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患者血中尿酸水平与心室室间隔相关性。方法:测定28例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中尿酸脂水平和心室室间隔。结果:高血压患者血中尿酸脂水平和心室室间隔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中尿酸浓度与心室室间隔呈线性正相关,将为降低尿酸、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尖瓣血流主要参数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多普勒超声测量 10 2例高血压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及二尖瓣血流主要参数。其均数与国人文献正常参考值相比较 ,并把室间隔厚度分别与二尖瓣血流主要参数作直线相关分析 ,求出相关系数。结果 :室间隔厚度只与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 (APFV)有显著的正相关 (r =0 47,P <0 0 1) ,而与其余各参数无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尽管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增厚 ,提示左室损害 ,但与左室舒张功能损害不一定有内在联系 ,而可能与年龄偏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3例心心房颤动动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Lorenz散点图测量心房颤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点集中最短联律间期,并采用逆向技术确定该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右心室心尖部的联律间期最短,测量值分别为(380±55)、(394±58)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4.89,P<0.01;t=5.61,P<0.01;t=3.90,P<0.01;t=5.99,P<0.01);右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2.18,P=0.03;t=3.09,P<0.01;t=2.07,P=0.04;t=3.11,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心尖部较易发生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可能与病理生理及心尖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76例,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为标准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2组,分析其与IVS及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间IVS及LVPW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VS及LVPW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与IVS及LVPW的厚度均呈正相关(r=0.362, P=0.001; r=0.298, P=0.009),伴有心肌缺血组IVS及LVPW厚度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3.313, P=0.002; t=2.369, P=0.020);伴有IVS增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VS增厚的患者(χ2=9.694,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IVS厚度被筛选出来(OR=1.710, P=0.002);以IVS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0.067,P=0.002,最佳分界值为10.5mm,以IVS≥10.5mm来预测心肌缺血,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9.8%。LVPW厚度预测心肌缺血的AUC为0.675±0.065,P=0.012。结论 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与IVS及LVPW厚度均呈正相关,但与IVS厚度相关性更密切;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分析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室 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其室心律失常与心室友厚和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 生有明显昼夜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8.
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分析高血压病各期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有左室肥厚的Ⅱ,Ⅲ期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单纯高血压相(I期)显著增加;合并充血性心衰的Ⅲ期高血压病人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I,Ⅱ期病人显著增加(P〈0.05~0.005)。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在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分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1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Lown分级分为0-Ⅳ级B,其中Ⅰ-Ⅱ级为A组,Ⅲ-Ⅳ级B为B组,进行HRV时域分析.结果(1)SDNN、SDANN、SDNNndex、RMSSD、PNN50及HRVTI各测值随Lown分级级别增高而降低,与Lown分级呈负相关(P<0.05~0.01).(2)B组SDNN、RMSSD、PNN 50、HRVTI各测值较A组显著降低(P<0.05~0.01),而SDANN、SDNNindex无显著降低(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尤其与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的程度有关,HRV分析有助于对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分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比索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治疗,治疗组均给予比索洛尔联合稳心颗粒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期前收缩总有效率为75.1%,对照组期前收缩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24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室性期前收缩减少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3例窦性心动过缓,对照组4例窦性心动过缓,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其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昼夜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原发笥高血压病214例患者的心律失常与房、室内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经超声心动图测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者164例,其中房性心律失常127例,占59.3%,室性心律失常48例,占22.4%,结果发现,房颤组左房内径〉房早及窦性心律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Holter),发作性ST段低压与室间隔(IVS)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共88例高血压患者,全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并行冠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未见冠脉狭窄或斑块,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低压将患者分为2组,分析其与IVS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间IVS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高血压患者发作性ST段低压的影响因素;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发作性ST段低压的价值。结果:高血压患者Holter有无发作性压低与IVS厚度呈正相关(r=0.362,P=0.001),伴有发作性ST段压低组IVS厚度与无发作性ST段低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02);伴有IVS增厚的高血压患者有发作性ST段低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VS增厚的患者(x^2=9.694,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IVS厚度与发作性ST段低压有相关性(OR=1.710,P=0.002);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发作性ST段低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0.067,P=0.002,最佳分界值为10.5mm,以IVS≥10.5mm来预测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9.8%。结论:高血压患者IVS厚度与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低压呈正相关;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发作性ST低压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方法]选择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LVFT)的健康人60例(左室假腱索组),随机选取无左心室假腱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结果]左室假腱索组60例中有45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75%,对照组60例中12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45例发生室早的假腱索中,横型的左室假腱索者30例,发生率为66.7%,纵型的左室假腱索者15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室早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假腱索横型者室早发生率较纵型者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律震荡(HRT)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40例和有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2例,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计算其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测定动脉血气、吸烟指数、体质量指数及肺功能等。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室性期前收缩组TO高于对照组(P〈0.01),TS低于对照组(P〈0.01),TO与吸烟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RV/TLC密切相关(r=0.7829、0.7371、-0.6809、-0.7023、0.6245,均P〈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期前收缩患者HRT减低,可以较好地用于判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e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前及术后左、右心房的功能、结构及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变化,探讨RFCA对心功能正常的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右心房的影响。
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且成功行RFCA患者62例,分为左心室来源组及右心室来源组。应用心脏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观察RFCA术前及术后1 d、术后1、3、9个月的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心房射血分数(right atrial ejection fraction,RAEF)、左心房射血分数(left atrial ejection fraction,LAEF)等数据,并进行BNP检测,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除BNP外,各指标均较术前逐渐升高,其中术后左心房的应变(strain,S)、应变率右心室来源组明显高于左心室来源组,右心房的应变、应变率左心室来源组明显高于右心室来源组,但两组仅在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及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心室来源组术后BNP较术前逐渐降低。
结论 单纯室性期前收缩经RFCA治疗后右心室来源组左心房功能恢复较左心室来源组明显,左心室来源组右心房功能恢复较右心室来源组明显;室性期前收缩经RFCA有效治疗后可使其血浆BNP降低,在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功能或结构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应用BNP来判断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室性期前收缩 (VPC)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 ,约占小儿心律失常的 2 6.3 %~ 3 8.7% ,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儿 ,亦可见于健康儿童[1] 。小儿时期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其功能还不够稳定 ,易发生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我们对 5 7例VPC病儿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0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我院儿科确诊的VPC病儿5 7例 ,男 3 2例 ,女 2 5例 ;年龄 2 .5~ 12 .0岁 ,平均 ( 5 .0±3 .8)岁 ;病程 2d~ 10年 ,平均 ( 1.2± 1.3 )年。其中根据我国九省市心肌炎… 相似文献
20.
室性期前收缩是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频发、成对、多源室性期前收缩(PVB)及短阵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可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效应,使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甚至引起猝死。本研究旨在评价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PVB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