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TIA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有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0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UA水平及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内高尿酸(HUA)组TG、LDL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组内颈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尿酸水平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较IMT正常组高(P0.05)。结论 HUA血症可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白介素-6(IL-6)、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IL-6、Lp(a)、和Fib水平.结果 44例(73.3%)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6例(26.7%)无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7例(45%),非易损斑块17例(28.3%).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易损斑块组的IL-6、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IL-6 与Lp(a)、Fi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血浆IL-6、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高Fib水平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病因尚不明确。通过对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186例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舒张末期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近端内中膜厚度;以1.00mm≤IMT<1.20mm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存在突入血管腔回声结构或突入血管腔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IMT≥1.20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分析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内中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内中膜厚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923,P=0.000;r=0.955,P=0.008)。结论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在不伴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腔隙性脑梗死首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 CI1.76 ~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158 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各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8.37±3.53)μmol/L显著低于正常颈动脉组(14.53±4.61)μmol/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胆红素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χ2wald=4.41,P=0.029,OR=3.72).结论 低胆红素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1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9例)、稳定斑块组(4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以及30名正常对照组血浆MCP-1水平。分析血浆MC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血浆MCP-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2)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浆MCP-1水平呈负相关(r=-0.683,P<0.05)。结论血浆MCP-1水平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查血脂;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脑梗死组47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组7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9.7%),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脑梗死组次之(59.6%),正常组最低(20%)。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7例及有斑块组118例两组,根据患者性质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47例、稳定斑块组7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尿酸、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异。结果(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轻度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有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3)及直接胆红素(P=0.001)明显低于无斑块组。(2)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6±179.2)~mol/L、(287.8±152.2)~mol/L、(331.2±177)~mol/L,不稳定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3);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8±14.0)μmol/L、(15.0±13.9)μmol/L、(13.8±10.0)μmol/L,三组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6.2±5.2)μmol/L、(5.0±4.2)μmol/L、(4.8±3.4)μmol/L,不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8)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27)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总胆红素及血直接胆红素低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低血总胆红素及低血直接胆红素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64例,不稳定斑块组120例,及7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脂、肌酐、尿酸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PLT、TC、TG、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PLR、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PLR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PLR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PLR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505,95%CI0.995~1.003,P=0.0010.05)。结论 PLR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10例脑梗死患者与1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增高率48.8%,高于对照组的23.0%(P〈0.01)。尿酸正常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34.3%、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67.5%、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17.2%(P〈0.01)。在脑梗死组中,有动脉硬化情况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百分比高于无动脉硬化情况者;与无动脉硬化情况患者相比,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尿酸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尿酸水平起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血尿酸、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个亚组,即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3例,不稳定斑块组56例,抽取上述3组患者发病急性期2d和恢复期14d时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的水平,并与4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脑梗死急性期2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无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7.46,P<0.05).(2)脑梗死恢复期14 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1,P<0.05),无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的水平与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脑梗死患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高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5例),对照组(57例),研究组每日给予叶酸5mg,维生素B12500ug干预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2、24及36个月测定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并进行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类型超声检查。结果 (1)研究组第12、24、36个月血清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p<0.01),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同一时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研究组随着疗程延长,颈动脉斑块积分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同期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研究组随着疗程延长,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率呈下降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率呈上升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第12、24及36个月相比不稳定斑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血脂、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CAS)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12一2011-10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7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UA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209例连续住院脑梗死患者,测定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 检查209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66例(79.43%),男119例(71.7%),女47例(28.3%);无斑块组男22例(51.2%),女21例(48.8%);血尿酸均值斑块组(321.89±94.59)μmmol/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254.07±77.06)μmmol/L (P<0.01);调整年龄、吸烟、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血尿酸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8 (P=0.009,95%CI=1.002~1.013).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UA水平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A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8例)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和UA、DD和FI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2,r=0.088,r=0.0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 0.007-0.722)。结论血清RBP可能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并且可能与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5.61%,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患者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水平的CHOL、TG、HCY、FIB,低水平的HDL-C及糖尿病史、吸烟史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为不稳定斑块,故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