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对社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异常的筛查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募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绝经后妇女。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绝经后妇女均应用FRAX计算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同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骨密度,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骨量低下、骨质疏松症。分析FRAX阳性(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0%或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20.0%)预测骨量异常(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症)的价值。结果 共入组绝经后妇女759例,<60岁308例,60~69岁251例,≥70岁200例;骨量正常253例(33.3%),骨量低下368例(48.5%),骨质疏松症138例(18.2%)。不同年龄组绝经后妇女骨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91,P<0.001)。不同年龄组绝经后妇女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155,P<0.001;F=13.501,P<0.001)。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和骨质疏松症组绝经后妇女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59,P<0.001);3组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9,P=0.250)。FRAX阳性27例(3.6%),FRAX阴性732例(96.4%)。FRAX阳性筛查骨量异常的灵敏度为4.3%、特异度为98.0%、Youden′s指数为2.3%、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33.9%,Kappa值=0.016(P=0.096)。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评估骨量异常的Youden′s指数在临界值为0.6%时最大,为38.6%,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69.2%。10年内发生重要部位骨折概率评估骨量异常的Youden′s指数在临界值为2.8%时最大,为12.8%,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62.8%。结论 采用FRAX筛查绝经后妇女骨量异常准确性较差,不适合社区筛查应用。  相似文献   

2.
邓桥莉  陈德才  伍援朝  张林 《西部医学》2009,21(10):1672-1675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50~79岁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人群,按不同年龄段分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L1~L4、左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矿密度(BMD)、T值,定量超声法(QUS)测定左跟骨强度指数(SI)、T值,比较各年龄组间QUS较之DXA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采用ROC曲线探讨QUS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点。结果各年龄组QUS与DXA常规测定部位诊断结果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45.83%~70.00%,特异度73.33%~89.29%。根据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以T值-2.0为临界点,灵敏度与特异度较好。结论QUS与DXA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较差,特异性尚可。随年龄的增长,敏感性增加,但特异性降低。QUS值诊断骨质疏松症以T值-2.0为临界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RA)测量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筛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 招募650名肝肾功能正常的中国绝经后女性受试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腰椎L2~L4、左股骨颈的面积BMD值,RA指骨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手2、3、4指中节指骨的BMD值,构建ROC曲线,探讨RA指骨骨密度作为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DXA骨密度的诊断金标准T≤-2.5时,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2.9%;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2.21为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阈值时,其敏感度较高为81.4%,特异度为62.0%。 结论 T≤-2.21可作为RA指骨骨密度筛查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对比,确定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在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6名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采用DXA检测腰椎及右髋部骨密度,同时采用QUS扫描其右侧跟骨。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4±19.8)岁(30.0~80.0岁)。根据DXA结果,36例(28.6%)骨密度正常(T值≥-1.0),90例(71.4%)骨密度异常,其中45例(35.7%)骨量减少(-2.5相似文献   

5.
[摘要] 〖HTH〗目的〖HTSS〗〖KG*2〗探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与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骨密度检测的诊断价值。 〖HTH〗方法〖HTSS〗〖KG*2〗将行健康体检的260例绝经期女性且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XA监测(B组)、QUS检测(A组),以DX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2组检测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分析QUS检测在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HTH〗结果〖HTSS〗〖KG*2〗B组检出骨质疏松症52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骨质疏松症48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A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99.42%,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6.10%。 〖HTH〗结论〖HTSS〗〖KG*2〗QUS用于诊断绝经期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高,且无辐射,故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骨质疏松症(OP)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279例确诊脆性骨折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骨密度(BMD),探讨不同诊断标准(T值≤-2.5SD和T值≤-2.0SD)对OP的诊断检出率,并对相应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79例脆性骨折患者以T值≤-2.5SD和T值≤-2.0SD为标准OP诊断检出率分别为51.6%和7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T值≤-2.5SD为标准,OP检出组的年龄、有症状者的比例高于非检出组(67.5±12.3 vs 65.3±11.6;27.6% vs 14.7%,P<0.05),但危险因素总数低于非检出组(36.2% vs 63.8%,P<0.05);股骨颈BMD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F=4.3,P<0.05).结论 以骨密度T值≤-2.0SD作为国人OP诊断标准可能比T值≤-2.5SD的标准更为合适;OP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并选择合理BMD测量部位.  相似文献   

7.
