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学》作为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学奠定理论依据的专业基础学科,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学科,药物数量较大,新世纪版《中药学》教材收载538味中药,其中必须在有限的90学时内至少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应用等知识,学生普遍感觉其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性味功效交错重叠,主治应用各异,要想最终掌握并区别使用每一味药物困难重重;并普遍反映学习少量单味药时尚可,但学习了较多味药物时出现时容易混淆,难以分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不可缺少.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以中药的性能功用为依据,采用系统归类比较方法,对常用中药进行纵横类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中药学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枯躁乏味、量多难记、效率低下等问题,从教学角度阐述了导入记忆的四个方法:①序列式记忆;②纵横对比记忆;③复诵记忆;④关于性味、归经、剂量的记忆等,对学好中药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作为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学奠定理论依据的专业基础学科,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学科,药物数量较大,新世纪版《中药学》教材收载538味中药,其中必须在有限的90学时内至少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应用等知识,学生普遍感觉其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性味功效交错重叠,主治应用各异,要想最终掌握并区别使用每一味药物困难重重;并普遍反映学习少量单味药时尚可,但学习了较多味药物时出现时容易混淆,难以分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不可缺少。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以中药的…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中药学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和内容比较枯燥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故事联想记忆法、归纳总结记忆法、对比反向记忆法、歌诀愉快记忆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不同记忆方法,可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与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中药学》的学习中,自学者最感头痛的是对具体药物的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几百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一经排列组合,可以衍变出数百、数千种不同的情况来。如果不摸索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单纯去机械记忆,是比较费力的。本文根据笔者在  相似文献   

7.
《中药学》学习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学习《中药学》的方法,诸如分门别类法、同类比较法、纵向比较法、利用成方法、结合基原法、功效统应用法等,对我们牢固掌握中药的功效、应用等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药学》既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但其内容多、难记忆、易混淆和枯燥乏味,历来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所“头痛”的课程。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论述了在课堂上有层次的、综合的、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中药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用药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涉及中药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应用方法(包括药物配伍、剂量、煎服法、禁忌)等。它不仅是《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的前修课程,而且与后继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中药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校中药类专业业务要求中规定,学生应该获得“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并将《中药学》列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在具体实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却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中药学》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中药学》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 ,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因此 ,《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 ,不仅关系到本门学科成绩的优劣 ,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它临床课程的顺利进行。笔者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工作 ,现就本课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下。1 依据大纲重视“三基”  《中药学教学大纲》是《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规定了中药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与范围、学时与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同时又系统地…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属于学习者主观上的东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只有对某一种学科产生兴趣,他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再好也是白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应当仔细研究教材,根据学科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来。《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使用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学生普遍反映: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本人在近几年的《中药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体会,现与各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众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蝌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证.如何教好中药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上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 ,下连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 ,是一门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桥梁学科 ,是中医药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新世纪中医药高级人才 ,研究、探索《中药学》的教学改革 ,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谈几点教学实践体会。1 联系中医理论 ,融会贯通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 ,二者是一脉相承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医学有寒、热、虚、实等辨证纲领 ,中药…  相似文献   

15.
鉴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收集中药数目多,讲课任务重,学生初学感到难学难记,结合《中药学》课程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望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16.
提高人才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主题.是高等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学科人才,是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中药学》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剂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和药学其它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中药学教学改革与探索关系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鉴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收集中药数目多,讲课任务重,学生初学感到难学难记,结合《中药学》课程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望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为民,志在奉献,艰苦求实,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李时珍成功之路,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医与药结合之路。中药和中药学发展至今,已分化出多门独立学科。但是,反映中药临床应用原则、规律、经验等内容的学科——《临床中药学》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创编《临床中药学》具有十分的必要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明确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概况,其中着重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及解放以来中药事业发展情况。 [内容提要]中药,泛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生药或原料药材、加工品、饮片及成药制剂等。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使用经验,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有巨大的贡献。我国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中药资源,仅典籍记载,已达五千多种。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应用也最普遍,故历代记载中药的文献皆称为“本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小结如下。1精简教学内容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二多一少”的问题,即内容多、学时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教师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强化基础,精简内容。1.1突出重点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中药学》教学的重点”,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