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玉香 《现代护理》2008,14(1):25-26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时局部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用长海痛尺评估120例AMI患者静滴FDP过程中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静滴FDP的患者在输液前、后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进行比较。结果输液后心肌耗氧量均高于输液前。结论AMI患者静滴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高。轻度、中度、重度时均能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FDP)的局部疼痛状况,评价采用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组、B组、C组、D组、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50%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在静脉输注FDP结束时用"长海痛尺"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比较各组病人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97%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输注FDP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病人占34%,中度疼痛占47%,重度疼痛占16%.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静脉输注FDP结束时A组、B组、C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AMI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高.A组、B组、C组、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的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3.
李领侠  周西  王妮  张莹  闫玲 《全科护理》2011,(20):1857-1858
1,6-二磷酸果糖(FDP)系葡萄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适用于低磷酸血症,它可促进细胞对循环中钾的摄取及刺激细胞内高能磷酸和2,3-二磷酸甘油的产生。输注FDP后轻者可出现酸胀疼痛症状,并由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放射,严重时病人有烦躁、心率加快、情绪波动等症状,其中大约10%病人因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拒绝用药,  相似文献   

4.
1,6-二磷酸果糖(FDP)系葡萄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适用于低磷酸血症,它可促进细胞对循环中钾的摄取及刺激细胞内高能磷酸和2,3-二磷酸甘油的产生.输注FDP后轻者可出现酸胀疼痛症状,并由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放射,严重时病人有烦躁、心率加快、情绪波动等症状,其中大约10%病人因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拒绝用药,6%病人出现无菌性静脉炎[1].为减轻病人痛苦,临床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减轻和防治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 1 输注FDP导致疼痛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玉香  郜玉珍 《护理研究》2006,20(25):2268-2270
介绍1,6-二磷酸果糖的临床应用及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重点综述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的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6.
徐龙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20-1321
1,6-二磷酸果糖(简称FDP),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肝硬化等,效果好,毒副作用较少。在其应用过程中,引起穿刺点局部疼痛是其常见不良反应。现将我科2007年9月~2009年3月对158例应用FDP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点滴1,6-二磷酸果糖(FDP)的局部疼痛状况,评价采用山莨菪碱液湿敷加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患者静脉点滴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在静脉点滴FDP结束时用长海痛尺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97%的AMI患者静脉点滴FDP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患者34%,中度疼痛患者47%,重度疼痛患者16%。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静脉点滴FDP结束时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AMI患者静脉点滴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高。山莨菪碱液湿敷加局部皮肤按摩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静脉点滴FDP的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8.
单玉香  郜玉珍 《护理研究》2006,20(9):2268-2270
介绍1,6-二磷酸果糖的临床应用及静脉榆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时机体的影响,重点综述静脉榆注1,6-二磷酸果糖穿刺部位疼痛的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9.
1,6-二磷酸果糖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对心脏损害是造成中毒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而QT间期延长是预测AOPP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重要指标,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着密切联系。1,6-二磷酸果糖(FDP)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用于治疗AOPP中毒性心肌病报道较少。我们对63例AOPP中毒性心肌损伤致心律失常者,加用FDP进行临床观察,研究FDP对AOPP患者QTd的影响,探讨其对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49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10g/d,静脉滴注,疗程14 d.比较2组治疗21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14 d时血糖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0%(22/25)、治愈率28.0%(7/25),对照组总有效率70.8%(17/24)、治愈率16.7%(4/2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对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对AMI患者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时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B、C、D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酒精湿敷、湿热敷、皮肤按摩、湿热敷及皮肤按摩。患者开始静滴FDP时及结束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计算心肌耗氧量。结果输液结束时,A、B、C、D组的心肌耗氧量低于对照组。D组的心肌耗氧量低于A、B组。结论A、B、C、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静滴FDP局部疼痛引起的心肌耗氧量增加,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B组。  相似文献   

12.
5种护理干预减轻AMI静滴FDP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静滴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A、B、C、D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酒精湿敷、湿热敷、皮肤按摩、湿热敷及皮肤按摩,在静滴FDP结束时评估疼痛程度。结果:静滴FDP结束时A、B、C、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A、B、C组。结论:A、B、C、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静滴FDP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B、C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常温利多卡因、冷湿敷与低温利多卡因湿敷用于缓解小儿输注果糖时引起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住院患儿输注果糖引起局部疼痛者,随机分为冷湿敷组、常温利多卡因组、低温利多卡因冷敷组各40例,观察3组疼痛效果.结果 应用利多卡因低温湿敷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组.结论 小儿输注果糖引起局部疼痛可以选用低温利多卡因湿敷来减轻疼痛,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及其对降低恢复期间因便秘而诱发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就诊的3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2010年1月为界划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47例,干预组165例。每组按层次分别随机选择男70例和女20例。干预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便意的培养,排便方法指导,便时陪护,适当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护理。出院后继续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医嘱,出院后未进行电话随访指导。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期间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因便秘而诱发心肌梗死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恢复期发生便秘11例,便时诱发心肌梗死共2例,对照组患者恢复期发生便秘23例,排便时诱发心肌梗死共7例,其中1人突发猝死。两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2,P〈0.025)。患者因便秘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27.70,P〈0.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及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危险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宣教、娱乐疗法、药物疗法等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心肌梗死病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心肌梗死病人应实施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能否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危险程度的预警信号,以帮助急诊医生对心梗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急诊入院的3134例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史,未接受治疗前的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变化,以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物溶栓治疗2h后的CK-MB、cTnⅠ、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及发病至死亡时间;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拟合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与心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109,95%可信区间(95% CI)为(1.073,1.147),P=0.000]、是否行急诊PCI[OR =4.162,95% CI (1.980,8.748),P=0.000]、治疗前D-二聚体[OR=1.001,95%CI(1.000,1.002),P=0.001]、LVEF[OR=0.946,95% CI (0.928,0.964),P=0.000]和治疗2hcTnⅠ[OR=1.011,95%CI(1.004,1.018),P=0.002]与28 d死亡相关.ROC曲线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796、P=0.000]、是否行急诊PCI(AUC 0.704、P=0.000)、治疗前D-二聚体(AUC 0.797、P=0.000)与28 d死亡呈正相关,LVEF(AUC 0.261、P=0.000)与28 d死亡呈负相关;进一步绘制治疗前D-二聚体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及LVEF拟合曲线显示均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D-二聚体与心梗患者早期预后相关,但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早期D-二聚体升高对提示心梗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对CCU监控室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0°、45°、60°逐级半卧位护理组(观察组),以及单纯30°半卧位护理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心肌耗氧量D-P、SDNN、RMSSD、QTd及QTcd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各个时间段的心肌耗氧量(D-P)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观察组SDNN在t2~t3、t3~t4降低明显,RMSSD则在各个时间段均降低明显,QTd、QTcd在t0~t2、t2~t3均降低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逐级半卧位的体位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电生理影响较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