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袁鹏  张晓婷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71-2273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735例),并对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的年龄,卒中类型,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脑卒中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Glasgow评分,鼻饲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5项危险因素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高、鼻饲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1项危险因素OR值>1,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Glasgow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OR=0.65,95%CI(-7.26,0.82)〕。进一步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入院时Glasgow评分高亦为保护性因素〔OR=0.32,95%CI(-6.43,0.53)〕。合并肺部感染〔OR=6.57,95%CI(2.16,26.79)〕、脑心综合征〔OR=3.18,95%CI(2.07,9.55)〕、消化道出血〔OR=3.42,95%CI(1.98,7.86)〕均为急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有多种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症。  相似文献   

3.
尚晓峰  张莹  李虹  王苏  冉秀荣  王潭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834-3838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临床资料〔疾病共存(共存疾病≥5种)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TOAST分型〕。依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分分为无衰弱组(n=85,FRAIL评分<3分)和衰弱组(n=33,FRAIL评分≥3分);依据患者发病后随访6~12个月时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患者分为无PSD组(n=73,HAMD评分<7分)和PSD组(n=45,HAMD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PS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1,95%CI(1.055,1.211),P<0.001〕和入院时mRS评分〔OR=4.626,95%CI(2.027,10.561),P<0.001〕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60,95%CI(1.005,1.118),P=0.031〕、衰弱〔OR=2.855,95%CI(1.144,7.126),P=0.025〕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无衰弱组患者 25例(29.4%)发生PSD,衰弱组患者 20例(60.6%)发生PSD,衰弱组患者PSD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P=0.002)。随着PSD程度的增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衰弱情况与其发生PSD密切相关,及时对其进行衰弱评估可预测PS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王铭  奚志  孟启哲  杨霄鹏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18-1423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永久性神经缺陷、功能障碍有关,并且被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需要进行全面的内科治疗。而END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探索血糖变异性(GV)、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4例)和非END组(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其GV相关指标〔血糖变异系数(CV)、血糖标准差(SD)、24 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葡萄糖TI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 结果 END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V、SD、MAGE、MODD均高于非END组,葡萄糖TIR低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OR=1.194,95%CI(1.027,1.388),P=0.021〕、SD〔OR=11.040,95%CI(1.189,102.473),P=0.035〕、MAGE〔OR=3.063,95%CI(1.062,8.837),P=0.038〕、MODD〔OR=20.990,95%CI(1.420,201.206),P=0.027〕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葡萄糖TIR〔OR=0.877,95%CI(0.789,0.974),P=0.014〕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保护因素。基于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该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绘制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ROC曲线,结果显示,CV、SD、MAGE、MODD、葡萄糖TI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95%CI(0.765,0.929),P<0.01〕、0.812〔95%CI(0.723,0.901),P<0.01〕、0.850〔95%CI(0.772,0.928),P<0.01〕、0.803〔95%CI(0.710,0.896),P<0.01〕、0.825〔95%CI(0.747,0.903),P<0.01〕。 结论 CV、SD、MAGE、MODD及葡萄糖TIR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对END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降低GV并增加葡萄糖TIR对预防END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熊益  蒋森  茹姗  雷晶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79-3183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颅脑MR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51)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45)。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患者MoCA视空间与执行力、命名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延迟回忆能力、定向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均低于标准分(P<0.05),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与标准分差距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190,95%CI(1.062,1.333)〕、脑血管狭窄〔OR=10.449,95%CI(1.696,64.389)〕、空腹血糖(FPG)>4.7 mmol/L〔OR=41.378,95%CI(2.801,611.3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OR=3.481,95%CI(1.120,10.822)〕、尿微量清蛋白升高〔OR=1.067,95%CI(1.009,1.128)〕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的受教育年限〔OR=0.505,95%CI(0.326,0.78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OR=0.020,95%CI(0.001,0.359)〕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前、后循环梗死均相关,脑血管狭窄及较高的血糖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常见危险因素,适当干预脑卒中后脑血管狭窄及高血糖水平将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获益。  相似文献   

7.
