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野生型p53基因的抑癌活性在肿瘤患者中常存在被抑制的现象。最新研究发现,p53的抑癌活性由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调控。该家族包含3个成员:p53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iASPP)、p53 ASPP1和p53 ASPP2。大量研究表明,iASPP是抑制p53活性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其表达和功能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本篇综述,作者期望对iASPP的特性和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以iASPP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ASPP家族(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of p53 family)是近几年新发现参与细胞凋亡的蛋白家族,其成员间具有相似的结构,每个成员通过结合p53来调节细胞的凋亡。其中ASPP1和ASPP2与p53结合促进细胞凋亡,而iASPP则竞争结合p53而抑制细胞的凋亡。ASPP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家族的发现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对各成员的研究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p53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凋亡因子.近些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是一种新的蛋白家族,包括三个成员:ASPP1、ASPP2和iASPP,三者都能与p53特异性结合,促进或抑制p53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本文现就ASPPs与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员已经鉴别出一种至少可维持某种主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以防止肿瘤发生的蛋白片段。该蛋白片段隶属于一类已知的蛋白凋亡促进剂(ASPP),能够刺激由p53基因诱发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但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新的研究报告对这类蛋白的新成员iASPP进行了报道。事实上,iASPP抑制了p53的正常细胞杀  相似文献   

5.
何友虎  王东军 《医学综述》2009,15(21):3213-3216
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由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SH3结构域、锚蛋白重复序列3部分组成,其家族成员ASPP2能与抑癌基因p53特异性结合,增强p53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而并不影响p53的细胞生长抑制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并利用ASPP2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能更好地指导肿瘤治疗策略的制订。本文就近年来ASPP2蛋白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凋亡刺激蛋白2 (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s of p53 2,ASPP2)、ASPP家族抑制成员 (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SPP2, iASPP,p53在51例早期宫颈癌、5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I~III期 、48例CIN I期及45 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SPP2,iASPP与p53的相互关系。结果:p53阴性时,ASPP2在宫颈癌组、CIN II~III 组、CIN I组、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且CIN II~III组、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SPP在宫颈癌组、CIN II~III组、CIN I组、正常宫颈组中的阳 性表达率逐渐降低,且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53阳性时,ASPP2和iASPP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P2和iASPP可能通过调 节野生型p53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参与早期宫颈癌的发生,ASPP2和iASPP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可调节p53抑癌功能,其抑制成员(iASPP)具有特异性抑制p53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为了对iASPP进行系统研究,文中报道制备完整的iASPP分子多克隆抗体的方法.方法:在完整iASPP独有的N端选择3个免疫原肽段,制备了3个多克隆抗体.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比较3个抗体检测内源性抗原的效果,并用体外转录翻译系统制备的完整iASPP蛋白作为对照标准.结果:1号抗体效价>1:32 000,2号和3号抗体效价>1:16 000.Western blot确定100 000为完整iASPP蛋白的条带位置.结论:成功地制备了iASPP的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完整iASPP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人胰腺癌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ASPP2及iASPP蛋白的表达,并探讨野生型p53癌株中ASPP2和iASPP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年~2010年66例胰腺腺癌及35例癌旁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iASPP,ASPP2和p53的表达情况.对p53阴性的45例标本进行研究,比较ASPP2,iASPP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表达中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p53阴性的胰腺癌组织中,iASP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ASPP2蛋白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胰腺癌组织中,iASPP,ASPP2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53阴性的胰腺癌组织中,ASPP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iASP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ASPP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p53凋亡刺激蛋白2(ASPP2)是ASPP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能够通过对细胞促凋亡靶基因转录的调节来促进细胞的凋亡。另外,ASPP2与自噬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它能通过提高p53通路介导的自噬来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增加,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的作用。在肝癌细胞中,ASPP2过表达可增强p53诱导的自噬调节蛋白(DRAM)介导的自噬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DRAM的发现使p53与自噬之间建立了联系,也进一步丰富了ASPP2的功能机制,这也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共50例,以及健康人的正常结肠组织共30例。分析ASPP家族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中ASPP1和ASPP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PP1和ASPP2的阳性表达在肿瘤病理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肠癌组织中ASPP1与iASPP的阳性表达在肿瘤浸润深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PP2的阳性表达在肿瘤浸润深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癌组织中ASPP1、ASPP2和iASPP的阳性表达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的差异,表明其有可能成为结肠疾病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指标之一;ASPP2的阳性表达与结肠癌病理分期和分级有相关关系,表明其有可能成为结肠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阐明ASPP家族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45例、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20例。