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鼠口服山豆根水煎剂后尿液代谢谱的变化,以此进一步解释山豆根肾毒性与大鼠尿液代谢谱相关性。方法:运用NMR技术手段对给药大鼠0d,1d,14d的尿液进行分析,建立各组大鼠的尿液代谢轮廓图。结果:山豆根给药大鼠尿液中代谢物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山豆根可能会引起肾脏毒性,其肾毒性与其含有的生物碱成分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前期发现的肾毒性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已知具有肾毒性的5种中药雷公藤、马钱子、广防己、大黄和苍耳子提取液ig给予大鼠建立肾脏损伤模型,收集给药1和7 d后的血样,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检测5种肾毒性生物标志物胸苷、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6:1)、LPC(18:4)、LPC(20:5)和LPC(22:5)水平,建立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对其毒性进行判断;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Cr和BUN的水平;各组大鼠于取血后处死,迅速取肾脏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表现。结果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毒性。5种中药在给药1 d后,生化检测没有发现肾脏损伤,肾毒性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发现异常;在给药7天后,SVM的预测结果与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一致,均出现肾毒性。结论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可将肾毒性小分子代谢物更加灵敏、快速、准确地用于中药肾脏毒性评价,对于临床药源性肾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单元近端小管细胞具有多种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在药物及其代谢物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近端小管细胞中主要转运体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肉毒碱转运体、多药及毒素外排转运蛋白、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主要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磺酸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肾脏转运体和/或代谢酶介导药物相互作用(DDIs)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肾脏转运体和代谢酶存在密切协作关系,在肾脏也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现象(包括转运-转运相互作用,代谢-代谢相互作用和转运-代谢相互作用),其显著影响药物肾脏处置、临床疗效和肾毒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这些相互作用对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肾脏排泄、药动学、DDIs和肾毒性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阐明肾脏转运-代谢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研究体内药物肾脏处置和DDIs,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污染饲料致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三聚氰胺污染饲料致大鼠肾毒性的差异代谢物。方法大鼠喂食三聚氰胺污染饲料20 d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手段对正常对照组和三聚氰胺组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利用代谢组学分析软件SIMCA-P+11对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采集的GC-MS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聚氰胺组大鼠肾脏组织部分纤维化,有大量尿酸盐结晶,可见颗粒管形病变。正常对照组和三聚氰胺组大鼠尿液和肾脏组织样品在主成分分析(PCA)中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指认引起差异的特征代谢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聚氰胺组大鼠肾脏组织中丙氨酸显著上升;缬氨酸和乙醇胺等明显下降;尿液中乳酸显著上升,而半胱氨酸和尿嘧啶等明显下降。结论三聚氰胺污染饲料引起大鼠明显的肾毒性,尿液中有17种物质,肾脏组织中有11种物质被判定为可能特征代谢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分析芫花酯甲抑制人肝细胞L02增殖的差异代谢物,并揭示其毒性机制。方法 芫花酯甲0, 2.5, 5和10 μmol·L-1加入L02细胞孵育48 h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细胞代谢物;运用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模型区别对照组和芫花酯甲2.5,5和 10 μmol·L-1作用L02后细胞代谢物的总体差异;计算各组细胞代谢物归一化后的峰面积与细胞毒性强度的相关系数,从而发现并鉴定芫花酯甲损伤L02细胞的差异标志物;采用DAVID数据库分析差异代谢标志物相关基因的信号通路。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芫花酯甲2.5,5和 10 μmol·L-1组间的L02细胞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5个细胞代谢物峰面积显著下调,与细胞毒性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53~-0.96;5个代谢物峰面积显著上调,与细胞毒性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72~0.99。