FRAX联合DXA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FRAX联合DXA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 000例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位患者均行FRAX评估和DXA检查。分析不同性别患者FRAX评估骨折风险情况,记录L2-4前后位和侧位各年龄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结果、L2-4前后位和侧位各年龄段骨折检出率和不同部位骨折结果。结果:男女髋部骨折风险经FRAX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部位骨折风险女性患者均高于男性(P<0.01)。3 000例患者前后位BMD测定结果中,529例T值>-1.0 s,-1.0 s≥T值>-2.0 s者1 426例,-2.0 s≥T值>-2.5 s者572例,455例T值≤-2.5 s。3 000例患者侧位BMD测定结果中,424例T值>-1.0 s,-1.0 s≥T值>-2.0 s者717例,-2.0 s≥T值>-2.5 s者808例,1 181例T值≤-2.5 s。L2-4前后位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34.80%(T值≤-2.0 s)和15.60%(T值≤-2.5 s),侧位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57.60%(T值≤-2.0 s)和39.37%(T值≤-2.5 s)。3 000例患者中,348例脊柱骨折,622例髋部骨折,1 154例腕部骨折,876例股骨颈骨折,不同部位骨折患者的前后位T值和侧位T值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RAX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评估效果较佳,女性患者的评估效果优于男性患者。DXA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较佳的预测效果,T值≤-2.0 s可作为预测骨折的标准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在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并分析两者差异性的原因。方法 收集的148例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3.7±10.4)岁,分别采用DXA、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计算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查看诊断不一致患者的腰椎CT平扫图像,以评估是否有椎体骨折、脊柱退行性改变和腹主动脉钙化等情况。结果 148例受试者,QCT的检出率为45.9%(68/148),DXA的检出率为26.4%(39/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92例受试者(62.2%)的DXA和QCT的诊断是一致的;56例(37.8%)受试者DXA和QCT的诊断不一致,其中QCT诊断为骨质疏松,DXA为骨量减少的例数占48.2%(27/56);QCT为骨量减少,DXA为骨量正常的例数占33.9%(19/56)。在56例诊断不一致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定量超声测定法(QUS)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广州市18~40岁成人骨密度的一致性,评估QUS识别低骨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731名研究对象中,采用DXA测量骨密度(BMD),QUS测量超声传导速度(SOS)。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SOS与BMD Z值的一致性。以BMD Z≤-2.00作为低骨量的诊断标准,绘制QU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SOS Z值最佳截断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结果 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的SOS和BMD Z值的均值差值分别为1.27(-0.94~3.47)和0.93(-1.33~3.18)。男、女性中SOS Z值诊断低骨量的AUC分别为0.734(95%CI=0.380~0.788)、0.679(95%CI=0.625~0.732)。男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0.35,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64.1%、68.6%和0.327;女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1.14,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73.9%、54.8%和0.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HMW-ADP)、总脂联素(总ADP)与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8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41例和骨密度正常组39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L2-L4)侧位和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并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HMW-ADP和总ADP水平,并分析ADP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血清HMW-ADP水平、总A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HMW-ADP和总ADP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MW-ADP与L2、L3、L4和股骨颈的BMD均呈负相关(r=-0.436、-0.492、-0.365、-0.471,均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HMW-ADP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骨密度(BMD)的测量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测量骨密度的影像学方法有双能光子骨密度仪(D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QUS)、MRI、能谱CT等.本文将就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评价亚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指数评分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能力,为同行开展社区骨质疏松症相关人群识别提供经验借鉴。 方法 以2019年3—4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骨质疏松筛查的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结合跟骨超声骨密度检测进行骨质疏松筛查。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中,1 502人(28.93%)有中级及以上骨质疏松风险,且跟骨超声结果显示,1 280人(24.66%) T值≤-2.0。年龄越大、BMI越小、OSTA评分越低,T值越低(均P<0.05),有无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以及骨松风险分级不同,跟骨超声测量出的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TA评分是否≤-1,与跟骨超声测出的T值是否≤-2.0,有较差的一致性(Kappa=0.197<0.4,P<0.05)。 结论 社区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识别,可将OSTA评估、跟骨超声,与BMI或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等个人健康并既往病史情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探讨。方法:社区50-69岁绝经后妇女为绝经后组,24-39岁中青年女性为青年组,分析Dpd的年龄变化及与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并用ROC分析系统,探讨Dpd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诊断阈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绝经后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Dpd值随年龄增加呈明显增高的趋势。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健康妇女(P<0.05),Dpd值与BMD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OC分析系统表明,Dpd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曲线下面积达81.68%)明显优于BGP(曲线下面积为47.69%)。如以Dpd=7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阈值,则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53.3%。结论:用Dpd值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危险性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XA)联合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检测在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00例作为对象,根据DXA测定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每组各50例。测定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两组的β-crosslaps和PINP值。