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具有外周血(PB)和骨髓(BM)血细胞形态发育异常的特点.骨髓造血发育异常可累及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形成病态造血,这是诊断MDS的形态学基础.骨髓造血细胞成熟释放于外周血,因此通过量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骨髓病态造血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慢性苯中毒和几种血液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苯中毒患者骨髓细胞的一些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9例慢性苯中毒患者的骨髓细胞分别和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和白细胞减少症三个对照组的骨髓细胞作对比,观察在病态造血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慢性苯中毒与MDS在红系,粒-单核系,巨核系病态造血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无鉴别诊断价值,但较CAA,白细胞减少症在三系病态造血方面明显严重(P<0.05),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 慢性苯中毒在发病过程中可表现和原发性MDS相类似的骨髓病态造血,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方江春 《中国保健》2009,(15):619-620
目的: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检验方法及治疗差异。方法:对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难治性贫血(MDS—RA)与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MA)进行细胞学诊断及综合治疗。结果:MDS—RA与MA病态造血有相似之处,MA的形态学诊断主要以红系巨变为主;MDS—RA要对病态造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态造血、外周血象与恶性克隆负荷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MDS患者,研究MDS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象与恶性克隆负荷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双核粒细胞、奇数核红细胞、粒细胞分叶不良与MDS高恶性克隆负荷显著相关(P<0.05);骨髓三系病态造血具有显著较高的克隆负荷(P<0.05);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是高克隆负荷的指征(P<0.05)。结论:MDS高恶性克隆负荷的指标包括:双核粒细胞、奇数核红细胞、粒细胞分叶不良、三系病态造血、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周围血象及骨髓象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了解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方法 采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患者骨髓,综合分析25例住院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 本研究25例住院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粒、红、巨3系细胞主要病理变化为:粒系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大多数患者红系可见病态造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巨核细胞减少或无,偶见小巨核.周围血象可见至少1系或2系发育不良.结论 长期接触苯及苯的同系物,可导致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周围血常规可作为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一样,是由一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恶性克隆发展起来的,使骨髓粒、红及巨三系细胞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并高风险地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的临床特点、血液学特征和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MDS-RA与36例MA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象和骨髓象。[结果]RA与MA血象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巨早、中幼红细胞为主;RA病态造血表现比MA明显,骨髓象除巨幼样变外,还有形态的异常,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最具有诊断意义。MA三系血细胞的巨幼变程度比RA明显,分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是MA的形态学特征。[结论]MDS-RA与MA的临床表现、血液学及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需要综合分析进行治疗性诊断,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多能于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所致分化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克隆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周围血和骨髓涂片内的细胞形态学改变。血液表现为一系、二系或三系血细胞的减少,但各系间的减少程度可呈不均一性。髓象示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伴网硬蛋白纤维增多,偶可因“血抽”而致假性增生低下,有二系或三系造血细胞的发育异常(病态造血)为主要特征。但是,除了原始(粒)细胞过多外,血细胞形态学所见一般无特异诊断价值.此外,临床上尚需注意排除有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的其它疾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收治的35例难治性贫血患者和37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难治贫血组和巨幼细胞组.给予两组实施相同的骨髓形态检查方法.结果:难治贫血组的全血细胞减少例数为17例,占比48.57%;巨幼细胞组的全血细胞减少例数为35例,占比85.36%.两组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上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贫血在骨髓形态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病态造血情况,巨幼细胞贫血在骨髓形态诊断中主要以骨髓形态学红细胞病变为检查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患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骨髓象的动态变化。方法分别对两例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常规瑞氏染色.每份样本在显微镜下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分析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结果病例A(肠型放射病)较病例B(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在受照后的骨髓损伤更严重。病例A于半相合移植后+7d.骨髓涂片只找到15个有核细胞,但可见中幼粒细胞,移植+14d后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恢复造血功能。但未见产板巨核细胞。病例B于全相合移植后+7d,骨髓粒、红两系恢复,移植后+14d骨髓三系均恢复,各阶段细胞比值大致在正常范围。结论两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受照后骨髓损伤严重.但经半相合和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均在移植后2周骨髓恢复造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革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i)皂苷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损伤模型小鼠造血的调节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的革皮氏海参皂苷分别灌胃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损伤模型小鼠,采用实验血液学技术和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和网织红细胞(RET)数,骨髓有核细胞(BMNC),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和巨核系祖细胞(CFU-Meg)数。结果革皮氏海参皂苷能提高小鼠外周血像中WBC、RBC、PLT、Hb和RET的数量,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数,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骨髓中CFU-GM、CFU-E/CFU-E和CFU-Meg的集落生成。结论革皮氏海参皂苷对骨髓损伤模型小鼠有促进造血的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诱导机体产生多种造血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向粒单系、红系和巨核系祖细胞分化,恢复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特征,对艾滋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278例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取材满意189份,占68.0%,其中95.8%以上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常见细胞学异常表现型及分布率依次是淋巴细胞减少84.7%、红细胞核形态异常71.4%、红细胞缗钱状排列59.8%、血小板减少55.0%、中性粒细胞核发育异常54.5%、粒红比值升高45.5%、巨核细胞成熟障碍32.3%、组织细胞活化24.9%,其中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发育异常、红细胞核形态异常、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和血小板分布减少的比率与其他表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取材满意病例中,镜检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阳性36例、淋巴瘤细胞2例。结论 AIDS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系统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淋巴细胞比率减低,常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殖或活化,南方地区患者于涂片中较易见PM。  相似文献   

13.