代谢物包括磷脂类和脂肪酸类等,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脂肪酸氧化、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能够鉴定芫花酯甲诱导人肝细胞L02损伤的差异标志物及其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多柔比星大剂量给药后原型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药动学特征及组织分布,以明确代谢产物在多柔比星急性心脏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多柔比星血清及心脏组织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特点,寻找与心脏毒性发生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及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利用LC-MS/MS测定多柔比星及多柔比星醇的浓度,利用GC-MS进行血清及心脏组织的代谢物组学分析。结果 多柔比星大鼠体内单剂量给药后,在心脏组织呈现高分布,且高剂量(10 mg·kg-1)时分布显著增加。多柔比星醇的代谢转换率很低,且在心脏组织中的分布较低。代谢物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分子能量物质酮体及脂肪酸为血清样本中的主要差异性物质。心脏组织中主要差异性物质为脂肪酸和甘油单酯。结论 多柔比星单剂量给药后,其在心脏中分布较高,且高剂量时特异性分布增加。多柔比星醇在血清及心脏组织中的浓度较低,推测其在急性毒性中的作用有限。多柔比星单剂量给药会引起心脏组织内的以脂质代谢为主的能量代谢异常,能量代谢对多柔比星相关的急性心肌毒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大鼠血清的代谢指纹谱,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比较吡柔比星注射剂和正常组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指标和t检验选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标准品对照和数据库检索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吡柔比星注射剂2次给药后,在体内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阿霉素酮会通过活性氧机制产生心肌毒性;同时,它还会引发体内的脂肪酸、磷脂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加速心肌损伤。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吡柔比星累积毒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关木通水煎剂(AMK)致大鼠肾毒性及DNA损伤机制。方法用健康雄性SD大鼠经灌胃AMK(50 g/kg),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指标有:肾组织形态学变化、体重、肾脏系数、血尿素氮(BUN)及肾皮质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彗星试验检测肾组织中的DNA链断裂程度;利用免疫组化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情况。结果给药组动物的肾组织形态学变化、体重、肾脏系数、BUN及MDA含量等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彗星试验结果显示,AMK引起明显的DNA迁移,其中尾矩变化最明显。对照组、给药3、5及7 d组肾组织的彗星尾矩分别为1.52±1.10、12.77±16.05、97.97±17.85及111.77±16.65。给药组肾组织8-OHdG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AMK经口给药50 g/kg连续3 d,即可引起肾损伤。AMK可致肾组织活性氧增高,进而引起DNA氧化性损伤,这可能与AMK的肾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多细胞肿瘤球(multicellular tumor spheroids, MCTS)可以模拟体内肿瘤组织结构与代谢特征,对于研究肿瘤细胞代谢表型及其药物干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食管癌MCTS,经紫杉醇(paclitaxel,PTX)普通注射液、紫杉醇脂质体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三种剂型分别处理后制备MCTS冰冻切片,采用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AFADESI-MSI)建立了MCTS质谱成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紫杉醇不同剂型处理后PTX在MCTS中渗透和富集过程的可视化,并对紫杉醇注射液组开展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在MCTS模型中的渗透和富集行为与剂型有关,紫杉醇注射剂给药后MCTS中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最初的0~4 h MCTS代谢变化以中高极性代谢物和一些脂类代谢物的下调为主,主要发生在MCTS中心区域;给药8~72 h, MCTS代谢变化以脂类代谢物上调为主,主要发生在MCTS外周区域。本研究将体内相关性强的MCTS模型与免标记、高灵敏、高覆盖的质谱成像技术相结合,为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揭示大黄素的肾毒性机制,寻找肾脏损害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大黄素170、500、1 500 mg/(kg·d)3个剂量组,连续给药16 d,给药结束后收集24 h尿液,血浆及肾组织,测定1H 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 500 mg/(kg·d)大黄素服用16 d可引起大鼠血肌酐下降,大黄素可导致肾细胞胞浆中出现明显的空泡化改变.代谢成分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中乳酸、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成分下降;尿液中乳酸、糖和氨基酸成分增加;肾脏组织中醋酸盐和肌酐/肌酸明显升高,乳酸和胆碱/磷酸卵磷脂水平下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的成分比例明显改变.结论 代谢组学分析在识别药物诱导代谢成分改变方面较传统技术更灵敏;脂肪和能量代谢紊乱参与了大黄素的肾毒性,尿液中氨基酸、葡萄糖氧化三甲胺(TMAO)及肌酐可作为大黄素诱导肾组织损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草酸钙结石小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探究草酸钙结晶导致肾损伤的内在机制。