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脑缺血发生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游走、黏附、迁移等过程募集至脑缺血区域,表达并释放大量促炎性因子(细胞因子、蛋白酶、ROS),破坏血-脑屏障,加速脑水肿脑损伤过程.抗中性粒细胞治疗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功能等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病理过程.目前,最新的研究策略是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募集,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阻断中性粒细胞迁移和神经血管的相互作用等,以进一步探讨中性粒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肺炎动物模型,使用人CXCR1/CXCR2受体拈抗剂G31P,治疗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炎性疾病.方法 检测G31P能否阻断人IL-8对中性粒细胞趋化以及阻断支气管上皮细胞A549释放IL-8;建立pcDNA3.0-CXCR1、2、4转染的肾细胞HEK293,检测G31P阻断IL-8对细胞株的趋化作用;建立肺炎动物模型,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数,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证实G31P可以阻断中性粒细胞趋化和IL-8介导的CXCR1、CXCR2转染的HEK293细胞株的趋化作用,抑制A549释放炎性介质;G31P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病理检测有明显差异.结论 G31P可以阻断ELR+CXC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阻断ELR+CXC趋化因子与中性粒细胞表面受体CXCR2的结合,阻断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CXCR2,从而进一步阻止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杨骁  张晓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5):1793-1797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方法:ImmGEN数据库检索获得小鼠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LPS刺激6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IL-1β、IL-6及TNF表达的变化,LPS刺激12 h后采用Annexin V和PI双染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使用FITC标记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两组中性粒细胞的细菌吞噬能力。结果: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数量(11.36%,5/44)低于脾脏中性粒细胞(45.45%,20/44);LPS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IL-1β、IL-6及TNF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吞噬实验显示,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吞噬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脏中性粒细胞(P<0.05)。结论: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因子释放、吞噬能力两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而自发凋亡水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ectin-1介导人嗜中性粒细胞以氧依赖性方式杀伤调理吞噬后白色念珠菌孢子的机制.方法 在白色念珠菌孢子作用前后,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人嗜中性粒细胞中Dectin-1的表达率及表达部位;并通过Dectin-1阻断试验分析嗜中性粒细胞中Dectin-1的表达与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对白色念珠菌孢子杀伤的相关性.结果 在白色念珠菌孢子刺激30或60 min后,细胞内Dectin-1的表达率明显上调(0min,8.32%;30 min,16.82%;60 min,23.88%.与0min相比,P均<0.01),且Dectin-1与ROS在胞内的表达均被募集到吞噬的白色念珠菌孢子表面.Dectin-1的阻断分别与ROS峰值的抑制(R2=0.306,P<0.01)及白色念珠菌杀伤率的降低(R2=0.251,P<0.01)呈剂量依存关系.结论 Dectin-1可通过内在化的表达模式介导人嗜中性粒细胞以ROS依赖性方式杀伤调理吞噬的白色念珠菌孢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试验阳性血清中游离β-1,3-D-葡聚糖干扰人嗜中性粒细胞Dectin-1所介导的氧依赖性杀伤白念珠菌的机制。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经β-1,3-D-葡聚糖酶预处理前后的白念珠菌孢子作用下,人嗜中性粒细胞内Dectin-1表达分布的变化及与活性氧簇(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共定位关系;进一步分析Dectin-1的阻断对白念珠菌诱导下胞内ROS生成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G试验阳性血清中游离的β-1,3-D-葡聚糖对白念珠菌诱导下人嗜中性粒细胞内Dectin-1和RO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在白念珠菌作用下,人嗜中性粒细胞内诱导性表达的Dec-tin-1主要被募集到内吞的孢子表面,且与ROS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共定位关系。然而,经β-1,3-D-葡聚糖酶预处理后,胞内则未见Dectin-1的明显表达;当Dectin-1被其功能性抗体(5μg/ml)阻断后,白念珠菌诱导胞内ROS的表达与阻断前相比显著降低(LSD-t检验,P<0.01);经G试验阳性血清预处理的人嗜中性粒细胞中,白念珠菌诱导下胞内Dectin-1和ROS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单一的白念珠菌作用组(LSD-t检验, P<0.01);线性回归分析提示G试验阳性血清中游离β-1,3-D-葡聚糖浓度分别与Dectin-1及ROS表达水平的抑制部分呈显著的剂量依存关系( Dectin-1,R2=0.702,P<0.01;ROS,R2=0.588,P<0.01)。结论 G试验阳性血清中的游离β-1,3-D-葡聚糖可通过干扰人嗜中性粒细胞Dectin-1内在化表达的方式抑制ROS依赖性杀伤内吞的白念珠菌孢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大鼠哮喘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18只大鼠被随机平均分成2组:哮喘组、正常对照组,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激发法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对血PMN进行分离纯化,免疫组化和比色法检测MPO的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NE的蛋白浓度。 