高昶  高然  张丽丽  刘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561-2566
目的 分析健身活动、社会交往和用脑习惯对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7月,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发病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6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发病后3个月,由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身活动参与情况(剧烈健身活动、中等强度健身活动、轻度休闲健身活动)、社会交往情况(与子女、朋友交流次数)和用脑习惯(阅读、下棋)〕、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病变部位〔脑卒中位置(左/右、前/后)、脑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回收率为83.4%。764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抑郁症状70例(9.2%),无抑郁症状694例(9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451,95%CI(0.253,0.80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76,95%CI(0.103,0.301)〕、脑卒中位置(前/后)〔OR=2.359,95%CI(1.510,3.562)〕、NIHSS评分〔OR=1.817,95%CI(1.166,3.358)〕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503,95%CI(0.277,0.91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89,95%CI(0.110,0.326)〕、脑卒中位置(前/后)〔OR=2.487,95%CI(1.497,4.134)〕、NIHSS评分〔OR=1.901,95%CI(1.154,3.130)〕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参加轻度休闲健身活动、多与朋友交流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而脑卒中位置位于前部及NIHSS评分≥5分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用脑习惯与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确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0例,全面采集入院临床特征、既往史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并将所有病例按照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进行卒中分型,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死23例,病死率4.69%。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59,95%CI 1.046~1.516)、并发症(OR=65.073,95%CI 11.505~368.053)及入院NIHSS评分(OR=1.239,95%CI 1.114~1.378)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高龄、有并发症、入院NIHSS评分高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周淑清  沈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29-2932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不仅加重患者病情,还可导致预后不良。但目前对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尚不多。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监护病房(EICU)、呼吸监护病房(RICU)诊断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5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心房颤动82例(15.1%,新发心房颤动组),无新发心房颤动460例(84.9%,非新发心房颤动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指标,分析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儿茶酚胺药物使用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3,1.063)〕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OR=2.142,95%CI(1.035,4.432)〕、代谢紊乱〔OR=2.071,95%CI(1.083,3.959)〕、凝血功能障碍〔OR=7.621,95%CI(3.236,17.945)〕及CRRT情况〔OR=6.567,95%CI(2.306,18.705)〕、儿茶酚胺药物使用情况〔OR=6.683,95%CI(3.224,13.853)〕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心房颤动组住监护病房时间长于非新发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年龄越大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中的急性肾损伤、代谢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接受CRRT、使用儿茶酚胺药物是脓毒症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延长了脓毒症患者住监护病房时间,但并未增加其28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后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寻求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分为试验组(即采用尿激 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即单用尿激酶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脑卒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TT)、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7 d内发生出血、系统性出血、出血性脑梗死1型(HI-1)、出血性脑梗死2型(HI-2)、脑实质出血1型(PH-1)、脑实质出血2型(PH-2)的例数,入院3个月内死亡例数,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以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整个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对照组57例,试验组32例。PSM后,对照组26例,试验组26例。两组患者PSM后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心房颤动患病率、入院时血糖、OTT、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采用PSM后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Z=-2.754,P=0.006)。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1、-4.121,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7 d内均无HI-1、PH-1发生。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20,95%CI(0.848,1.000),P=0.049〕、入院时NIHSS评分〔OR=0.538,95%CI(0.362,0.798),P=0.002〕、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OR=11.271,95%CI(1.833,69.317),P=0.00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近年来AP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胰腺假性囊肿(PPC)是AP的常见并发症,AP并发PPC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目前临床上尚无敏感指标有效地预测PPC的发生。目的 探讨AP并发PPC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控,积极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6-2018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AP患者57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48 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并发症(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AP患者根据是否并发PPC,分为病例组78例(13.7%)和对照组493例(86.