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的正确护理方法.方法 按不同动脉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大角度快速进针组和缓慢进针组,其余临床护理措施相同,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内容包括两组患者穿刺进针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效果满意度、患者穿刺前后心理焦虑及抑郁变化情况、护患纠纷发生率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角度快速进针组危重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前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与缓慢进针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角度快速进针组危重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后心理焦虑、心理抑郁、护患纠纷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优于缓慢进针组;两组患者进行足背动脉采血时,大角度快速进针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4.34%,显著高于缓慢进针组的77.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进行动脉采血时,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采血方式及部位,从而保障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正确率,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并使之得到有效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岑靖容 《全科护理》2012,(34):3213-3214
[目的]观察足背动脉两种不同进针角度采血的效果。[方法]将76例行足背动脉采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缓慢进针法抽取足背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大角度快速进针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角度快速进针法可提高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在ICU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ICU 18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入ICU时间分为A组(足背动脉)60例,B组(桡动脉)60例,C组(肱动脉)60例,比较三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和C组;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桡动脉、肱动脉,对于需长时间监测动脉血压的ICU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种针对新生儿动脉的采血方法,探讨最佳采血部位。方法选取32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肱动脉采血114例(A组),桡动脉采血101例(B组),股动脉采血107例(C组)。记录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各阶段用时、新生儿哭泣次数及时长、穿刺后是否出现淤青血肿。结果 3组中,B组与C组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成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准备时间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用时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穿刺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时间用时最少,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总用时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哭泣次数和哭泣时间方面,C组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后出现淤青血肿情况少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肱动脉采血在穿刺成功率、时间消耗和对患儿疼痛刺激上都优于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临床操作中可做首选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7年3月PICU的155例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PICU时间分为A组(足背动脉)53例,B组(胫后动脉)47例,C组(桡动脉)55例,比较3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套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和C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胫后动脉、桡动脉,对于需长时间监测动脉血压的PICU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血气分析采血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9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A组、B组、C组,分别对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部位进行采血,观察三组患者主观疼痛的发生例数、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数、血肿形成例数、误穿静脉例数、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在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数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主观疼痛发生例数、血肿形成例数、误穿静脉例数等方面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利用足背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时穿刺采血,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胫后动脉穿刺,对于住院时间长、病情危重需要做动脉采血的患儿多提供一个穿刺部位。方法将本科收治的180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成3组:A组60例,采用桡动脉采血;B组60例,采用肱动脉采血;C组60例,采用胫后动脉采血。比较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和患儿哭泣时长。结果 3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操作时间和患儿哭泣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较高,操作时间短,对患儿疼痛刺激小,患儿哭泣时间短,可以作为一个采血部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韦林燕 《当代护士》2014,(1):130-131
目的 探讨一种无痛穿刺技术,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方法 将门诊抽血化验的380例患者进行分组,单日采血者为对照组(187例),采用传统进针法进行采血;双日采血者为观察组(193例),在背景音乐下联合改良进针法(即针尖斜面向左,以60°~70°直刺进针)进行采血.比较2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播放背景音乐联合改良穿刺技术用于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足背动脉与桡动脉两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足背动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对两组标本的准确率、穿刺成功率、穿刺点青紫发生率、误入静脉发生率、穿刺点感染率、溶血率、按压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青紫发生率、误人静脉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按压时间低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标本的准确率、发生溶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可以提高一次采集成功准确性,减少患儿疼痛,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穿刺无痛微痛的操作技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600例清醒状态下的门急诊输液患者采用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各200例,3组静脉穿刺部位相同,均使用5.5号头皮针的输液管,分别以不同的握拳方法、进针角度进行穿刺,观察比较3组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 A组无痛或微痛的患者例数最多,与B组或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40°,患者手掌呈空杯状,可明显降低疼痛程度,并缩短穿刺进针时间。  相似文献   

