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东辉  李艳秋  张明锐  张丽娜 《吉林医学》2010,31(23):3939-3940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患者的护理经验与体会。方法:对31例牙上颌窦底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共48颗,同时采取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定期随访,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结合完好,种植体生长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和正确的健康教育是保证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CBCT评估采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30例(40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为2~4 mm。采用CAS-KIT工具盒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行CBCT检查,并测量骨增量高度。结果 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6~2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术后6个月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为(7.31±0.58)mm。结论 采用CAS-KIT工具盒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巧,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颌后牙缺失严重骨量不足36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49颗种植体手术临床资料。结果:31颗闭合式、16颗开窗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成功负载,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存留率95.9%。2例负重后脱落。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扩大了种植牙适应证范围,闭合式提升和开窗提升各有相对适应证,把握适应证、手术中的技巧,严格无菌操作,因牙位不同选择负重时间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入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可用骨高度5~8mm,共种植21颗)和观察组(可用骨高度4~5mm,共种植23颗),均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观察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随访1年,记录两组新骨获得量及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骨获得量(2.92±0.49)mm、牙周探诊深度(2.87±0.35)mm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周骨密度为(0.041±0.010)、4周(0.091±0.024)、8周(0.135±0.043),8周后与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不植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疗效肯定,均适用于上颌后牙缺失者,具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上颌牙列缺损患昔21例(23侧)行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术后1,3,6,9月复查种植体骨结合及上颌寞情况。I期术后4~6月行Ⅱ期手术,Ⅱ期术后2~3月行上部修复。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9月完成种植体上部修复。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之有效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三种植骨材料对于种植体周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需要行上颌窦外提升并延期种植的患者40例,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10例,A组行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植入Bio-oss骨粉,B组植入海奥骨粉,C组植入Bio-oss骨粉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开放性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其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9例上颌后牙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开放性黏膜提升,填入人工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19例上颌窦提升手术中,无上颌窦炎发生,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愈合期内(术后7d拆线时)无感染及创口裂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提升可精确地完成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微创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抬高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 mm(4.8~7.6 mm),进行微创骨挤压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 mm(2~5 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小良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 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平均增加2.3 mm(1.8~3.7 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 mm(1.0~1.7 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手术操作步骤简单,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创伤要小,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特点和方法。方法: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常规种植或加骨挤压、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使用短种植体技术、倾斜种植技术等方法,共完成上颌后牙种植病例85例,174颗种植体,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8个月(58年)。结果:无上颌窦炎症发生,2颗脱落,余牙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成功率98.85%。结论:上颌后牙缺失的病例,应用CBCT观察缺牙区骨质骨量情况,结合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综合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 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50个月常规复查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成骨情况。结果:共植入了27枚种植体(其中A组13枚,B组14枚), 随访时间为40.23(36.20,48.07)个月。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6.64±1.21) mm,B组RBH为(6.96±1.36)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459)。A组随访时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 SBG)为(2.20±1.71) mm,B组随访时SBG为1.77(0.94, 2.05)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583)。根据随访时种植体尖端附近成骨情况将种植体尖端成骨分为3类,分别为优、良和中。随访时A组有9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B组有8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 0.695)。