方法 以乙醛酸盐诱导的小鼠草酸钙结晶模型为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测定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并采用SIMCA-P进行多元统计分析,Metabo 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物通路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肾组织出现明显的钙盐沉积且血清中的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异常升高,肾脏出现损伤;从尿液中筛选出尿酸、牛磺酸、苯丙氨酸等21个差异代谢物。结论 通过代谢物通路分析,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和VB6代谢,为进行结石疾病机制研究以及早期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抗癌药顺铂对小鼠的耳、肾和肝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抗癌药顺铂毒性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并探讨其毒性作用产生的可能机制 ,为进一步对顺铂毒性作用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昆明种小鼠 ,经腹腔连续注射顺铂 5d ,观察不同剂量顺铂对小鼠的听力、肾脏和肝脏的毒性作用及肝和肾组织抗氧化系统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顺铂可引起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全频率的听力阈值升高 ,肝和肾的脏器系数、血清尿素氮 (BUN)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T)活性等指标的异常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此外 ,顺铂还可引起肝和肾抗氧化及氧化损伤指标的异常。结论  3 0~ 4 0mg·kg-1b w的顺铂可引起小鼠出现明显的听力、肾和肝组织的损伤。氧化损伤是抗癌药顺铂产生其毒性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但对于不同的脏器和在不同的给药时期 ,其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关木通染毒后大鼠尿液及血浆的代谢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与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关木通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取4只SD大鼠,灌胃给予关木通醇提水溶液,剂量为72mg/(kg·d)的马兜铃酸A,1次/d,连续给药4d。分别采集给药前(0d),及给药后2、4d的尿液及血浆样品供代谢组学研究。实验结束后采集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关木通给药后,大鼠肾脏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血管充血显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利用GC/TOF/MS及模式识别技术为核心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尿样及血浆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给药后2,4d大鼠尿液,血浆中代谢组水平与给药前产生明显变化,内源性代谢产物谱随时间动态变化明显,能够明显区分出各天的变化趋势,表征出毒性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结论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应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初步获得关木通致肾脏损害的"代谢产物谱",根据不同的代谢表型能够区分出关木通的毒性作用。大鼠尿液、血浆中的代谢产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的经时过程密切相关,能够很好区分出机体的不同中毒状态。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内药物毒性早期筛选的方法,它可作为药物毒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手段,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铂类药物双环铂与顺铂、卡铂体内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新铂类药物双环铂与顺铂、卡铂的体内毒性.方法:大鼠重复静脉注射双环铂、顺铂与卡铂,分别于给药结束以及恢复期末收集标本,进行血液学、血尿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的检测.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重复静脉注射后,双环铂的高剂量组(13.89 mg·kg-1)全血网织红细胞以及红细胞明显降低(P<0.01),骨髓切片示有核细胞显著减少;恢复期末网织红细胞和骨髓切片基本恢复至正常,而红细胞仍维持较低水平(P<0.05).而双环铂各组尿酶、血尿素氮和肌苷以及肾脏病理切片在给药结束和恢复期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双环铂对SD大鼠的肾毒性明显低于顺铂,其骨髓抑制作用与卡铂相近,暗示肾毒性可能不会成为限制双环铂临床应用的主要毒副反应,临床应用需密切观察其对造血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血清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芪附汤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大鼠分为正常组、阿霉素组和芪附汤治疗组,给予4周相应的干预治疗后,采集大鼠血清进行GC-MS分析,结合多变量和单变量统计分析,研究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损伤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以及芪附汤对其的干预作用,寻找其抗阿霉素心脏毒性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代谢通路分析鉴定芪附汤靶向代谢通路。结果 GC-MS血清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17种阿霉素心脏毒性潜在生物标志物,芪附汤对其中10种代谢物具有显著的逆转作用,代谢通路分析表明,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简称二羧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是芪附汤主要的靶向代谢通路。