11.
高艳  郭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582-2583
探讨何种角度进针法更适合桡动脉采血。方法: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经桡动脉穿刺取血2次以上患者,分为40°角进针组(n=130)和垂直进针组(n=120),按动脉采血操作流程操作。结果:40°角进针组桡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92.3%,经调整进针方向成功率6.92%,总成功率99.23%;垂直进针组一次进针成功率66.67%,经调整进针方向成功率27.50%,成功率94.17%。两组一次进针成功率、经调整进针方向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0°角进针组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垂直进针组(P〈0.05)。结论:桡动脉采血时选用40°角进针,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患者感觉疼痛轻,耐受性好,而且操作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3种静脉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探讨静脉采血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00例门诊体检中心受检者随机分为A、B、C 3个组,A组采用传统止血带静脉采血,B组采用传统止血带采血见回血后松解止血带,C组不扎止血带使用红外静脉可视仪采血。结果 A、B和C组之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淤血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淤血发生率最低、疼痛程度最轻。3组之间溶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止血带下使用红外静脉可视仪静脉采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标本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倡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临床上常用的3种早产儿动脉采血方法,探讨最佳采血部位.方法 将152例早产儿分成3组,A组50例,采用胫后动脉采血,B组49例,采用桡动脉采血,C组53例,采用股动脉采血.记录3组穿刺成功率、操作各阶段所需时间及惠儿哭泣次数和哭泣时长.结果3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准备阶段、穿刺阶段和止血阶段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A组与B组总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惠儿哭泣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哭泣时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短于其他两组.结论 早产儿经胫后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关键阶段所需时间短,对患儿疼痛刺激小.  相似文献   

14.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比较接受足背动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的患儿在穿刺后,穿刺点青紫范围、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足背动脉组(135例)穿刺点的青紫范围小于桡动脉组(120例),血肿发生率也低于桡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掌握了患儿足背动脉的解剖定位和穿刺技巧后,可在新生儿采血中推行足背动脉穿刺法.  相似文献   

15.
宋爱梅  刘璇  葛永春 《全科护理》2013,(18):1650-1651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136例行动脉穿刺采血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进针角度与皮肤呈90°垂直穿刺法采血,对照组采用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60°角斜刺法采血,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织损伤发生率及病人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进针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可减轻疼痛,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右手臂不同部位静脉穿刺对无痛胃镜检查中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及推注丙泊酚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做无痛胃镜检查的450例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150例。A组选择右手腕关节上3 cm至肘关节下5 cm的静脉为穿刺点;B组选择右手腕部和肘部的静脉为穿刺点;C组选择右手背静脉为穿刺点。比较三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推注丙泊酚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A组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B组为61.33%,C组为75.33%,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推注丙泊酚时的疼痛程度轻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时的最佳静脉穿刺部位为右手前臂静脉,不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还减轻了推注丙泊酚时的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采血部位的选择对穿刺疼痛、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需要进行采血的63例3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肱动脉采血、桡动脉采血两组,比较两组患儿血肿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的满意度及疼痛评分。[结果]桡动脉采血组患儿疼痛评分(6.42±2.1)分低于肱动脉采血组(8.27±1.46)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高于肱动脉采血组;血肿(瘀青)发生率低于肱动脉采血组(P0.05)。[结论]采血部位选择桡动脉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降低血肿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背动脉穿刺采血在手外伤应急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手外伤患者85例,将单纯手外伤者设定为足背动脉穿刺组(45例),合并躯体、下肢损伤以及单纯一侧手外伤者为桡动脉穿刺组(40例),比较足背动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两种方法在应急检查中的效果.结果:足背动脉组血肿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远离躯干,不妨碍患者的急救操作.触摸法确定足背动脉的确切定位和掌握穿刺技巧,是成功采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4个部位采血在婴幼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部位将352例婴幼儿分为桡动脉采血组92例、肱动脉采血组94例、股动脉采血组73例、足背动脉采血组53例。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点血肿及误入静脉发生率均较其他3组低(P0.05);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01)。结论桡动脉是婴幼儿动脉穿刺的首选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钝针不同持针部位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6年1-11月,在上海曙光医院血液净化室行钝针扣眼穿刺法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手持针翼部位,B组手持穿刺针后部据针柄1cm处的软管,C组手持穿刺针后部据针柄2cm处的软管,比较三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疼痛耐受性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疼痛耐受性方面比较,B组患者均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不同年资穿刺者在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疼痛耐受性方面的比较,A、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差异(P0.05)。结论手持穿刺针后部距针柄1cm处的软管的持针部位,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疼痛,对护理人员年资要求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