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末,Yasargil[1]首次提出瘤体直径不超过3mm的动脉瘤定义为微小动脉瘤。有研究称微小动脉瘤的破裂率与非微小动脉瘤相比更高;所以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很有必要;然而这些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其狭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外科医生在瘤腔内实现微导管稳定到位以及弹簧圈致密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被认为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且已报告的高并发症发生率[2-4],此外,动脉瘤腔直径太小会增加了弹簧圈展开过程中的摩擦力,这被认为会增加术中破裂的风险[5-8]。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型介入材料不断研发,血流导向装置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成为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2.
颅内大型动脉瘤是指直径大于1.5 cm的动脉瘤,而巨大动脉瘤直径则≥2.5 cm,治疗难度大[1].我院2000年3月至2008年7月分别采用逆向抽吸减压法和直接夹闭法治疗了56例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建民  王勇杰 《浙江医学》2023,45(14):1457-1460
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目前干预手段主要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就动脉瘤破裂治疗方式的选择、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介入抗血小板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安全性、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研究应用进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背景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等展开述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应用PED治疗的14例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Kamran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影像学方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共15个动脉瘤,均为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未破动脉瘤,单纯PED置入2例,联合弹簧圈栓塞12例,其中13例PED顺利到位释放,1例失败,PED疝入瘤腔。PED成功置入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并发症2例(14%),1例颅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为血栓性事件。出院时mRS评分0分12例,1分2例,术后6个月14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3例动脉瘤完全或近完全闭塞,1例PED疝入瘤腔的患者载瘤动脉闭塞,患者仅遗留眼睑下垂,临床随访6~21个月,余13例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PED置入治疗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短期评估疗效好,且安全,联合弹簧圈治疗可提高闭塞率,有可能减少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脑外科的常见病,它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其破裂24h内死亡率高达20%,1wk内死亡率达40%,1mo内死亡率超过50%[1].随着医学科学进步的发展,介入治疗大量应用于临床,即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脑血管病治疗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因其特殊性,手术需在介入室进行,这样对麻醉也有着特殊要求,我们对40例颅内动脉瘤分别在喉罩或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栓塞治疗,以探讨喉罩[2]在此类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单中心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Tubridge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99例患者共101个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1个为首次治疗,10个为复发动脉瘤。动脉瘤平均最大径为(19.6±6.6)mm,94个位于前循环,7个位于后循环。61例患者的61个动脉瘤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38例患者的40个动脉瘤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予以临床随访与影像学随访。结果 99例患者的101个动脉瘤共置入血流导向装置116枚(Tubridge 74枚、Pipeline 42枚),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术后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并死亡,2例发生缺血性并发症。88个动脉瘤获得了影像学随访,其中短期随访(0~6个月)完全闭塞率为66.7%(42/63)、中长期随访(7~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73.5%(36/49)、长期随访(>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89.3%(25/28)。全部动脉瘤末次影像学随访完全闭塞率为72.7%(64/88),Tubridge组和Pipeline组分别为73.6%(39/53)和71.4%(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7.
张燕丽  刘平  刘可汐 《重庆医学》2012,41(33):3570-3571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囊性突起,多呈囊状或草莓状,先天性因素如血管壁的局部缺陷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后天性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炎等均与动脉瘤发生发展有关,创伤也可引起动脉瘤但少见。颅内动脉瘤在其发生破裂之前很少被发现,多数患者以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医,病死率高达30%左右[1]。显微外科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颅内动脉瘤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能否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2]。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材料及介入治疗设备的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2],作者2004年8月至2005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期间,共参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34个,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2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多中心的随机研究[1],对2种方法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1 显微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瘤颈,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此外还有动脉瘤内膜切除或血栓切除,动脉瘤塑形,血管搭桥等.自从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应用银夹将动脉瘤夹闭以来,动脉瘤颈夹闭术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随着设备的更新,多种手术辅助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在动脉瘤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2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多中心的随机研究[1],对2种方法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1 显微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瘤颈,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此外还有动脉瘤内膜切除或血栓切除,动脉瘤塑形,血管搭桥等.自从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应用银夹将动脉瘤夹闭以来,动脉瘤颈夹闭术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随着设备的更新,多种手术辅助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在动脉瘤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栓塞后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2010年1~12月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2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即刻栓塞效果(采用Raymond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支架释放完全。Raymond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瘤腔内未填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除1例动脉瘤术后合并脑积水外引流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22例患者中,21例完成术后3~12个月的DSA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8例,动脉瘤稳定2例,动脉瘤瘤颈复发覆盖第2枚支架后治愈1例。术后半年预后良好率为81.8%。结论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包裹术等.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因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39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根据疾病和介入治疗特点采取护理措施,对10例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结果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顺利,效果满意。结论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高质量的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利用介入治疗新技术开展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2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先进的脑外科治疗手段加上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罗媛玲  王静  肖敏  甘萍 《四川医学》2007,28(9):1068-1069
目的总结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根据疾病和介入治疗特点采取护理措施,对32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术中配合。结果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顺利,效果满意。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高质量的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6月-2006年5月,我们采用GDC介入治疗6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40—60岁,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冠心病2例,均无手术禁忌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红娟 《安徽医学》2004,25(2):166-166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予以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1],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进行栓塞治疗[2].对所有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均在插管前进行全身肝素化.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方法,达到了既控制出血又闭塞肿瘤的双重目的,较动脉瘤夹闭术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2]等特点.我科于2001年引入此项技术已为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了栓塞治疗,成功率达94.7%.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病率较低 ,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2 .9%~ 7.1% [1 ] 。我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 12例 ,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 4 .1% (12 / 2 93)。我们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和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4 2~ 6 9岁 ,平均年龄 5 5 .2岁。全部为破裂出血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2 ] 级 :5例 , 级 :6例 , 级 :1例。主要症状及体征 :头痛、呕吐 11例 ,意识障碍 1例。患者全部行 CT、DSA检查 ,均有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