结论 芪附汤能够通过调节失衡的三羧酸循环、二羧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而发挥抗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镉所致肾毒性及氧化性损害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化镉(CdCl2)引起肾脏毒性的氧化性损害机制,为防制镉危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体重200~260g。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染镉组连续3d分别腹腔注射1.25、2.5和5mg/kg的CdCl2溶液。测定体重变化、肾脏系数、血清尿素氮(BUN)和肾皮质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肾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结果CdCl2(2.5mg/kg,5mg/kg)可引起明显的肾脏毒性。表现为体重降低,BUN水平升高,肾脏系数升高;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肾毒性急性肾小管损害表现。肾皮质匀浆MDA水平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肾组织中可检出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结论CdCl2所致大鼠氧化性损伤可能是其肾脏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昆布与甘草合煎给药与分别单煎给药对机体自身代谢的影响及差异。分别采用昆布、甘草单煎与合煎方法进行提取,通过常规生化参数测定、病理切片观察和气相质谱测定血清中内源性小分子方法研究提取物对SD大鼠肝、肾毒性以及系统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昆布与甘草合煎给药较昆布单煎给药造成大鼠肾脏组织更明显的病理异常,昆布与甘草无论单煎还是合煎给药对肝脏均无明显影响,甘草单煎给药对肾脏无明显影响。昆布与甘草合煎组给药5天,引起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下降(单煎组没有明显变化)和总尿素氮明显升高(昆布单煎组也升高)。采用GC-MS方法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小分子分析发现昆布、甘草单煎与合煎提取物给药均对代谢有明显影响,且合煎给药组与昆布组对机体代谢影响相似,提示合煎提取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来源于昆布。昆布、甘草分别单独煎煮和合煎提取物给药引起支链氨基酸、三羧酸循环中间物和糖代谢中间物(丙酮酸和乳酸)水平降低和3-羟基丁酸水平升高,昆布降低三羧酸循环中间物和糖代谢中间物能力强于甘草以及合煎组,而甘草给药组中支链氨基酸水平降低更加明显。提示合煎给药对SD大鼠代谢的影响与甘草和昆布均有关。昆布单煎及昆布-甘草合煎提取物连续给药均可造成肾脏损害,合煎给药较昆布单煎给药造成大鼠肾脏组织更明显的病理异常,说明一定剂量范围内甘草可加重昆布的肾脏毒性作用,是中药"相反"配伍禁忌的特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伊娜  刘敏  李忠东  张福成 《中国药房》2012,(17):1571-157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庆大霉素致大鼠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溶媒对照组,曲美他嗪低、高剂量组(5、10mg.kg-1.d-1),庆大霉素组(100 mg.kg-1.d-1)和低、高剂量联用组(曲美他嗪5或10 mg.kg-1.d-1+庆大霉素100 mg.kg-1.d-1),每组6只,曲美他嗪灌胃给予2 d,第3天开始曲美他嗪灌胃30 min后腹腔注射庆大霉素,无对应药物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大鼠。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各组肾脏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庆大霉素组比较,高剂量联用组大鼠肾组织中庆大霉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低、高剂量联用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数目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庆大霉素组大鼠肾脏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形态;低、高剂量联用组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均有好转。结论:曲美他嗪可能通过降低庆大霉素在肾脏中的蓄积来减轻庆大霉素引起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测定给药时间与奈达铂(Nedaplatin)诱发的肾毒性和骨髓抑制的关系,研究铂(Pt)衍生物奈达铂的时辰毒理.方法:于8:00或20:00通过尾静脉给S-D大鼠(n=8)注射奈达铂(5 mg/kg体重)或空白溶媒,给药间隔为7天.定期采血、采尿测定血清肌苷清除率和周边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动物,采集肾脏和大腿骨用于Pt浓度测定和组织学检查.共给药6次.结果:20:00给药组的体重抑制明显高于8:00给药组,实验结束时,两实验组均有2只动物死亡.奈达铂诱发的骨髓抑制没有明显的给药时间相关性,但20:00给药组的肾毒性明显大于8:00给药组.肌苷清除率和肾组织损伤积分均与肾皮质中n的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奈达铂诱发的肾毒性和药物在组织中的蓄积与给药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该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给药时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潘小华  盛莉  叶小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41-2542
大多数药物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药物的损害。特别是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可致严重肾脏损害。因此,提高对肾损害药物及其机制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1药物致肾损害的发病部位和机制肾毒性药物引起肾损害的部位有:肾血管系统、肾小球、近曲小管、集合管以及包含这些部位肾髓的间质,主要以损害近曲小管较为常见,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1.1药物对肾组织的直接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进行浓缩,由于肾小管内药物浓度升高,直接损害肾小管。1.2过敏反应:本类反应多损害肾小球内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