结果:(1)免疫组化法显示哮喘组血PMN和支气管壁中MPO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比色法显示哮喘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中MPO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2)哮喘组PMN和BALF中NE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组BALF、支气管壁、肺组织中PMN的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PMN 计数、NE和MPO的表达水平在此实验性哮喘中增加,PMN可能通过分泌NE、MPO参与哮喘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诱导气道黏蛋白(MUC)5AC基因表达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用NE刺激A549细胞,以活性氧(ROS)清除剂DMTU、组织激肽释放酶抑制剂aprotini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78为干预条件,用RT-PCR检测MUC5AC转录水平,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EGFR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NE刺激组MUC5AC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伴有EGF浓度升高和磷酸化EGFR增加。DMTU、aprotinin和AG1478干预组MUC5AC mRNA水平与NE刺激组相比显著降低,DMTU和aprotinin干预组EGF和磷酸化EGFR也显著降低。结论NE经EGFR信号通路诱导A549细胞MUC5AC表达,其上游途径有氧化剂、组织激肽释放酶和EGF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否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ROS水平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为临床开发新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利用佛波酯(PMA)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后,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胞内ROS水平并观察其NETs产生情况。 结果 与PMA处理组比较,经过GSH预处理的SLE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诱导NETs产生明显减少。同时,GSH也能明显降低SLE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内ROS水平。 结论 GSH可能通过调控SLE患者中性粒细胞ROS的水平,从而抑制其发生NETosis,提示GSH可能在SLE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脱颗粒和产生活性氧(ROS)等方式行使功能,后来发现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参与固有免疫反应, NET的形成过程被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中性粒细胞激活后,经过产生ROS、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转运到细胞核,引起组蛋白修饰、染色质解凝、细胞膜破裂,形成NET,被称为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NETosis;不依赖NADPH的NETosis则需要肽基精氨酸脱氨酶4(PAD4)的参与;此外,还有NET快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及脂多糖(LPS)短期刺激对小鼠气道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LPS组小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10 μg LPS,熏烟组小鼠每天熏9支香烟持续熏4 d,观测不同干预措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细胞数及细胞分类计数,观察细胞形态,并利用PDB(2-丁酸佛波醇酯)诱导BALF中的细胞检测ROS产出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GM-CSF和CXCL15 mRNA 表达。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及LPS组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变化(P>0.05),熏烟组小鼠体重减少了189%,其变化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PS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熏烟组小鼠气道灌洗液细胞总数和各类细胞总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LPS组小鼠气道灌洗液细胞总数、巨噬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和熏烟组(P<0.01),且LPS组灌洗液巨噬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对照组多。LPS组小鼠气道灌洗液细胞在PDB的诱导下及没有PDB的诱导下均比对照组和熏烟组具有更高ROS产出率(P<0.0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肺组织中GM-CSF表达显著增高(P<0.01),但CXCL-15和熏烟组小鼠肺组织中GM-CSF及CXCL-15的表达并未发生改变(P>0.05)。结论:短期香烟烟雾刺激明显引起小鼠体重下降,但未能诱发明显气道炎症反应;10 μg LPS气道滴注可通过增加肺组织GM-CSF的表达,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募集,增加中性粒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及产生ROS的能力,诱发明显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抵抗微生物的主要执行者, 因此中性粒细胞对于维持肠道环境内稳态非常重要。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时, 局部组织发生感染,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募集到感染部位, 通过吞噬、脱颗粒、NADPH氧化酶依赖性杀菌等功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 在炎症发生的早期, 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而在炎症晚期, 中性粒细胞持续存在, 由于细胞凋亡, 细胞内毒素释放入感染部位, 对感染组织持续损伤。然而, 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IBD中的相关研究, 阐述了其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凋亡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讨中性粒细胞(PMN)的自然凋亡和PMN凋亡对细胞吞噬、趋化和活性氧(ROS)生成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电泳和流式细胞仪等研究手段探讨PMN的自然凋亡;通过葡萄球菌法、滤膜法和化学发光的方法研究凋亡PMN吞噬、趋化和ROS生成的改变。结果: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PMN,在体外进行10%血清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MN凋亡率升高,同时PMN的吞噬、趋化以及ROS生成等功能都  相似文献   

13.
