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利拉鲁肽对不同体重指数(BMI)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合并NAFLD患者100例,按BMI分为A组(BMI≥30 kg/m~2,50例)和B组(BMI30 kg/m~2,50例)。两组均给予利拉鲁肽治疗,观察治疗24周前后空腹血糖、血清FGF-21、肝功能、脂肪肝指数(FLI)、HOMA-IR、BMI、HbA1c及肝脏彩超结果等的变化,分析利拉鲁肽对不同体重指数T2DM合并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A组治疗前FGF-21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后,A组FGF-21较治疗前下降(P0.05),B组FGF-21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FLI、HOMA-IR、BMI、WC、HbA1c、FBG、GG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A组的?WC、?FBG、?HbA1c、?HOMA-IR、?TG、?GGT、?FLI均高于B组(P0.05)。肝脏彩超结果显示,A组治疗有效率为98.0%(49/50),高于B组84.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结论:BMI≥30 kg/m~2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FGF-21水平明显高于BMI30 kg/m~2;利拉鲁肽可减少不同体重指数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且BMI≥30 kg/m~2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者更明显,作用机制与其双向调节血清FGF-2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蒲永莉  李彦  罗春梅  王雪  谢家鑫 《重庆医学》2015,(16):2228-2230
目的:通过脂肪肝指数(FLI)的变化来评价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脂肪肝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确诊的T2DM合并NAFLD患者102例,分为艾塞那肽单独治疗的艾塞那肽组和口服降糖药组,对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BMI、血脂、HbA1c、肝功能、FLI等指标变化进行分析,评估艾塞那肽对 T2DM 合并NAFLD患者肝脏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艾塞那肽组接受艾塞那肽治疗24周后,反应代谢的各项指标BMI、腰围、血脂及HbA1c等、反应肝脏病变程度的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及脂肪肝指数(FLI)等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口服降糖药组治疗24周后仅BMI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中使用艾塞那肽对NAFLD产生积极的治疗效应,尤其是对肝脏内脂肪蓄积的情况有着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艾塞那肽治疗前、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血清nesfatin-1水平和肝脏脂肪含量(LFC)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对15例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随访8周,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FC和nesfatin-1水平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定量测定LFC.结果 与基线水平比较,加用艾塞那肽后体质量、2hPG、HbA1c、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FBG、HOMA-IR、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8周后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32±0.47 vs 0.92±0.62,P<0.05),LF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2.10(7.90% ~21.20%)%vs 7.60(5.30%~ 15.6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和BMI的下降为LFC下降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具有提高nesfatin-1水平及降低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该药有望成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应用艾塞那肽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脏脂肪含量(LFC).结果 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在WC、HbA1c、FBG及LFC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BMI、WC、HbA1c、FBG、FCP、SBP、TG、TCH、HDL、LDL、LFC方面,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趋化素(chemerin)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初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组)患者以及50例正常糖耐量者(NGT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irisin、chemerin水平,同时测定受试者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T2DM组与NGT组间的血清irisin、chemer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irisin与FPG、2h PG、HbA1c、FINS、HOMA-IR呈负相关(P<0.01),与HDL-C呈正相关(P<0.05);chemerin与FPG、2h PG、HbA1c、FINS、HOMA-IR、LDL-C、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irisin与chemerin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2h PG、HDL-C是血清irisin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h PG、HOMA-IR、TG是血清chemerin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risin是影响糖代谢的保护因素(P<0.01),chemerin是影响糖代谢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初诊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正常者降低,而chemerin较正常者升高,可能在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变化及其与T2DM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T2DM患者80例,根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不同分为四组:单纯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组16例(DM0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19例(DM1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硬化组23例(DM2组);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组22例(DM3组)。另外选取正常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chemerin水平,并分析血浆chemer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体脂成分(FT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关系。结果 T2DM及T2DM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且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相关(P<0.05)。血浆chemerin水平与BMI、FAT%、HbA1c、HOMA-IR 呈正相关(P<0.01)。结论 T2DM 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升高,chemerin水平升高可能与T2DM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血清nesfatin-1及肝脂肪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DM合并NAFL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及运动治疗;观察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疗程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_(1c))、TC、TG、LDL-C、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esfatin-1等指标变化。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进行肝脏CT检查,评价肝脂肪变的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BMI、FPG、HOMA-IR、HbA_(1c)、TG、TC、nesfatin-1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FPG、HOMA-IR、HbA_(1c)、TG、TC略下降,FIN、nesfatin-1、HDL-C、LDL-C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FPG、HOMA-IR、HbA_(1c)、TG、TC、nesfatin-1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35.71%(P<0.05)。