河北中医》1984,(2):25-25
案一、胃溃疡郭××,女,60岁,农民。1983年2月1日初诊。自诉上腹经常疼痛已三年余,81年8月在县分院作钡餐透视,确诊为胃溃疡,遂给予抗酸药和解痉止痛药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故转余诊治。在我院又作钡餐透视,胃小弯部有龛影。患者要求改服中药治疗。症见上腹隐痛持续不已,时感胃脘灼热,  相似文献   

13.
案验二则     
一阴吹吴××之妻,39岁,农妇。住太和县黑虎公社后吴桥村。患阴吹九年余,自觉羞丑,隐忍不言。1982年5月13日初诊。患者1972年4月上环后月经过多,躯体渐瘦。次年3月取环,历约月余,大便溏泻,时腹胀肠鸣,发生前阴排气,无臭味,如转矢气。自此致今,曾治过三次,未见好转。细询知一下午阴道排气达30余次。月经延后,白带量多,少腹坠痛,腰酸膝软,纳谷欠佳,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脉沉弱。此乃系气血虚弱,脾肾亏损,运化失职,谷气转急,逆道旁窍,病为阴吹。治宜补气血,健脾温肾,升阳举陷。处方。党参15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熟地12克山药30克肉桂3克陈皮9克 升  相似文献   

14.
验案二则     
补气升陷治重证崩下荣××,女,33岁,营业员,1982年11月1日初诊。阴道下血如崩天余。素月经周期正常,有时量多,六、七日方还。斯时纳差、疲乏。如是者达两年,未曾医治。近因工作繁重,久立劳作,时感腰痛,前天阴道骤然下血,疑属月经当潮,亦未延医,继而复下如崩,血染鞋袜,故以担架抬来求诊。望其形体较丰,面黄欠华,神倦语音低微,纳食不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毕,血色已污染木凳,其崩势如注可知。  相似文献   

15.
验案二则     
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肺痿肺痈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其方由葶苈、大枣组成。兹介绍用此方治肺心病二则:1.患者李××,女,60岁,家庭妇女。患肺心病10余年,1983年12月11日就诊。患者自诉近几日咳嗽,痰多,心悸,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腹部胀满,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唇紫,指甲发青,查体:心率148次/分,期前收缩频繁,脉见结脉,中医辨证为气血痰湿壅于上焦肺心而成。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30克大枣15克,水煎500ml,每日1剂,早、午、晚各服150ml  相似文献   

16.
验案二则     
刘某,女,27岁,1990年3月24日诊。自诉头晕,头痛绵绵2个月,重则头痛如裂,用安定、安乃近等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伴失眠,心悸,健忘,乏力,血压16/9.5kpa,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涩。中医辨证为血虚血瘀。以菊花茶调散加味:川芎100g,菊花10g,僵蚕6g,细辛12g,白芷10g,荆子10g,全蝎6g,藁本10g,柴胡10g,元胡10g,夜交藤30g,炒枣仁30g。日1剂,水煎服。6剂后,疼痛减轻,双目干涩。将川芎减半,去白芷加何首乌120g,枸杞子30g,白芍20g再服6剂,疼痛已止。以当归、川芎、白芍各30g,荆子、柴胡、藁本各10g,细辛3g,甘草6g,继服6剂,以固  相似文献   

17.
验案二则     
(一)晕眩刘某,男,48岁。患眩晕5年,加重及频发1年,于1983年11月13日就诊。证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胸闷恶心,身倦肢冷,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痰湿中阻。药用:红参7克干姜7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茯苓15克法夏12克附片12克肉桂6克,服7剂,眩晕止。原方再进7剂,诸症悉除。后以姜附六君子汤调理月余,随访5年未见复发。按:眩晕之病,有风、火、痰、虚之别,久患眩晕之人,多相互并见,本案眩晕5年,伴身倦肢冷,纳差便溏,舌淡  相似文献   

18.
验案二则     
一、胃痛、呕吐何××,男,46岁。1984年11月3日诊。患胃痛已五、六年。近来因受寒胃痛又作,伴呕吐清水痰涎,头晕头痛,舌淡苔薄腻,脉弦细而迟。此乃厥阴肝经受寒,加之脾胃素虚,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伤寒论·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故处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5片、淮山20克、半夏12克、白芍18克、陈皮8克、甘草6克。服药二剂,胃痛减,干呕吐涎沫头晕头痛亦除,纳食增进。继以原方减吴萸为6克,去半夏加饴糖30克,又服五剂后脘痛即止。  相似文献   

19.
验案二则     
2例病案报道,病案黑汗症临床罕见,究其原因是肝脓肿引起。病案急性脊髓炎无特效治疗,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验案二则     
子时顽喘案李××,男,77岁。1984年6月20日就诊。患喘痰20余年,每逢气交喘病加重,83年4月转为子夜暴喘,每发半小时乃缓解。近月喘疾复发,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故来我院就诊。现症:子夜喘促鼻煽,头汗淋漓,胸闷气短欲绝,倚息不能卧,周身浮肿,下肢尤甚,膝下肿硬而疼痛,纳食尚可。舌正常,苔白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