兔抗钙调素(Calmodulin,CaM)抗体或人抗CaM抗体均可进入人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TL),但进入后对NTL的吞噬、杀菌功能无显著影响。作为对照,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FP)虽不影响NTL的杀菌功能.但可显著抑制其对白色念珠菌的吞噬。  相似文献   

14.
在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各种机制中,终末分化的中性粒细胞是“快速反应部队”,战斗在最前线。经典的杀菌机制是:在细胞因子的趋化作用下进入感染的部位,并在感染部位被激活,吞噬病原体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通过二方面实现杀菌效应:一方面形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吞噬小体形成后,NADPH氧化酶即被转运安装到小体的膜上,催化电子向氧转移而形成超氧阴离子O2-,由O2-又可生成H2O2和OH);  相似文献   

15.
白介素8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介素8(IL-8)是由多种细胞合成与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它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的趋化和激活作用,诱导其形态改变及细胞内贮存酶颗粒的释放,IL-8亦可趋化嗜碱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目前其分子及基因结构都已清楚。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均明显升高,它参与了肺内白细胞的募集、活化与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在ARDS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活力的影响。方法:PBS冲洗出1-2月龄、19-26月龄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 应用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含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100 mg/L、肝素100 mg/L、青霉素1×105 U/L、链霉素1×105 U/L)差速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以Dil-ac-LDL与FITC-UEA-1荧光双染,直接或间接荧光标记CD31 及vWF分别通过流式和免疫组化进行鉴定。制备1-2月龄、19-26月龄大鼠血清,将培养的EPCs分A (老年大鼠EPCs+老年大鼠血清)、B(老年大鼠EPCs+年轻大鼠血清)、C (年轻大鼠EPCs +老年大鼠血清)、D (年轻大鼠EPCs+年轻大鼠血清)4组, EPCs经含10%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不含胎牛血清)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检测EPCs吞噬Dil-ac-LDL后平均荧光强度,改良Boyden 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EPCs迁移和黏附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年轻大鼠血清显著促进老年大鼠EPCs吞噬Dil-ac-LDL能力(P<0.01)及增强其迁移(P<0.01)、黏附(P<0.05)和增殖能力(P<0.01),而老年大鼠血清显著抑制年轻大鼠EPCs迁移(P<0.05)和黏附能力(P<0.05)。结论:年轻大鼠血清显著增强老年大鼠EPCs的细胞活力,而老年大鼠血清可部分抑制年轻大鼠EPCs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中性粒细胞杀伤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之初探杨抗抗,姚铮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细菌、真菌时发生呼吸暴发(respiratoryburst),释放H2O2、OH、O2O2等活性氧,协同吞噬溶酶体所释放的溶菌酶、弹性蛋白酶等共同杀灭病原菌。但人们普遍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高渗盐水预处理组(HTS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 h、3 h、6 h、12 h和24 h处死大鼠,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Mac-1)的阳性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肝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肝脏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肝脏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① HTS组在3 h、6 h和12 h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②HTS组在6 h和12 h中性粒细胞Mac-1表达显著弱于IR组(P<0.05)。③HTS组肝脏MPO活性在再灌注后6 h、12 h和24 h明显低于IR组(P<0.05)。④HTS组大鼠肝脏内ICAM-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IR组。⑤HTS组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浊肿和肝窦狭窄程度轻于IR组。结论: HTS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Mac-1和肝内ICAM-1的表达,明显抑制肝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聚集,起到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中性粒细胞在发挥其吞噬、杀灭功能之前,先要定向朝感染区趋化因子浓度高的局部游走,即所谓趋化运动。中性粒细胞的另一种运动形式是与趋化无关的随机运动。如果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功能特别是趋化功能发生障碍,宿主的易感染性将明显增高。新生儿易于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的关系,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即在这一方面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物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并用FACS检测其纯度;铜绿假单胞菌PAO1静置培养5 d后涡旋并离心收集其上清;通过TAXIScan-FL检测被膜上清PAO1 d5(PAO1菌株静置培养第5天)的趋化作用;不同浓度的f MLP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及PAO1 d5上清稀释50倍后的趋化作用;PAO1 d5上清对f MLP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的影响。结果分离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纯度大于90%;TAXIScan-FL检测被膜上清有趋化作用,但是速度及方向上与f MLP及LTB4有明显差别(P0.001);高浓度的f MLP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弱,PAO1 d5稀释50倍后趋化作用消失;PAO1 d5上清可以抑制f MLP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结论 PAO1d5被膜上清中存在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