观察组肝脂肪变的程度与BMI、HOMA-IR、TG、TC呈正相关(r=0.396、0.369、0.347、0.428,P均<0.05),与nesfatin-1呈负相关(r=-7.37,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减少肝脏脂肪变程度。而nesfatin-1可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肝糖合成,可能是二甲双胍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位点之一,有望成为2型DM合并NAFL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T2DM合并NAFLD患者,将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肝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和TG、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脂肪肝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代谢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内皮素-1(ET-1)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将99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51例,合并NAFLD组(B组)48例,分别测定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抽空腹血检查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及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结果 B组的体重、BMI、FINS、HOMA-IR、ET-1、SBP、DBP、ALT、AST、GGT均明显高于A组(P<0.05),IAI、QUICKI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之间年龄、HbA1 c、FPG、TC、TG、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T-1与体重、BMI、FINS、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IAI、QUICKI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ET-1水平升高,IR程度明显加重.因此,T2DM合并NAFLD患者更需及早进行内皮功能障碍与IR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共振波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脂峰下面积/(脂峰下面积+水峰下面积)大于5.5%认为具有脂肪肝。将T2DM合并NAFLD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24例)和无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24例),分析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NAFL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经二甲双胍治疗后,与B组相比,A组肝脏脂肪的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WC、BMI、FPG、HbA1c、T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不仅能改善T2DM合并NAFLD的糖代谢,还可以减少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12.
Yang Y  Xu C  Chen YH  Lu MQ  Cai CJ  Li H  Wang GS  Yi SH  Zhang J  Yi HM  Zhang JF  Jiang N  Zhao H  Li X  Li MR  Chen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33-2836
目的探讨血型不合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包括21例血型不合在内的66例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生存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血型相同组和血型不合组受体MELD评分分别为31.7±3.2和3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06.0±70.0)d和(720.3±118.5)d,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7.4%、67.6%、60.1%和75.6%、64.0%、58.2%、58.2%,两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4/45)和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血型不合组术后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2%(16/21)和28.6%(6/21)显著高于相同组的48.9%(22/45,P=0.037)和8.9%(4/45,P=0.038)。严重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在血型相同供肝严重短缺的情况下,ABO血型不同肝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最主要死因。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提高血型不合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是最常见的两种弥漫性肝脏病理学改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两者常相继发生或合并存在,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在代谢性肝病中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我国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它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Cai XJ  Huang H  Yu H  Liang X  Huang DY  Zheng XY  Shen B  Li LB  Peng S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698-1700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对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不阻断肝脏血流的情况下,应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14例,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脏肉芽肿性炎症1例,肝囊肿纤维化1例。结果1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死亡,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53.6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d。随访35.6个月(3~4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有症状或诊断不明的肝脏肿块,同时伴胆囊结石(需手术切除)的肝脏血管瘤患者,采用PMOD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脂肪肝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脂肪肝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09名各类人员做空腹腹部B超、肘静脉血肝功能检验、胸部X片等检查。结果:脂肪肝的发病率为35.5%,不同程度脂肪肝伴有肝功能异常者42名,占脂肪肝患者的2.9%,但基本排除由脂肪肝引起。结论:因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肝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的真正危害性并非其对肝脏本身的影响,而在于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肥胖、高脂血症、嗜酒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8.
肝移植可能是根治肝癌的方法。而进展期肝癌早期易复发、长期预后较差,曾是移植的禁忌症。目前通过严格限定移植标准和术前降期治疗,患者移植术后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移植标准的演进和移植前降期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Peng ZH  Xing TH  Dai DJ  Chen GQ  Xu JM  Zhong L  Li T  Sun X  Wang SY  Wang Z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53-955
目的评价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生存情况和分析影响移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连续施行的318例肝移植资料(随访至2005年12月),根据UNOS肝功能分级标准,对受体的术前状态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4例急性肝功能衰竭(UNOS1和2A)和264例慢性肝病肝硬化(UNOS2B和3),并统计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移植率、再移植原因和死亡原因。结果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再移植率1.1%,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和86,4%。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l和2A的肝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再移植率18.5%,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1%和68,5%。结论肝移植效果主要取决于肝外器官功能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而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1和2A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则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