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5-2013年河南省肺结核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河南省共登记肺结核患者687183例,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81.2/10万。月均发病率在3月份达到最高值8.1/10万,随后逐步降低,次年1月份达到最低值5.6/10万。全省18个地市历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豫南和豫北地区年均发病率较高,超过90/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发病484898例,女性发病202285例,男女性别比为2.4∶1。职业分布中,农民、学生和工人3类人群报告发病患者数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89.4%。结论 河南省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农民、青壮年及老年人是河南省肺结核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相应人群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肺结核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为肺结核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石家庄市区域内结核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3年石家庄市共登记肺结核病例49 950例,2009年达到最高后呈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生多集中于春季,男女性别比为2.2∶1,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农民是肺结核发病最多的人群,占76.90%;灵寿-行唐等县年均结核发病率较高,石家庄市区年均发病率最低。结论 石家庄地区肺结核在空间和时间上非随机分布,且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性。结核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防治对象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近年来义乌市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为虫媒传染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检索2005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义乌市的虫媒传染病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虫媒传染病特点。结果 义乌市2005-2013年虫媒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3.02/10万,2009年最高达11.82/10万,2009年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达到8年来最低点,发病率为1.17/10万,2013年有所升高。2005-2013年间各月均率分布7-10月份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4.85%,发病率最高的镇街是义亭镇,平均发病率为22.30/10万,其次是稠城,平均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为3.68/10万;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和民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9.47%、24.13%和15.75%。结论 义乌市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在2009年登革热暴发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掉以轻心,应强化虫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预防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沈阳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乙肝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5-2013年乙肝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沈阳市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9 58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6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男性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8.62/10万,女性为10.00/10万。乙肝发病以20~60岁的人群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9.34%。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乙肝发病居前三位的是铁西区、和平区和大东区,发病率分别为37.23/10万、37.10/10万和36.91/10万。市区、郊区和县发病率差异明显。发病最高的职业为家务及待业,占27.21%。农民其次,为16.61%。乙肝发病季节性不明显。结论 沈阳市乙肝发病呈下降趋势,青壮年、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为乙肝发病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刘天军  阚震 《现代预防医学》2015,(10):1866-1866
摘要:目的 了解法定传染病疫情在北京市房山区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13年网络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上报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6种,发病51 128人,年平均发病率545.7/10万;死亡61人,年平均死亡率0.6/10万。乙肝、手足口病、肺结核等15种法定传染病排在发病率的前10位;乙肝病例死亡数最多,占死亡病例的41.0%;其次是肺结核(占24.6%);第三位是狂犬病(占9.8%);第四位是艾滋病(占8.2%);第五位是丙肝(占6.6%)。结论 北京市房山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本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肺结核、乙肝、手足口病、艾滋病和狂犬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传染病,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13年嘉善县的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3年嘉善县肺结核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对未来三年嘉善县肺结核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3年嘉善县累计报告肺结核病例2789例,年均发病率为45.18/10万;男女性别比为2.61∶1;2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为91.73/10万,其次为70~岁、60~岁组,发病率分别为79.66/10万,56.74/10万;职业分布以民工和农民为主,占总发病的43.71%,35.14%。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方程预测2013-2015年嘉善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90/10万,26.96/10万,24.28/10万,2013年、2014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实际值与预测值基本吻合。结论 嘉善县肺结核疫情呈下降趋势,但重点人群防治工作仍不能松懈,仍需加强青壮年民工和老年农民的肺结核防治工作。灰色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嘉善县肺结核流行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对2005-2013年宜昌市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疾病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地区分布、男女分布差异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年均发病率162.39/10万,年均死亡率0.02/10万;各县区间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713.094,P<0.001),平原地区发病大多高于山区;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11-12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构成比分别为24.17%、22.87%;男女性别比为1.41∶1。发病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7,P<0.001);发病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构成比分别为42.58%、34.24%、15.65%。0~5岁婴幼儿发病最多,构成比为64.70%。结论 宜昌市肠道传染病整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做好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描述河南省2005-2013年人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狂犬病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狂犬病病例1 02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10万;至2007年达到高峰,之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年皆有发病,8月份最多;病例主要分布在南阳、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许昌6个市,其发病总和占全省的57.1%。男女性发病比例约为2.41∶1;40~60岁组报告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6.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数的76.6%;主要伤人动物为犬类,以自家养的为主,流浪狗占36.7%,还有猫和其他动物伤人的报道,暴露后绝大部分人(67.2%)未处理伤口,规范处置仅有12.2%,疫苗使用率则更低(2.6%)。结论 9年来河南省人狂犬病例疫情在县区层面整体上有增多趋势,疫情有向全省扩散倾向。建议建立人犬联合监测系统,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强  苏琦  范刚  刘纯成 《现代预防医学》2015,(12):2254-2256