A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9±1.32) mm,B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3±0.91)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898)。随访时两组总体的SBG为1.85(1.10, 2.20) mm,将两组随访时的SBG分别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仅与种植体尖端突出于上颌窦底的高度显著相关(r=0.383, P = 0.049)。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SBG主要与种植体尖端提升的高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小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urine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mSDF-1)结合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以及骨胶原支架(Bio-Oss®)构建无外加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并检验其体内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将32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于小鼠颅部做皮肤切口,各组小鼠分别植入:(1)1 ∶50(体积比)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混合液+骨胶原支架(空白对照组);(2)10-3 mol/L SIM溶液+骨胶原支架(SIM组);(3)200 mg/L mSDF-1溶液+骨胶原支架(mSDF-1组);(4)10-3 mol/L SIM+200 mg/L mSDF-1溶液+骨胶原支架(SIM+mSDF-1组)。植入1周后,连续2 d,每天分别在支架局部注射上述各组相应的溶液50 μL。饲养6周后,取出支架及其周围组织,通过软X射线投射成像及灰度测定、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定性及定量观察其成骨效果。结果:SIM+mSDF-1组软X射线灰度值[(421 836.5±65 425.7)像素]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53 345.6±45 222.2)像素,P<0.01]、SIM组[(158 119.2±100 284.2)像素,P<0.01]以及mSDF-1组[(255 529.5±152 142.4)像素,P<0.05];在SIM+mSDF-1组内可见明显的骨桥蛋白和骨钙素的表达;SIM+mSDF-1组血管丛密度[(46±8)条/mm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23±7)条/mm2, P<0.01]和SIM组[(24±6)条/mm2, P<0.01]。结论:使用mSDF-1结合SIM以及骨胶原支架构建的无外加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于小鼠颅部皮下异位成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丝线结扎和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小鼠牙周炎模型的牙槽骨骨吸收程度、激活破骨细胞及去除诱因后成骨的过程。方法: 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配,采用分口设计,根据涂抹2%(质量分数)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或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 CFU)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以及是否丝线结扎分为4组(n= 24),分别为对照组(右上第二磨牙单纯涂抹CMC)、丝线结扎组(围绕左上第二磨牙结扎9-0丝线)、涂菌组(右上第二磨牙单纯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丝线结扎+涂菌组(结扎左上第二磨牙并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测量釉牙骨质界至牙槽骨嵴顶(cementoenamel junction to the alveolar bone crest,CEJ-ABC)的距离,监测牙槽骨的吸收。48只C57BL6小鼠设计和分组同上,牙槽骨骨面的破骨细胞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并计数。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配,其中30只小鼠在左侧上颌第二磨牙结扎9-0丝线,观察3周,有12只小鼠在丝线结扎1周后拆除丝线,继续观察2周,分别在丝线结扎1、2、3周以及丝线拆除1周和2周共5个时间点(n=6)各处死6只小鼠,检测CEJ-ABC距离;未行丝线结扎的小鼠CEJ-ABC距离(n=6)为基线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丝线结扎组的小鼠牙周炎,在3、6、9和12周后的CEJ-ABC距离分别为(0.16±0.04) mm、(0.16±0.02) mm、(0.18±0.03) mm、(0.17±0.02) mm,与对照组[(0.09±0.03) mm、(0.10±0.01) mm、(0.12±0.04) mm、(0.12±0.01) mm]和涂菌组[(0.09±0.03) mm、(0.12±0.01) mm、(0.12±0.02) mm、(0.10±0.01) 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0.09±0.03) mm]相比,丝线结扎组第3周的CEJ ABC距离为(0.16±0.04) mm,比涂菌组[(0.09±0.03) mm]诱导的牙槽骨骨吸收更迅速,丝线结扎和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结合并未进一步增加牙槽骨的吸收破坏。在丝线结扎1 d后,牙槽骨表面的破骨细胞即被激活,与对照组[(2±2)个]相比在第3天达到高峰[(12±4)个,P<0.01]。丝线结扎诱导的小鼠牙周炎,在丝线去除2周后CEJ-ABC距离为(0.07±0.02) mm,与去除丝线前[(0.13±0.01) mm]相比显著降低,提示有显著的牙槽骨再生(P<0.01)。结论: 丝线结扎术是一种迅速且有效的诱导小鼠牙周炎牙槽骨骨吸收的方式,其诱导的破骨细胞活化在丝线结扎后24 h内发生,3 d达到高峰,去除实验性牙周炎的诱导因素即去除结扎的丝线有助于牙槽骨骨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水囊冲压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满足适应证的36例上颌后牙单牙缺失患者,其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在3.0~7.0 mm,采用微创不翻瓣结合水囊冲压技术,共植入种植牙36颗。术后定期复诊、随访,观察种植牙稳定性和牙周组织状况。结果:随访1年未发现种植牙松动或上颌窦炎症,牙周组织健康,种植牙骨结合良好,上颌窦提升骨高度稳定。结论:水囊冲压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牙中的应用短期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能否缓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并探讨其对血糖、血清胃泌素(Gastrin)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51例患者分为兰索拉唑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Gastrin、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肝肾功及尿酸(UA)的变化。结果 兰索拉唑组治疗后胃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缓解率95.0%,症状缓解时间(3.05±1.07)d;空腹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158.26±11.85) vs (95.61±4.48)ng/L,P<0.05],治疗后FBG[(7.22±0.45) vs (7.70±0.29)mmol/L,P<0.05]和HbA1C[(7.28±0.76)% vs (7.85±0.05)%,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兰索拉唑组FBG的变化[(1.16±0.62)vs (0.51±0.45)mmol/L,P<0.05]及HbA1C的变化[(0.64±0.50) vs (0.33±0.43) mmol/L,P<0.05]均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兰索拉唑组治疗后Gastrin升高与其HbA1C下降相关(r=-0.605,P<0.05)。结论 兰索拉唑可以改善二甲双胍引起的胃部不适并能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其作用可能与Gastrin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