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秀华 《天津护理》2004,12(5):300-300
溶栓疗法是药物直接或间接将血浆蛋白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迅速裂解纤维蛋白,使血块溶解;同时通过清除和灭活凝血因子ⅡⅤⅧ,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变并干扰纤维蛋白聚合发挥抗凝效应。我院用溶栓疗法救治1例产后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三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溶栓药物降纤酶治疗的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在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方法 亚硫酸钠盐分析法、免疫比浊法与克劳斯法分别对40例健康人和20例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 三种方法对40例正常血浆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对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硫酸钠盐析法、免疫比浊法对纤维蛋白测定结果偏高,克劳斯法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20例(AMI组),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24例(UAP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的SAP患者18例(SAP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AMI组与LAP组患者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抗凝和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9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01例和非冠心病组268例,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三支、闭塞病变的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紧密相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体内血栓的形成是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的共同结果。血栓不仅由纤维蛋白所组成,而且含有大量激活的血小板。但常规的溶栓治疗主要是针对凝血过程的最终产物-纤维蛋白。近年来,虽然新一代的溶栓药物如重组单链组织型血浆素原活化物以及重组单链尿激酶型血浆索原活化物等相继问世。提高了溶解血栓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但是仍然忽视了血小板在血栓溶解中的作用。通过对血栓形成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抗血小板药物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的观点,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加速体内血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溶栓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在溶栓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七叶皂苷钠,持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肢体消肿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于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腿和小腿消肿率高于对照组,血清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炎症介质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缓解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溶栓药物降纤酶治疗的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在不同测定方法间的差异。方法 亚硫酸钠盐分析法、免疫比浊法与克劳斯法分别对40例健康人和20例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 三种方法对40例正常血浆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对降纤酶治疗后病人的血浆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硫酸钠盐析法、免疫比浊法对纤维蛋白测定结果偏高,克劳斯法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9.
PT—der法与Cluass法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塞、糖尿病,血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倍受临床上的重视。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较多,如免疫浊度法;热沉淀法;亚硫酸盐析法等。随着自动血凝仪与半自动血凝仪的发展与应用,由凝血酶原检测直接演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方法日趋完善。这种方法称为PT-衍生法,即PT-der法。同时,在自动血凝仪上还可以用直接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称为克劳斯法(Cluass)。这种方法在国外已普遍使用,国内相关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鲜骨折患者血浆中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骨折患者血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碱性磷酸酶含量和血浆硫化氢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在骨折时明显升高,而血浆硫化氢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新鲜骨折患者血浆硫化氢含量下降,其可能参与了骨折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PLASMG)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降解以达到溶栓效果溶栓剂。是近年临床广泛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检测在妊高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在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4例妊高征者(妊高征组,其中重度妊高征15例,轻、中度妊高征9例),和正常妊娠妇女20例(对照组)为观察,采用PT导出纤维蛋白原测定法(PT-der法)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结果: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但轻、中度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妊高征患者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发病6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超声波组及尿激酶组,每组30例,超声波组给予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根据减分率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2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之间比较,超声波组下降更明显(P<0.05);超声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积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浆纤维蛋白段和红细胞比积。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两者共同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客观评价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用药方案为隔日静脉给药3次,降纤酶的首次剂量为10U,第2、3次为5U,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治疗。对照组用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3、5、7天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组用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有明显下降,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用药后第2、3天差异更为明显(P<0.01)。结论:研究表明降纤维是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发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塞、糖尿病,血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倍受临床上的重视.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较多,如免疫浊度法;热沉淀法;亚硫酸盐析法等.随着自动血凝仪与半自动血凝仪的发展与应用,由凝血酶原检测直接演算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方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血液在离体和病理条件下,血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由单体变成网状的多聚体,形成交联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在体外凝固或在体内形成血栓,同时体内自发纤溶使交联纤维蛋白被降解,产生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所以血浆中检测D-二聚体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对溶栓药物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EW——速效溶栓清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液流变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EW-速效溶栓清治疗前后进行 对比,发现溶栓清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 集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认为溶栓清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有 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60例正常健康人,101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50例发生了远处转移,采用LBY-N6型血液粘度计,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无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注流变学拨, 液流变学的异常可能会促进肿瘤发生血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