摘要:目的 了解淮安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变化,为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7月-2013年12月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市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在1.26%~11.78%之间,每年可有2个流行高峰,即冬春季和夏季高峰。主要的流行毒株每年存在交替现象,各年份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73.11,P<0.05)。ILI年龄构成中以0岁~组为主(61.42%),不同年龄组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流感毒株型别不同(Fisher确切概率值=70.85,P<0.05)。7起ILI暴发疫情发生于2009年9月和2013年11-12月,主要由新甲H1型和H3型引起。结论 建议扩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范围并通过信息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重点保护15岁以下易感人群,加强学校等人群聚集性场所暴发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对湖州市2010-2013年甲状腺癌新发病例进行分析,描述湖州市甲状腺癌流行状况和趋势,为甲状腺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收集数据,采用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年浙江省湖州市户籍人口甲状腺癌新发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湖州市累计报告甲状腺癌发病1 353例,男性287例,女性1 066例;平均发病率12.70/10万(男性5.34/10万,女性20.18/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2.41/10万(男性5.21/10万,女性19.74/10万)。男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比为1∶3.79,经Z检验,Z=2.91,P<0.05。4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湖州市各县区发病率水平不一,吴兴区平均发病率最高,安吉县最低;甲状腺癌发病年龄均在15岁之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至50~59岁年龄段,达到发病高峰,6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男女性别间,发病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相似。结论 湖州市甲状腺癌发病水平快速增长,已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尤其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2006-2011年广东省登革热县(区)级年发病率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登革热高风险地区。结果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登革热发病率分别为〉4/10万和〉2.5/10万,Moran’sⅠ统计量在2006-2007年(P=0.005)和2009-2011年(P=0.001)有统计学意义,2007-2008年无统计学意义(P=0.814)。结论广东省登革热分布是非随机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登革热的高危地区。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义乌市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密度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义乌市的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义乌市近6年共报告194例病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和10月,主要集中在义亭镇和佛堂镇,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发病数稍多。布雷图指数(BI)2007年最高为28.00,其次是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为24.00和16.40,2010年为5.47,明显下降。结论义乌市居民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蚊虫密度较高,具备登革热暴发的潜在条件,必须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感染者,其中50万人因患登革热需住院治疗,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DV影响更为严重[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伊蚊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异同点,为预防控制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患者就诊资料的方法,搜集东莞市2010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起疫情共同点为:输入性疫情;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发生疫情的社区蚊媒密度高;采取以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类似,以发热、疼痛为主.两起疫情的不同点:与登革热暴发疫情相比,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家庭聚集性更强,但疫情持续时间短;在临床表现方面,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痛、皮疹、肌肉痛的发生率高于登革热患者,而登革热患者头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基孔肯雅热患者.结论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类似.但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传播能力更强;病人更常见关节痛、皮疹,而白细胞、血小板则多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广东和香港(粤港)地区2004-2006年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比较.方法 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输入性登革热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广东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44例,香港报告93例;广东省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新加坡(13例)、印度尼西亚(9例)、柬埔寨(6例),香港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31例)、菲律宾(16例)、泰国(15例);两地发病高峰期均为7-9月,非高峰期香港的病例数高于广东省;两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广东省1.2:1,香港1.1:1;广东省病例年龄从6~80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63.6%,28/44),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家务及待业为主(占40.9%,18/44);香港病例年龄从10~72岁,大部分为20~39岁(占58.1%,54/93),职业以商业及服务业、工人为主(占47.3%,44/93);广东省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多(27:17),而香港入境前发病的病例比入境后发病少(35:57);两地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7 d和9 d.结论 造成粤港两地登革热输入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及商务人员在夏季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频繁往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20.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其传播和流行受病原体、病媒生物、气候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登革热疫情在我国呈现流行纬度越来越高、流行区域越来越广的趋势。然而,传统的登革热疫情监测预警模型,大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单一地区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因素监测预警系统,以提高早期预警能力。本文主要对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流行的影响因素及监测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