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P并发PPC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严重程度分级、病因、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胰腺炎发作史、糖尿病病史、清蛋白(ALB)、脂肪酶(LIP)、D-二聚体、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MCTSI评分、BISAP评分、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4.662,95%CI(1.520,14.304)〕、饮酒史〔OR=3.686,95%CI(1.701,7.987)〕、既往胰腺炎病史〔OR=1.448,95%CI(1.068,1.676)〕、糖尿病病史〔OR=3.741,95%CI(1.927,7.260)〕、D-二聚体〔OR=1.483,95%CI(1.283,1.714)〕是AP并发PP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BMI高、饮酒史、既往胰腺炎病史、糖尿病病史、D-二聚体高是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的AP患者,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但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PTH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04-01至2018-10-01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脑梗死者和体检者共65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入院第1天PTH、维生素D(VD)、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测量并计算病例组脑梗死面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病例组发病1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OR=0.904,95%CI(0.866,0.942)〕、PTH〔OR=0.878,95%CI(0.793,0.972)〕、IL-6〔OR=0.566,95%CI(0.381,0.842)〕是中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和IL-6水平(r=-0.300,P=0.794)无直线相关关系,与VD呈负相关(r=-0.266,P=0.018)。不同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与脑梗死面积(rs=-0.261,P=0.020)、神经功能恢复情况(rs=-0.291,P=0.009)呈负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无相关关系(rs=-0.025,P=0.830)。结论 舒张压、PTH、IL-6是中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且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近24%逆转为认知正常(NC)。有关MCI患者的双向转归,尤其是MCI逆转为NC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构建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多分类模型,寻找MCI患者双向转归(逆转、稳定、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症协调中心统一数据集(NACC UDS),筛选2005—2019年初次诊断为MCI并至少随访2次且数据无缺失的397例患者,采集其基本信息、身体检查指标、既往史及相关评估量表得分。基于Boruta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进行MCI不同转归的多分类辅助诊断;采用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397例MCI患者中,124例逆转为NC,逆转率为31.23%;177例稳定,稳定率为44.58%;96例进展为痴呆,进展率为24.18%。将397例MCI患者的不同转归进行分层三分类,总准确度(ACC)为67.58%。在多个二分类中,进展和逆转、逆转和稳定的分类性能较优,ACC均在90%以上;分层三分类中稳定→逆转→进展的总ACC为84.38%。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而言,年龄≥80岁〔OR=0.260,95%CI(0.117,0.574)〕、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95,95%CI(0.139,0.623)〕、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降低〔OR=0.220,95%CI(0.092,0.525)〕为保护因素,既往有卒中〔OR=2.896,95%CI(1.370,6.122)〕、既往有大便失禁〔OR=6.556,95%CI(1.787,24.047)〕、功能活动问卷(FAQ)得分升高〔OR=1.048,95%CI(1.003,1.095)〕为危险因素。对于MCI患者逆转为正常而言,年龄≥80岁〔OR=0.289,95%CI(0.091,0.914)〕、肥胖〔OR=0.236,95%CI(0.075,0.740)〕、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89,95%CI(0.111,0.757)〕、CDR得分升高〔OR=0.015,95%CI(0.003,0.089)〕为危险因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升高〔OR=1.708,95%CI(1.428,2.043)〕和动物命名正确数升高〔OR=1.139,95%CI(1.046,1.240)〕为保护因素。结论MCI患者的转归受多个因素影响,高龄、肥胖、既往发生过卒中、既往发生过大便失禁、自我报告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障碍是MCI双向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等.对影响卒中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7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5例.病死率为2.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卒中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4.435,95%CI:1.245~15.798)、白细胞计数(OR:3.974。95%CI:1.620。9.748)、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2A88,95%CI:1.665~3.717)及并发症(08:4.021,95%CI:1.608-10.052)。结论鬲龄、自细胞计数高、人院NIHSS评分高及有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精神障碍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病率高,是其主要死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精神障碍患者HAP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不多。目的 探讨精神障碍患者HAP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9 336例精神障碍患者进入研究队列,将住院期间发生HAP的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1∶3(或更小的比例)匹配在同时段住院、同病区、同年龄段、同观察时长、未发生HAP的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血常规、合并疾病情况、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合并流涎/吞咽障碍情况(患者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症状或有误吸病史被确定为吞咽障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精神障碍患者发生HAP的影响因素。结果 9 336例精神障碍患者中发生HAP有124例(病例组),发生率为1.33%;按照1∶3(或更小的比例)比例匹配,共入组334例未发生HAP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病例组中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使用氯氮平、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2种、近半年发生过肺炎、有基础疾病、流涎/吞咽障碍、高血糖、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 〔OR=1.025,95%CI(1.004,1.047)〕、住院期间使用氯氮平〔OR=3.634,95%CI(1.842,7.171)〕、抗精神病药物≥2种〔OR=2.653,95%CI(1.380,5.100)〕、有基础疾病〔OR=2.268,95%CI(1.167,4.411)〕、有流涎/吞咽障碍〔OR=56.726,95%CI(7.534,427.078)〕、高血糖〔OR=4.129,95%CI(1.032,16.520)〕是精神障碍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为降低精神障碍患者HAP的发生率,在选择使用氯氮平时尤其注意HAP的监测和防控,对于有流涎/吞咽障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高血糖、基础疾病及因疾病情况需住院时间长等精神障碍患者需要加强HAP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对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出院预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急救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急救中心近10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提高急救中心诊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检索2007—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住院天数、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入院次数、手术次数、首次住院诊断、合并疾病及预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共计16 367例,生存15 686例(95.84%),死亡681例(4.16%)。