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保守或/及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守或/及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病例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过程。14例患者早期施行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3d后,11例因病情恶化而行手术治疗。结果经半年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治愈27例(71.1%),中残5例(13.1%),重残4例(10.5%),死亡2例(5.3%)。结论对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动态监测颅脑cT改变,采用保守或/及手术综合治疗方案,有手术指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重度额叶脑挫裂伤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均手术治疗,术后按GOS预后评改:良好35例,轻残8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对于重度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及时或(和)尽旱手术,放宽手术适应证,尽可能去骨瓣减压等。可提出治愈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46例患者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治愈34例、中残5例、重残4例、死亡3例。结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变化突然,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及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手术减压在治疗双侧额叶脑挫伤中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减压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59例,其中预见性手术减压38例(观察组),脑中心疝后手术减压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而预后不良率(死亡+植物生存+重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预见性手术减压有效阻止了脑中心疝的发生,明显地降低了死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13例: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3例;非手术17例:治愈12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变化突然,应密切观察,动态复查颅脑CT及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李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7):119-120,122
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入路手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单侧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双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预后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手术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按照手术适应证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探讨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及双侧骨窗开颅术在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双侧骨窗开颅术治疗,观察组予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嗅神经损伤情况、精神障碍情况,在术后3个月行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嗅神经损伤情况、精神障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行GOS评分显示两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有失血少、手术时间短、神经损伤小等优点,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52-153
回顾性分析额叶脑挫裂伤迟发脑水肿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6例单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恢复良好;7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使用脱水药物超过2周;2例保守治疗1周后猝死。迟发脑水肿是额叶脑挫裂伤病人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故应予以高度重视,密切观察,采取综合脱水方案,适时手术减压,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9.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是较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早期缺乏特有临床征象,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突然恶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我院共手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 入院时GCS计分8~12分6例,13~15分10例,全部病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10例, 其中7例于伤后1~13d行手术治疗.手术均采用冠状切口, 双侧额部脑挫裂伤灶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结果非手术治疗6例, 皆痊愈,手术治疗10例, 治愈6例,轻残2例,死亡2例.因此, 对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 应予以高度重视,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动态头颅CT复查,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早期开颅清除坏死脑组织及去骨瓣减压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恢复良好26例,中度残疾7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5例.结论:急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病情易出现突变,创伤的严重性较其他部位有潜在发展的特点,必须动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头颅CT变化,对病情恶化者及时手术治疗,消除颅内高压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早期双额开颅减压术治疗双额严重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我科近8年来收治53例严重双额脑挫裂伤患者,其中27例在入院后6小时内行双额开颅减压术,另26例入院后先行保守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伤后3个月按GOS评定,超早期手术组的优良率81.5%,死亡率为3.7%,精神异常的恢复率90%,保守治疗组的优良率为65.4%,死亡率15.4%,精神异常的恢复率53.8%。结论:超早期双额开颅减压术治双额严重脑挫裂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额叶、扣带回、尾核等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低下,小脑内血流量降低.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观察头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脑部功能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南方医院针灸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伟伦PET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10在南方医院、珠江医院门诊确诊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36~66岁,平均48岁.方法头电针取穴为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电针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检测.框取双侧额叶、尾核、扣带回和小脑作为感兴趣脑区,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双侧额叶、尾核、扣带回和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12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电针治疗后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右侧尾核、左侧小脑葡萄糖代谢放射计数半定量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前[(2 91±0.34,2.96±0.26,2.68±0.20,2.61±0 39,2.55±0.18,2.53±0.31,2.53±0.36,2.34±0.31,2.40±0.33,2.35±0.25),(P<0.05~0.01)],而治疗后左侧扣带回、左侧尾核、右侧小脑葡萄糖代谢放射计数半定量结果与治疗前基本相似[(2.69±0.38,2.66±0.01,2.50±0.27;2.43±0.38,2 45±0 21,2.30±0.34),(P>0.05)].