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热与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中医问诊的重要内容。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把这两大症状放在病史采集的首要地位。在临床中,将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外感热病称之为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整个过程。外感温热病又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之著而有“汗病”之称。辨别汗出的异常,对于了解温病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以及机体正气津液的盛衰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由此看出,发热与汗出两大症状对于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关于温病发热与汗出的机理研究颇多,涉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较少。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把握温病病邪的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热与汗出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研究温病在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与规律,更好的利用温病学理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1]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2]吴瑭亦云:"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从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所以,无论生理性病理性的汗之有无多少,都应从阴阳盛衰及其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辨析<伤寒论>中汗不得法的证治,以期指导临床.方法:对<伤寒论>汗不得法伤正的相关条文进行剖析.结果:由于诊治护理过程失当加之患者体质等因素,汗不得法常可损伤人之气血阴阳,致使病情复杂变化,不可简单认为汗后"伤阴""伤阳",应根据汗后具体症状,辨证施治.结论:<伤寒论>对汗不得法伤正的论治使得汗法更加完整,通过对汗不得法伤正的辨析,有利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汗出与否"在中医临床中极受重视,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十问歌写道:"一问寒热二问汗",其将"问汗"排在第二位,可见前人早已认识到了汗的重要性。通过询问汗之有无,可了解津液之盈亏与存亡,病性之寒热虚实和机体的阴阳盛衰,并直接指导临床治  相似文献   

5.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7.
在外感热病中,汗的状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在外感热病中汗出而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可能正是这一现象,使古代医家把汗法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外感热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覆杯即安.但对多数外感热病用发汗的方法即使发汗也无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中医看病,注重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四诊有望、问、闻、切,其中问诊颇为重要,古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这是中医问诊中重要的十个方面,把问汗放在第二  相似文献   

9.
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询问病人“汗出”及“疼痛”的情况尤为重要。一、汗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由肌腠外出体表而成。正常人可有汗出,为生理现象;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出而反有汗,及汗出过多音,则为病理现象。问汗首先问其汗之有无,然后再详细询问汗出的特征及部位。 1.无汗:当汗出反不汗出者,谓之“无汗”。  相似文献   

10.
汗作为临床常见的生理病理表现,《内经》和后世医家医案中有很多论述。汗的五脏分证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取法天地之象,归纳了五脏系统的病变特点,包括脾汗、心汗、肾汗、肝汗、肺汗特点。以分别归类的形式论述了五脏蕴含的天地之象,以汗证为例分别探讨了五脏的生理病理表现特点,并选取后世著名医家验案中的汗证案例,结合《内经》《难经》理论,分析汗证五脏分证。  相似文献   

11.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药物观的角度对仲景<伤寒论>中有关"误汗"、"误汗变证"、"汗法禁忌证"条文进行详细分析,可发现<伤寒论>已具备"药物警戒"和"药物不良反应"之现代药物观雏形,今天加以研究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文汇 《北京中医》1998,17(1):59-59
临床中,许多疾病都以汗出为主症或兼症出现,在辨证过程中,能分清“汗证”的寒热虚实,往往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环节。所以临床医生对有汗(如自盗汗、冷汗、黄汗、绝汗等)的鉴别治疗普遍关注,而对无汗与疾病的关系则重视不够。临床常提“无汗”之症,首选太阳伤寒...  相似文献   

14.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15.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作者在跟随导师做助教时,教授硕士研究生期间将景岳全书作为重要的教授科目。文章从问诊的重点(问寒热、问渴、问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胸腹)、脉象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各种脉象及胃气和顺逆)、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火证、虚损、七方八略等重点内容梳理《景岳全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对研究生教学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治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兰城 《四川中医》1993,11(3):18-19
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在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汗是一种肌体循环现象,但在外感或内伤的患疾中,汗则是常见症状,有助于分辨病情虚实和转化,是诊断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汗”法为八法之首,亦可见汗之重要性。在临床辨证中以有汗或无汗乃至出汗时间、部位、程度来鉴别诊断均有一定意义。故此,谨将笔者对治各类汗证的一孔之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赵本<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古今医家对此条口渴与小便不利一症的病机见解不一.主要观点有水饮内停与津伤内燥两种观点.持前者观点的有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持后者观点的有成无己、汪琥、刘渡舟等.今抛砖引玉,谈谈个人理解,不妥之处,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8.
付海燕 《国医论坛》2006,21(2):17-17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有生理与病理之别,生理之汗,能润泽肌肤,驱除病邪,散发余热,排泄废物;病理之汗,既可因邪(如风热外袭、里热蕴蒸)、因虚(如气虚不固、阴虚内热)出现多汗,又可因邪、因虚表现为无汗,"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伤寒明理论>).因此,对邪实所致的多汗或无汗病证,用解表、清热等法即可逐邪于外;遇正虚产生的多汗或无汗病证,用补法治疗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19.
汗证为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应辨证论治,根据病之寒热虚实准确立法,有的放矢,方可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多例,疗效较好,现介绍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汗证治疗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家俊  张崎 《中医杂志》1998,39(5):268-269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分为自汗、盗汗两类。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然临床病情复杂,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治疗棘手,套用常法,疗效欠佳。笔者治疗此类病人常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或采用经方辨证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爱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