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眼内炎18例18只眼,经玻璃体切除或人工角膜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角膜移植及玻璃体腔注药。结果:随访6-12月,2眼0.1以上。9眼手动至0.05,l眼无光感,6眼行眼球摘除或则除术。结论:真菌性眼内炎预后不良,但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3例(13眼)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随访1~2年,观察疗效。结果13眼中有6眼保存有用视力,眼前数指~手动者2眼,光感者1眼,眼球萎缩者2眼,2眼因术后疼痛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可拯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后行玻璃体切除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眼内炎先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后行玻璃体切除的23例(1组)与玻璃体切除同时注药的28例(Ⅱ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相似,但显效率Ⅰ组为47.8%,Ⅱ组为17.9%;炎症控制所需的时间I组为10.3天,Ⅱ组为13.6天。均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是I组的3.3倍。 结论:玻璃体内先注射药物后切除治疗细菌性眼内炎,可增加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提高眼内炎的治疗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31-133)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8例真菌性眼内炎中,外源性感染3例、内源性感染5例,症状及体征不甚典型,初诊确诊率仅25%(2/8),易误诊为细菌性眼内炎或葡萄膜炎。治疗效果差,有效率仅25%(2/8),眼球摘除率达37、5%(3/8).疗效与是否及时手术有关。结论 细菌性眼内炎、葡萄膜炎经正规的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早行玻璃优柚溶涂片和培养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及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2岁.因左眼眼前黑影飘动1周于2007年4月28日至我院就诊.患者5个月前因胰腺癌行手术切除,同时切除半胃及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内注药加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 B加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对8 例8 眼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 B加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平均随访 88 个月。结果:7 眼治愈,随访时矫正视力 01~03;1 眼未愈,视力无光感、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 B加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早期明确诊断是保证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真菌性眼内炎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轻、进展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导致治疗延误,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但早期诊断及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均较困难.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和眼部给药途径的拓宽成为关注的焦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且不同类型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真菌性眼内炎的早期诊断技术、抗真菌药物种类、眼部给药途径、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眼内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2例外伤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环扎及联合晶状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视网膜复位术,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临床效果。随访2~22月,12例眼内炎全部控制。9例9眼眼球保留,且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3例3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外伤性眼内炎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眼内炎是人工晶体术后严重并发症 ,治疗难度大 ,预后差。我们曾遇到 1例 ,经用氟康唑玻璃体切除术挽救成功 ,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  2 2岁 民工  1999年 12月 1日左眼被木条击伤致角膜穿通伤 ,外伤性白内障。先后在当地医院行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白内障抽吸术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人工晶体术后 2周发现玻璃体内出现灰白色絮状物。经玻璃体取样注药 (注入氟康唑 10 0 μg/ 0 .1ml)等处理未见好转 ,真菌培养示白色念珠菌生长。于 2 0 0 0年 1月 15日患者来我院治疗。入院时 ,左眼视力光感 ,光定位不准确 ;左眼睫状充血 ( ) …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5岁,农民。左眼被铁锹击伤、畏光流泪、视力下降2天,于6月21日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手动/眼前,眼压:29.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 ),角膜偏颢侧见一斜形闭合伤口,前房内白色积脓2mm,与鼻侧相应处虹膜有一闭合穿通伤口,晶体皮质混浊,眼科B超:玻璃体条状混浊,诊断:(1)左眼球内异物;(2)继发性青光眼;(3)感染性眼内炎?。急诊局麻下行左眼玻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灌注抗生素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化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灌注抗生素治疗效果,分析对比眼内炎的治疗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68例68眼内炎症全部控制,61眼眼球保存并且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在0.05以上者占48.5%,7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灌注抗生素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最理想的方法,及时手术,术中精心操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外伤性眼内炎49例 (4 9眼 )的临床资料 ,采用玻璃体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 ,术后随访 1~ 6月。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 3 4眼 (69.3 9%) ,不变 9眼 (18.3 8%) ,下降 3眼 (6.12 %) ,3眼行眼球摘除 (6.12 %)。其中有效 3 2眼 (65 .3 1%) ,显效 2 3眼 (4 6.94%)。结论 外伤性眼内炎一旦确诊应及时施行玻璃体切除术 ,才能有效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13.
