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湖北省临床检验管理工作近2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了该项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性。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临床检验管理工作亦暴露了许多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诸如:室间质评参控面窄;室内质控方法不规范;血液质量抽样监测模式有待改进;试剂、仪器管理缺乏准入制度;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临床检验医学基础及理论研究乏力;常规检验项目的开展不到位等。本文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今后应如何发展的方向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2.
邓春春  陈丽萍 《全科护理》2009,7(25):2320-2321
[目的]了解我院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情况,为加强和保证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和采样方法对医院不同的无菌物品质量进行质量监测。[结果]我院消毒供应室存放的无菌物品抽样检测全部无细菌生长合格100%;无菌区物体表面、空气及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为99%~100%。[结论]我院无菌物品质量监测合格率高,保证了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供应室1993-06成立质检室以来,就把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列为主要质检项目之一,利用化学、生物综合监测法进行自检,从而保证了供应物品的质量。十几年来,从未发生一例因供应室原因引起的手术切口感染及院内其他感染病例,确保了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肺炎是威胁婴幼儿健康的主要原因[1]。据1991年全国ARI项目县和1993年河南省ARI基础调查结果;肺炎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为了解河南农村婴幼儿ARI发病情况,为ARI的预防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从而达到降低婴幼儿死亡率的目的,笔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婴幼儿ARI病例标准管理方法,于1994年1月~1994年12月,对河南省两个ARI监测县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1对象和方法1.1监测对象监测地区0~4岁儿童均为监测对象。1.2监测方法1.2.1抽样方法为保证样…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库存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运输工作流程中的控制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本站2009年1月-2012年12月报废血液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报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市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库存血液总报废率为0.276%,报废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机采血小板,其次是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及冷沉淀;血液过期报废为本站报废血液的主要原因。结论只有规范、科学地管理采供血工作,保证采供血工作质量,才能减少血液报废,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许昌市月饼卫生质量情况,笔者于1993-1994两年中对我市28家加工销售单位、13个品种共88份样品进行了抽样监测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及趋势,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血液报废,不断提高血液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423447份无偿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血液检测指标采用ELISA等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93%,其中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57%、0.44%、0.43%、0.33%、0.16%,血液常规检测结果造成的血液报废由高至低依次为: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健康征询工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采用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进行采前血液筛查,加快开展核酸检测,保障用血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抚州地区3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并确保血液质量。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9年-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及原因。结果本地区3年来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12%,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是2.36%、0.88%、0.22%、0.18%、0.54%。结论进一步项固和发展自愿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并从中采集血液,强化职工质量意识,加强献血者献血前健康征询、快速筛查工作,淘汰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可降低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需要输血的6953例患者,进行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检测阳性率为:HBsAg 10.96%;抗-HCV 2.01%;抗-HIV0.07%;抗-TP1.25%;ALT大干40U13.84%。结论:输血前受血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3~2008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指标检测结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加大,南昌市民对于无偿献血的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参与其中,流动采血为当前的主要形式.由于流动采血对时间的特殊要求及工作场所的限制,无法现场进行多项传染病检测而使血液存在一定的报废率. 血液是一种宝贵资源,正确管理使用血液,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是血站及医院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笔者对2003至2008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TP等血液筛查5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做好血站内工作场所消毒与灭菌工作,是提高血站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确保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笔自1996年~1999年对不同科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迈向新世纪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以来,国内血站质量管理在1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1993年3月卫生部发布《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后,这方面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概念逐步被广泛接受。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用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
血站计算机网络管理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血站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血液质量,本站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自1997年初设计并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三年来,该系统经过不断地使用和完善,对提高血站管理水平、保证无偿献血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情况,为加强和保证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和采样方法对医院不同的无菌物品质量进行质量监测.[结果]我院消毒供应室存放的无菌物品抽样检测全部无细菌生长合格100%;无菌区物体表面、空气及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为99%~100%.[结论]我院无茵物品质量监测合格率高,保证了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长寿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及血液安全提供相应资料。方法对长寿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干化学初筛之后,ALT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抗-HCV、抗-HIV、抗-TP 4项全部可疑结果占不合格结果的百分比为48.24%。结论为保证血液安全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应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及初筛工作;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及可疑献血者的归队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针对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保证用血安全.方法 对2008~2010年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最主要的原因是梅毒抗体(抗-TP)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后依次是脂肪血>过期血>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破损>不足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凝块>溶血>特殊抗体>绿浆.结论 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献血征询工作,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规范护士采血工作,保证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方法 通过对近年检验科标本接收工作的临床观察,收集和总结了各种临床不合格标本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提高了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结论 在护理工作中注意采血规范和要求十分必要,是提高检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随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探讨加强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的资料。结果 2008~2009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指标总不合格率为3.50%,不合格率依次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6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0.95%)、梅毒(0.4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0.3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0.11%)。两年不合格率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建立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检测水平,有助于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血液安全性、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9.
郑连光  蒋洪林 《疾病监测》1999,14(5):166-170
本文对湖北省水灾后主要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对灾区期间灾前、灾中、灾后三期提出了划分原则;重点预测洪灾后期冬春季可能出现传染病病种主要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呼吸道和肠道病三类,重点为出血热、流感、流脑、伤寒、痢疾、甲肝等。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和发病上升应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制措施并督办落实,开展对重点传染病监测。彻底治理环境,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监督,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冷链工作运转正常,使疫情报告准时、准确。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009年九江地区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以来,九江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的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区的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各市区及县城的市民,少数人员为外地人口。为保证血液质量,笔者对2006-2009年的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进行了严格的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