45例结肠癌组织分为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21例)和低分化组(13例);按TNM分期分为T1组(7例)、T2组(8例)、T3组(25例)和T4组(5例); 有淋巴转移N1组(19例)和无淋巴转移N0组(2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ASPP1、ASPP2和iASPP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ASPP家族成员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ASPP1 和ASPP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1)。②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63,P>0.05);ASPP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s =0.454,P<0.01);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71,P>0.05)。③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68,P>0.05);ASPP2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程度增加而递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s =-0.348,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31,P>0.05)。④结肠癌组织中ASPP1、ASPP2和iASPP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s =0.089、rs=0.044和rs=0.210,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有可能成为良恶性结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指标;ASPP2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和分期有相关性,可以成为结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食管癌中iASPP,ASPP2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6000法对3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ASPP,ASPP2进行检测.结果 ASPP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比在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0.05),而iASPP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AS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白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其相关ASPP蛋白家族的表达。方法:运用A、B(分为低剂量D和高剂量G)2种白酒和黄曲霉素B,(AFB,)对大鼠进行处理,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模型,用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P53、P53凋亡刺激蛋白1(ASPPl)、ASPP2、ASPP家族抑制因子(iASPP)的表达。结果:成功制备了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模型,不同白酒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程度不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P53及iASPP表达的阳性率在白酒B组(BD组和BG组)明显高于白酒A组(AD组和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PPl、ASPP2的阳性率在白酒B组(BD组和BG组)明显低于白酒A组(AD组和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SPP表达量高的酒精性肝病和肝癌中,ASPPl、ASPP2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基因的突变检测显示P53的突变方式以碱基插入为主,其次为碱基突变及缺失;AD组和AG组突变率为42.3%,BD组和BG组突变率为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白酒对大鼠肝脏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硬化并肝癌的诱发程度不一样,可能与其对P53基因突变及P53相关蛋白(ASPPl、ASPP2、iASPP)表达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iASPP特异性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干扰效果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构建iASPP基因的RNA i真核表达载体PGCsilencerTMH1/Neo/GFP/RNA i,并观察其转染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前后iASPP的表达变化以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中iASPP的序列,设计特异性siRNA序列,将模板序列克隆至PGCsilencerTMH1/Neo/GFP质粒中,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将重组子转染至Jurkat细胞中,用RT-PCR方法检测iASPP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经测序,模板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正确,RT-PCR检测Jurkat细胞中iASPP表达在转染干扰质粒后有明显的下降,转染后Jurkat细胞凋亡由11.81%增加到33.15%。结论成功构建了iASPP基因的RNA i真核表达载体,且其对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的干扰效果,为下一步探讨iASPP对肿瘤细胞中p53的抑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iASPP在p53缺失细胞中影响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iASPP、干扰iASPP、p63、p73、Bax-Luc 和Puma-Luc等转染进H1299细胞中,观察各种情况下对前凋亡基因转录能力的影响;用体外转录/翻译偶联系统、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iASPP与p63和p73在体外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6.
焦红叶  薛飞  程友 《重庆医学》2018,(2):177-17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因子(iASPP)的表达变化、与鼻咽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经病理学证实为鼻咽癌的133例患者,同时选取该院病理科既往收集的30例患者鼻咽部慢性黏膜炎活组织蜡块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两组中iASPP蛋白的表达,并分析鼻咽癌患者iASPP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iASPP蛋白阳性表达率(72.18%)高于对照组的20.00% (P<0.05);鼻咽癌组织中iASPP蛋白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范围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92例鼻咽癌患者获得随访,其中iASPP蛋白阳性表达患者63例、阴性表达患者29例,iASPP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71.43%)与阴性表达患者的86.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上调,与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的范围有关,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Our previous study has revealed that iASPP is elevated in huma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and iASPP overexpression signifcantly correlates with tumor malignant progression and poor survival of HNSCC.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unction of iASPP playing in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HNSCC in vi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