刘雁  申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4,(18):3430-343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MDS-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临床及形态学鉴别要点。方法对20例MDS的RA(MDS组)与36例CAA(CAA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初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比较分析。结果 MDS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体检有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的明显高于CA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表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细胞减少、出血CAA组明显高于MDS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分析显示:血液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CAA组明显低于MD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CAA组明显高于MDS组;骨髓涂片检查表现二系以上病态造血改变的MDS组明显高于CA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及骨髓各系细胞病态造血改变及骨髓中巨核细胞形态与数量改变是鉴别MDS-RA与CAA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由一组异质性干细胞异常增殖、分化的恶性血液病。其突出特征是血细胞成分减少,伴有粒、红、巨核系统的病态造血。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收集1986年~1996年诊断的MDS32例,就其临床表现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15.
蔡清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84-1384
男性,16岁,因面黄乏力2个月于2003年2月12日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胸部X线及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血常规:WBC 3·7×109/L,Hb 47g/L,PLT 26×109/L,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正常,Coombs阳性,Ham及蔗糖溶血试验均阴性,尿Rous试验阴性,红细胞表面抗体IgA 10·3%,IgG 8·6%。白血病免疫学分型CD59 98%,骨髓穿刺检查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为1·46:1,粒系增生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系可见双核红、间分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小巨核,血小板少见。病态巨核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修复程度,为辐射远后效应研究积累宝贵的临床资料。方法分别在照后6个月、1年、2年对3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医学随访,同时制备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骨髓血细胞数量除淋巴细胞仍偏低外,其余各系细胞均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从细胞形态来看,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恢复较好,但粒细胞系仍有较多空泡变性、核棘突增多现象,不过3次随访结果仍显示有逐步改善的趋势。3例患者的骨髓中未见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结论3例重、中度骨髓型ARS患者照后2年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尚未完全修复。应定期随访观察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我院自1992年2月~2002年12月共收治MDS 36例,现将其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细胞形态、病态造血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分析 1.一般资料 36例MDS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男:女=1.57:1,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51岁,>50岁21例,占58.3%。以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为诊断依据。其中,难治性贫血(RA)18例,占50.0%;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3例,占8.3%;原始  相似文献   

18.
苯作业工人周围血及骨髓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48例苯接触和慢性中毒患者周围血和骨髓常规检查结果,结果提示,周围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骨髓有核细胞,巨核细胞计数按苯接触和中毒轻,中,重程度依次递减,血红蛋白含量在重度中毒时才明显减少,在中,重度苯中毒组的骨髓细胞分类中可见粒系和红系原幼和早幼细胞比例减少,提示苯对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骨髓细胞形态改变在各组中均可见到;粒系细胞的形态发迹以及中毒颗粒和空泡为多见,还可见核分叶过少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病理学表现为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转化。 MDS治疗主要集中于两类问题:骨髓衰竭及并发症、AML转化。对于不同的患者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预后的差异性很大,治疗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对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114名和28名正常人骨髓粒细胞系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前者的骨髓粒细胞系呈现多种改变,主要有核袋、大脂滴、自噬泡与大空泡以及核浆发育不平衡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本研究对慢性放射损伤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