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 (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 (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收集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7-2009年122例小囊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07例,占87.4%;好转10例,占8.2%;无效5例,占4.4%;总有效率为95.6%。结论多发小囊型脑囊尾蚴病患者采用丙硫咪唑(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病原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3.
阿苯达唑治疗脑实质型囊尾蚴病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脑实质型囊尾蚴病患者驱虫前后CT表现,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本院诊治的57例脑实质型囊尾蚴病患者阿苯达唑驱虫前、驱虫过程中及驱虫后的CT表现。结果: 六钩蚴进入颅内囊尾蚴成熟初期,CT 检查可呈阴性。在驱虫开始后, 小囊型病灶可演变成除本身外的各型脑实质囊尾蚴病的CT表现。结论:脑CT检查正常者不能排除脑囊尾蚴病, 小囊型病灶是本病早期的活动性病灶, 厚壁小环型病灶则为囊尾蚴退化晚期的病灶; 结节灶为囊尾蚴死亡后的病灶, 钙化是囊尾蚴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4.
300例脑囊虫病影像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囊尾蚴在脑CT影像上的转归。方法 根据抗囊虫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与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在脑CT影像的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囊虫治疗前脑CT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脑组织内囊尾蚴在CT影像上出现不同的转归。Ⅰ型大部分患者抗囊虫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出现钙化,临床显示几乎全部治愈;Ⅱ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2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Ⅲ型和Ⅳ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稍差,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结论 各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后囊尾蚴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预测病人预后及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喹酮(PQT)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体,并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循环抗原,再应用大剂量PQT[50 mg/(kg.d)×12 d]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93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诊断性治疗后有38例确诊患脑囊尾蚴病,42例基本确诊患其他脑部疾患,13例仍诊断不明。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有2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其中治疗后有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 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有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且呈囊性影像学表现;另11例确诊为脑囊尾蚴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根据治疗后复查CT或MR I,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再经过1~2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中31例患者复查脑CT,病灶完全吸收者26例,病灶出现钙化者5例。结论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 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 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CT影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380例脑囊虫病患者疗前CT影像表现分为单发小囊型、多发小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对比各型患者抗囊治疗后CT影像变化,并与其杀虫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CT影像呈现程度不同的吸收、钙化等病理变化.单发小囊型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疗效最佳,并且治疗时仅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杀虫反应.多发小囊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但该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炎症型和混合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病灶吸收仍较差. 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病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所致癫痫患者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00例脑囊尾蚴所致癫痫患者的脑电图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癫痫发作形式、发作频率与其囊尾蚴在脑内的寄生部位、临床类型之间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中,6例(6%)正常,94例(94%)脑电图异常,其中48例轻度异常,29例中度异常,17例重度异常。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脑电图改变主要以基本波在各导联中的中幅慢波背景中出现阵发性高幅δ活动、α波基本缺如。脑电图改变的过程与症状的严重性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其病程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结论脑电图检查对脑囊尾蚴所致癫痫的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及CT特征。方法对80例儿童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脑囊尾蚴病患者主要通过食用被绦虫卵污染的饮食而感染,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镇。临床上以癫痫发作和头痛为主。CT异常率为86.3%(69/80),主要表现为片状和圆形的低密度影和少量的高密度影。经2~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80例患儿疗效均达到治愈标准。有69例患儿复查了头颅CT,其中66例(95.7%)患儿的低密度影消失,3例转化为点状钙化。结论儿童脑囊尾蚴病患者以异体感染为主,癫痫发作和头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CT检查对儿童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3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其中脑实质型26例,脑室型6例,混合型2例。脑实质型中7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其余13例为数量较多的多发病灶。此型MRI表现常为小的长T_1低信号与长T_2高信号囊肿。脑室型显示脑室扩大,可见脑室内囊肿壁,有3例可见头节。16例MRI与CT作了对比分析,对于病变大小、范围、数目及部位的显示,MRI均优于CT,特别是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相关资料及治疗与护理过程,为今后治疗及护理囊尾蚴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既往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常驻地为囊尾蚴病高发区,有明确的食用“米猪肉”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确定该病例罹患多发性囊尾蚴病。首次服用杀虫药(吡喹酮)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经医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35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特别是多发性病例,杀虫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避免因服用抗囊虫药物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4.
200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脑囊虫病的治愈率 ,把握好治疗时机 ,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对 2 0 0例脑囊虫病病人抗囊治疗前后CT影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其疗效不同。早期脑囊虫病经治疗后病灶全部吸收者为 5 5例 (78.5 7% ) ,中期为 16例 (4 4.44 % ) ,而晚期经治疗后则无 1例全部吸收。早期与中期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中期与晚期相比 ,差异亦有显著性 (P<0 .0 1)。结果表明 ,活的囊尾蚴抗囊治疗后可被完全吸收 ,不留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探讨脑型寄生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3年间收治的脑型寄生虫43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囊虫病16例(占37.21%),血吸虫病13例(占30.23%),弓形虫病5例(占11.63%),曼氏裂头蚴病5例(占11.63%),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占2.33%),其他寄生虫病3例(占6.98%)。其中治愈6例(13.95%),好转27例(62.79%),无变化5例(11.63%),自动出院3例(6.98%),加重1例(2.33%),死亡1例(2.33%)。结论 脑型寄生虫病的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史,不当饮食史、血象(尤其关注嗜酸粒细胞异常增高)、症状,头颅CT或MRI检查(同时排除其他脑部疾患),和免疫学、病理学及病原学等检查结果判断。其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颅内高压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