结论电针抑郁症患者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提高部分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可能与提高额叶、尾核、扣带回、小脑等部分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并结合国内外资料探讨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诊断、治疗。结果:瞳孔缩小时手术16例:死亡和重残4例,轻残和良好12例。瞳孔散大后手术8例,均为死亡和重残。保守治疗7例。均为死亡和重残。结论:额叶挫裂伤,尤其是双侧额叶挫裂伤患者发生的脑疝大部分为脑中心疝,其CT特征性表现为侧脑室、三脑室、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等受压变形,间脑期是抢救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和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特点。方法:临床招募轻度AD患者和健康对照老年人进行包含3D-T1WI和3D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序列的磁共振扫描,运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8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全脑CBF图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灌注差异的分析;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比较两组受试者全脑灰质体积的差异;对灌注有差异的脑区的CBF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轻度AD患者26例(年龄(73.0±6.8)岁,男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53例(年龄(73.7±8.2)岁,男23例)。与对照组相比,轻度AD组患者CBF灌注减低区主要位于双侧顶叶(以楔前叶、角回为主)、枕叶以及左侧颞叶和额叶;CBF灌注增高区主要位于右海马和海马旁回、右扣带回、基底节核团以及双侧额叶(以眶面和内侧面为主)(P<0.01,FDR校正,团块阈值>100像素)。轻度AD患者的脑灰质萎缩主要位于双侧颞叶内侧结构(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也累及双侧岛叶和基底节核团(P<0.01,FDR校正,团块阈值>100像素)。轻度AD组患者左颞顶叶脑回、双侧额上回的CBF值与MMSE评分呈现正相关;双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右前扣带回的CBF值与MMSE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轻度AD患者存在以顶叶为主的低灌注和以海马、基底节区、额叶为主的高灌注改变,而其灰质萎缩主要集中在双侧颞叶内侧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及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脑灌注及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3例cSVD患者(cSVD组)及13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ASL及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常规扫描NAWM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流量(CBF)值,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SVD组FA值及ADC值与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双侧额叶、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P均<0.05);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及右侧半卵圆中心CBF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及右侧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CBF呈正相关(r=0.51、0.46、0.22、0.27、0.33,P均<0.05),双侧额叶ADC与CBF值呈负相关(r=-0.50、-0.38,P均<0.05)。结论 DTI能反映c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以双侧额叶FA值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28例急性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8例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致病原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8例脑梗死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部位与预后的关系以及梗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14例(50%),中残3例(10.7%),重残2例(7.1%),植物生存1例(3.6%),死亡8例(28.6%)。SAH位于脑裂池者11例中有7例死亡(63.6%),占死亡总人数的87.5%。梗死灶位于双额叶或累及视丘下部者死亡4例(占50%),颞顶叶累及基底节者死亡4例(占50%)。结论SAH位于脑裂池者预后差,梗死部位位于双额叶或双额叶累及视丘下部者、颞顶叶累及基底节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1H-MR波谱(1H-MRS)观察急性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双侧额叶代谢物变化及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20例急性期抗NMDAR脑炎患者(脑炎组)和2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双侧额叶1H-MRS,获得相应MRS及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醇(mI)、谷氨酸盐复合物(Glx)和肌酸(Cr)的峰下面积,计算NAA/Cr、Cho/Cr、mI/Cr及Glx/Cr比值。记录脑炎组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检测结果,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2组认知功能,比较组间1H-MRS参数差异,并分析其与抗NMDAR脑炎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及与脑脊液抗NMDAR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脑炎组双侧额叶NAA/Cr、Cho/Cr、mI/Cr、Glx/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2.29、-0.73、0.15,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脑炎组双侧额叶NAA/Cr下降、Glx/Cr升高(P均<0.05),而双侧额叶Cho/Cr、mI/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炎组双侧额叶NAA/Cr、Cho/Cr、mI/Cr及Glx/Cr与MMSE评分、MoCA总分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1H-MRS有助于诊断急性期抗NMDAR脑炎及监测病情;抗NMDAR脑炎急性期双侧额叶NAA/Cr降低、Glx/Cr升高,但与认知障碍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额叶损伤患者亚急性期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2例额叶损伤患者亚急性期脑中心疝的病历资料。结果35例在间脑期接受手术治疗,23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死亡。另7例进入中脑期以后,无论手术与否均死亡。结论额叶损伤引起亚急性期脑疝大多是脑中心疝,间脑期抢救是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fMRI评价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静息状态下双侧壳核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 以20例RRMS患者(RRMS组)及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双侧壳核为ROI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并观察其与临床评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RMS组左侧壳核功能连接增强区域包括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减弱区域包括双侧边缘叶、左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中回;右侧壳核功能连接减弱区域包括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边缘叶;双侧壳核异常功能连接区域与病程及扩展残疾量表评分、进步式听觉累加测试评分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RRMS患者壳核与全脑功能连接存在异常,其功能连接改变可能是临床常见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