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较2007年环比增长4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6,95%CI(1.067,1.648)〕、入院科室〔OR=0.668,95%CI(0.564,0.790)〕、出院科室〔OR=1.608,95%CI(1.309,1.975)〕、住院费用〔OR=3.589,95%CI(2.826,4.559)〕、30 d内再入院次数〔OR=4.527,95%CI(1.023,5.183)〕、手术次数〔OR=3.353,95%CI(2.901,3.877)〕、合并心理障碍〔OR=2.988,95%CI(1.047,8.530)〕、心脏病〔OR=13.146,95%CI(3.647,47.371)〕、高血压〔OR=0.518,95%CI(0.258,0.941)〕、脑血管意外恢复期〔OR=1.805,95%CI(1.091,2.989)〕、肝脏疾病〔OR=1.938,95%CI(1.230,3.056)〕、慢性中毒〔OR=2.162,95%CI(1.261,3.691)〕、多种疾病〔OR=2.322,95%CI(1.270,4.250)〕与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急救中心诊疗患者逐年增多,诊疗质量及安全也引起重视,年龄、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次入院次数、手术次数、合并疾病是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急救模式,干预可预防因素来提高急救中心住院诊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快速评估急诊患者的止血过程,但其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工具目前数据有限。目的 探究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 0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TEG测量,并记录TEG的主要参数(R值,表示凝血反应时间;K值和α角,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率;MA值,表示最大振幅;LY30,表示血凝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观察结果为出血转化,次要观察结果为神经功能恶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40例患者中280例(13.7%)发生出血转化,24例(1.2%)发生神经功能恶化,9例(0.3%)同时出现以上2种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OR=1.335,95%CI(1.100,1.621),P=0.004〕和R值<5.0 min〔OR=1.689,95%CI(1.324,2.153),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有一定价值,且TEG中的R值<5.0 min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在中老年患者中十分普遍。卒中患者由于自身躯体与心理的变化,其FD的影响因素可能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后并发FD的中老年患者180例,住院期间采用自拟消化不良症状积分量表对患者FD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按照量表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FD组(评分≤7分,n=115)和中重度FD组(评分>7分,n=6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0例患者FD症状评分3~12分,平均(7.2±1.7)分,其中115例(63.9%)患者症状评分≤7分,65例(36.1%)患者症状评分>7分。不同年龄(43~55岁、>55岁)和卒中病程(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3~55岁〔OR=3.367,95%CI(1.399,8.104),P=0.007〕以及丘脑梗死〔OR=2.111,95%CI(1.038,4.290),P=0.039〕是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43~55岁和丘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FD发展的依据,为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FD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志坚 《当代医学》2010,16(25):45-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者45例,其发生率为12.5%,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组与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组在年龄、心功能分级、住院期间心血管并发症、病死率方面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AMI的常见并发症,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琦  林珍  陈海荣  周艳辉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5):4469-4474
背景 由于人口老龄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数量增加。高龄患者可能会存在多病共存、衰弱、免疫力差、营养状态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对其痊愈出院回归家庭产生影响,目前尚未对该人群出院目的地与预后的关联进行全面评估。目的 评估接受PCI的高龄(80岁及以上)STEMI生存者的出院目的地与中期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住院时间、主要既往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外周动脉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慢性肾脏病)、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住院期间肌酸激酶(CK)峰值〕,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左主干病变(LMCA)、左前降支病变(LADA)、左回旋支病变(LCXA)、右冠状动脉病变(RCA)、2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数以及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及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严重衰弱情况。随访开始时间为出院时,截止时间2020年12月,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完成随访2 450例,根据出院目的分为家庭出院组(2 090例)和非家庭出院组(360例)。随访期间370例(17.5%)患者出院后死亡,最常见的死因是感染(21.6%,80/370),其次是猝死(18.9%,70/370)和心力衰竭(16.2%,60/370)。家庭出院组的心血管源性死亡比例高于非家庭出院组(P<0.05)。两组患者累积死亡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家庭出院、既往心力衰竭、LADA、白蛋白<35 g/L、LVEF<40%可能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40%〔OR=3.161,95%CI(1.564,6.389),P=0.001〕,既往心力衰竭〔OR=4.899,95%CI(1.835,13.078),P=0.002〕、非家庭出院〔OR=2.617,95%CI(1.188,5.765),P=0.049〕、LADA〔OR=2.210,95%CI(1.137,4.295),P=0.019〕、白蛋白<35 g/L〔OR=2.147,95%CI(1.064,4.330),P=0.033〕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非家庭出院与高龄STEMI患者的中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积极寻找非家庭出院的原因,并早期干预,可能会降低高龄STEMI患者中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