结果 骨质疏松组髋关节、股骨颈及腰椎的骨密度水平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3.99、14.13,均P<0.05);骨质疏松组的β-crosslaps、PINP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6、16.19,均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DXA联合β-crosslaps、PINP检测可作为预测POP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陈杨畅  李素蘋  项光博  金珍木 《浙江医学》2018,40(22):2466-2469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前臂骨密度(BMD)的变化,探讨前臂BMD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RA患者193例,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非受力(左)侧前臂远端1/3处BMD,并测量中轴部分[正位腰椎(L2~4段)及左髋部]BMD。根据中轴部位BMD值,将RA患者分为正常及异常者,比较不同患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前臂BMD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中轴BMD值异常164例,其中骨量减少71例,骨质疏松74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中轴BMD值正常仅29例。前臂BMD值异常146例,其中骨量减少60例,骨质疏松67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前臂BMD值正常47例。中轴BMD正常者年龄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腰椎、左髋部BMD正常者年龄均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显示:前臂BMD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AUC为0.932,最佳T值为0.355,灵敏度为0.814,特异度为0.951;前臂BMD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955,最佳T值为0.365,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973。结论前臂BMD对腰椎、左髋部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女性RA患者椎体、髋部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无优势手臂骨密度与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量分析系统(QUS)测量82例绝经后妇女无优势前臂远端骨密度(BMD)以诊断骨质疏松,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ELISA检测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妇女血清中1,25-(OH)2D3,25-OHD3水平。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分别为(26.97±6.78)pg/ml和(34.75±12.62)nmol/L,骨量正常组分别为(34.75±12.62)pg/ml和(42.03±12.63)nmol/L,骨质疏松妇女血清1,25-(OH)2D3、25-OHD3含量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1)。绝经后妇女无优势前臂骨密度与血清1,25-(OH)2D3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r=0.387,P=0.001),25-OHD3含量与前臂骨密度也存在相关性。结论:血清1,25-(OH)2D3水平与无优势前臂骨密度明显相关,是绝经后妇女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α_1链(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第2~4腰椎(L_(2~4))部位的骨密度值的结果 ,纳入受试者318例,均为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其中骨质疏松症组212例,正常对照组106例;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 基因所在的DNA片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中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GG、GT、TT基因型分别有82例、99例和31例,对照组中GG、GT、TT基因型分别有51例、45例和10例;骨质疏松症组的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等位基因T的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对骨质疏松症组按基因型分组进一步分析发现,TT纯合子组个体的腰椎骨密度比GG纯合子组和GT杂合子组低(P<0.05).结论 COLⅠA1基因启动子区-1997G/T位点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相关,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更易导致低骨矿密度和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绝经后女性椎体脆性骨折的评估,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来院体检的203例50岁以上绝经妇女用双能X骨密度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椎体骨折评估(verterbral fracture as-sessment,VFA),并检测不同部位骨密度及相应T值,收集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根据有无椎体骨折及椎体骨折部位分组。结果:胸椎及胸腰椎骨折组骨密度及T值均低于无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时与无椎体骨折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折组骨密度、T值及骨量变化则均与无椎体骨折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增龄、全髋骨密度及T值降低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T值的降低对绝经后妇女胸椎及胸腰椎骨折椎体脆性骨折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腰椎骨折则有局限性。增龄、全髋骨密度及T值降低是椎体脆性骨折的危险因子。对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防治在重视骨密度的同时要联合进行椎体骨折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osteporsis,OP)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OSTA)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并探讨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 测定BMD对中老年男性OP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3例45岁以上男性研究对象行QUS-BMD检查,记录跟骨QUS-BMD及QUS-T值,测量身高、体重,计算OSTA指数,其中255例研究对象同时行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 BMD测定,按OSTA分层标准将受试者分为OP高、中、低风险组。比较各组间跟骨QUS BMD、QUS T以及各部位DXA BMD的差异,分析OSTA指数与髋部、腰椎DXA-BMD的相关性。根据WHO的OP诊断金标准(骨质疏松:T值≤-2.5,骨量减少:-2.50.05)。OP风险高、中、低危3组中OP患病例数分别为37例(48.7%)、17例(17.5%)和17例(20.7%),高危组中OP患病例数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OSTA指数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BMD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439和0.141。跟骨QUS BMD和QUS T值在不同OP风险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QUS T值诊断OP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最佳截断值为-1.3,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61.4%。结论   随着OSTA指数升高,OP风险降低,股骨颈、全髋及全腰椎的BMD升高,OSTA指数与各部位DXA-BMD成线性正相关。OSTA指数和跟骨QUS-T值对诊断中老年男性OP症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绝经妇女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评估是否存在椎体骨折情况,并参考不同部位骨密度、T值,按照椎体是否骨折以及骨折部位进行分组,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骨量患者6例中骨折1例(16.67%),低骨量患者24例中骨折8例(33.33%),骨质疏松患者42例中骨折18例(42.86%),其中严重骨质疏松8例。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0.76±0.12 g/m2、T值1.89±0.20均高于胸椎骨折组0.62±0.05 g/m2、-2.61±0.29、胸腰椎骨折组0.61±0.07 g/m2、-2.10±0.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T值与腰椎骨折患者趋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加以及髋部骨密度、T值下降。结论:通过分析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T值,可以有效预测其是否存在胸椎、胸腰椎椎体脆性骨折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