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现将我院自1991年~1993年应用玻璃切除术治疗20例眼内炎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经治疗的20例20眼,男12例,女8例;右眼11例,左眼9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36.5岁。导致眼内炎的原因:角膜穿孔伤10例(50%),巩膜穿孔伤6例(30%),白内障术后1例(5%),青光眼术后1例(5%),视网膜脱离术后2例(10%),其中3例有眼内异物、伤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90天,平均12.5天。诊断依据:根据外伤和手术病史,眼痛加剧,视力减退,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Tyn-dall(+),前房积…  相似文献   

14.
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后或外伤后发生的眼内感染,其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视功能丧失,甚至眼球萎缩[1,2].由于血眼屏障的影响,全身及局部应用药物治疗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较差.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日趋完善,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该病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为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对其的治疗效果,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姚晓岚  张棣华 《眼科》1994,3(4):217-218
报告两例晶体过敏性眼内炎,一例行晶体及前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炎症迅速消退,矫正视力0.9,效果良好。另一例仅做晶体摘出术,术后玻璃体仍混浊机化,视力无提高。认为晶体过敏性限内炎仅做晶体手术是不够的,若配合玻璃体切除术才是有效的措施。此外,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1例(11只眼)确诊为真菌性眼内炎者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随访1~3年,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中,有5只眼保存有用视力,眼前手动2只眼,光感1只眼,眼球萎缩2只眼,1只眼因术后疼痛行眼球摘除。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可拯救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玻璃体腔内注射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感染烟曲霉菌的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7例5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三组,每组9例。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药物敏感度实验,检测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之后对三组患者都应用伏立康唑口服,用阿托品膏散瞳,并且每天换药,另外对研究1组和研究2组患者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伏立康唑溶液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溶液。术后观察前房炎症情况、角膜混浊程度、玻璃体混浊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混浊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1组和研究2组角膜混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房水闪辉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房水闪辉情况除术后9d和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玻璃体混浊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1组除术后1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1、4、6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6d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玻璃体内注射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性眼内炎,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伏立康唑对治疗早期和中期的真菌性眼内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琦  彭晓燕  王红  刘毅 《眼科》2010,19(1):54-57
目的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6—2009年北京同仁医院经玻璃体培养确诊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患者9例(13眼)。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取前房水及玻璃体标本涂片和培养,4例进行血培养。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行玻璃体注药(两性霉素B)或(和)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主要指标视力,眼前节、服底表现,跟内液涂片及培养结果。结果男性2例,女性7例,4例双跟患病。平均年龄(38.33±15.49)岁。7例有明确发热史,自发热至出现眼部症状平均(26.43±24.81)天(2~60天)。无眼部外伤和内跟手术史。患者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遮挡为主诉。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等。临床可有或无典型前葡萄膜炎症表现,玻璃体炎性改变呈现团块状混浊,视网膜和(或)视网膜下黄白色浸润病灶。所有病例玻璃体真菌培养阳性。9/13眼玻璃体注药,10/13眼行玻璃体切除术。8例12眼随访(10.13±7.41)个月,11/12眼眼内炎得到控制,眼球保存,6/12眼视力提高。结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根据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玻璃体切除术取材培养可提高检出率。玻璃体切除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视力保持或提高。  相似文献   

19.
眼内窥镜引导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鹏飞  庞秀琴  何雷  杨勋 《眼科》2005,14(3):183-185
目的 探讨眼内窥镜引导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内炎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10例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方法 通过眼内窥镜引导行玻璃体切除、玻璃体腔注药术。其中5例同时行球内异物取出术,2例行视网膜裂孔激光封闭,1例行睫状突光凝术,3例眼内充填硅油。主要指标眼内炎症转归及视力。结果 术后随诊2~6个月,全部患者眼内炎症均得到控制。6例视力提高,3例正视力≥0.1。结论 眼内窥镜扩展了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范围,对于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跟内炎患者亦可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赵帅  高伟  赵燕麟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32-193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34眼)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结果:34眼中有30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两次前房注射,4眼感染复发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可挽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